导航菜单

《黄河东流去》:花园口决堤后旧中国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黄河东流去》:花园口决堤后旧中国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李準著。整部小说原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完成于西元1978年,下集完成于西元1984年。西元1985年,该小说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与《东方》、《李自成》等少数几部作品一样获得该奖而当之无愧。

小说的故事源由是:西元1938年倭寇侵入中原,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惊慌失措的蒋介石下令扒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纵水“阻敌”,导致黄河水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使一千多万人遭灾、一百多万人丧生,酿成人为的空前绝后大浩劫。由此,小说描写了豫东赤杨岗村农民李麦、海老清、海长松、蓝五、王跑、陈柱子、凤英七户人家在家园被淹的状况下被迫向西逃难,流亡到洛阳和陕西西安等地,期间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们的家庭也发生了种种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抗战结束后,他们中幸存的人又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回到黄泛区的家乡。

这七户农家是黄泛区人民的代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时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以坚韧的生存能力应对人祸劫难,保持着正直、善良和同情心,坚守着家庭伦理和血脉亲情,践行着助人为乐与舍生取义。他们的身上,展现着中华民族巨大而牢固的凝聚力,焕发着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发展的高贵精神力量。

但就是这样的人,在那个“民国”时代是被漠视和践踏的。那个由蒋介石等大小军阀统治的“民国”把这些农民视若草芥,平时对他们横征暴敛,外敌入侵时将他们当成自己保命保权保财的牺牲品,同时却又以给他们发放救济粮物的名义为自己聚敛钱财而任由他们饥寒交迫、辗转沟壑。这些被践踏的农民,他们愤恨而无奈,他们顽强而忍耐。小说在他们悲惨的境遇中展示希望,他们将在共产党的组织下迸发出力量:他们支持并参与新四军进行游击战,他们在解放区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开垦荒地、重建家园,他们推着满载粮食弹药的独轮车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

整部小说以朴实流畅的文笔、跌宕起伏的情节为那个时代饱受摧残磨难的贫苦农民塑造群像:泼辣能干、乐于助人的中年妇女李麦,朴实勤劳、长于农事但最终死于饥荒的老农海老清,心地善良、忠于爱情的唢呐吹手蓝五,忠厚老实、珍爱土地却被地主和国民党夺走一切的农家汉子海长松,富于机智和正义感的乡村穷秀才徐秋斋,聪慧纯朴的农家姑娘爱爱,良善未泯的破落户子弟四圈,坚贞不屈的船家女梁晴,等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虽然从书后写于西元1984年的“后记”里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思想已有糊涂迷茫的倾向,但好在这部小说在此之前已经著成,它保留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精华,亦堪称为新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原标题《〈黄河东流去〉为贫苦农民塑造群像——新中国文学经典札记之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