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坚持网络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新时代重视弘扬现实主义文学

坚持网络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新时代重视弘扬现实主义文学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把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网络文艺在当今各种文艺样式中占比越来越重,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尤为重要。现实主义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宝贵传统和基本经验,是最适合表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创作方法。如何在当代网络文化领域中通过强化现实主义来坚持网络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现实主义特征在网络文化领域逐步加强

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网络文化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奇迹。经过短短20年时间,它快速完成了从外引到内生爆发,从单一形态到综合表现,从野蛮生长到主流引导,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伟大历程。它不仅被称为世界性文化产业奇迹,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把加强网络现实题材的创作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促进了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强化,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进入了大发展阶段,成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形态与阵地。以阅文集团举办的网络现实主义征文大赛为例,2016年参赛作品有6000多部,2107年8300多部,2018年有11800多部。目前阅文集团网站的现实类网文43492部,非常接近武侠类网文数量。这只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还不包括历史、言情、军事等宽泛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宽泛算起来,现实题材的小说占比已过半。同时,通过征文比赛等方式,还发掘和推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作品,比如《上海繁华》《中国铁路人》《规培医生》《戏法罗》《宝妈万岁》《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我的1979》《复兴之路》《大国重工》《朝阳警事》《明月度关山》《二胎囧爸》《韩警官》《相声大师》《昼的紫夜的白》《向前一步》《他从暖风来》《远方的秘密》《高铁群侠传》《后手》《逆流纯真年代》《彩虹在转角》《鳏寡》《撑腰》《草原上的红飘带》等。有评论说,中国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进入了“整体崛起”阶段,还有的干脆称“中国网络文学进入现实主义题材的新时代”。姑且不论上述论断的准确性,但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兴起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确是近年来网络文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网络文学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从技术强势走向艺术强化,从娱乐机制走向思想蕴涵的重要体现。客观上讲,现实主义特征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加强,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必然逻辑和基本价值取向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传统和人民文艺的基本经验。另一方面,这是网络文化内部生态平衡的客观诉求。网络文化阵营充斥着穿越、惊悚、奇幻、穿越等幻想性文化元素是极不正常的,难免会让人担心网络文化进入“装神弄鬼的时代”。现实主义的加强能够有效制衡这些非正常元素。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初具现实主义价值内核和精神气象

综观近年来网络文化题材作品,对比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初步具备了现实主义价值内核和精神气象,从新的美学特征出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题材开拓上具有鲜明时代感和现实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伟大征程。与新生活同频共振,新时代网络文艺在题材开拓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气息:一方面,这种变化使社会生活领域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广和丰富,传统的工业、农业、商业、学校、部队等领域版图显得过于笼统而被更为细密的职业形态划分取代,如过去统称为法制题材的作品现在按行为主体分为犯罪小说、法官小说、律政小说、警察小说等,而警察小说还会进一步细化为特警叙事(《我是特警》等)、刑警叙事(《贼警》等)、消防警叙事(《已拨通119》等)、狱警叙事(《坚持的监狱警察》等)、交警叙事(《末日交警》等)和社区民警叙事(《朝阳警事》等)。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职业和阶层的不断分化,不同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网络小说类型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小说”。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出现了自己领域和行业的网络小说,代表了该领域的审美趣味和喜好,满足了各领域和行业人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其写作和阅读实现了和当下生活的“同频共振”,本身就是当下人民“美好生活”的表征。

在前所未有的现实题材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审美意识对现实主义写作的引导。有评论家指出,

【“在十九大第一次将现实题材作为国家倡导的创作方向大势影响下,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 的年度旗帜和风向标:以主旋律为基调,中国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开始出现‘重点主题、基层写实和重大题材’蓝海领域创作和生产引导机制体制”。】

宣传部、作协系统和文学网站等以作品扶持、征文比赛、创作培训、优先推荐等方式激励和引导网络作家在重点主题、重大题材和基层写实上下功夫。重点主题紧扣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和奋斗史,抒写伟大的中国梦,开展“四个讴歌”(讴歌党、 讴歌祖国、 讴歌人民、 讴歌英雄)等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抒写,如齐橙的《大国重工》、玄蓝狐的《大国重器》抒写令人振奋的工业强国之梦;wanglong 的《复兴之路》写大刀阔斧的国企体制改革;《民企江湖》以讲述普通乡下青年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民族企业家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民办企业发展的艰辛与智慧;郭羽和刘波的《网络英雄传》展示郭天宇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凭借模式创新,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一举登上国际财经领域的巅峰,实现了新时代“中国梦”的励志叙事。阿耐的《大江东去》(后改编为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先进的中国农民在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笙箫剑客的《农业之王》则写大学生返乡带领农民致富,建立现代农业帝国。《上海繁华》和《浩荡》通过小人物在上海和深圳特区等大城市的创业成长史,侧面折射出现代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印记;《诡局》《秋江梦忆》《宿北硝烟》等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小说则弥补了网络小说在这一方面题材的欠缺并展示自己的艺术风姿。就对接重大主题的现实主义而言,网络现实主义整体上要比传统现实主义作家更敏感和积极,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艺术地展示了4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奇迹,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讴歌了新时代的中国英雄,歌颂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和人民。小说以特有的崇高感和审美气质,无形中提升了读者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较好践行了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

经典现实主义写作要求作家们深入生活和基层,把芸芸众生的笑与泪呈现出来,这是现实主义写作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也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生命力的来源和活力所在。大部分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网络作家都来自基层,熟悉自己写作领域的人和事,不用像专业作家那样要下基层去体验生活。因而,网络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笔触下移,侧重基层写实,表现当下日常生活情态,礼赞平凡人的不平凡,呈现出明显的“生活美学”取向。例如,《明月度关山》《大山里的青春》对青年山区支教的礼赞;《向癌抗命》《一个癫痫女孩的自述》指向残疾和病弱群体的不幸与自强不息;《老侯的滴滴生活》《职场司机的传奇人》书写出租司机群体的生存生态;《餐饮人生》《点心之路》跟踪厨师生活和中华厨艺的魅力;《白纸阳光》指向熟悉而陌生的社区工作新领域;《独身爱》关注独生子女的教育与生活成长;《职校生》把温暖的目光指向了三校生的校园生活;《一碗大肉面》描写了在学校和社会间游走的自考生的心酸与坚持;《还是奶奶家的饭香》写留守儿童的孤单与渴望;《平常家事》和《90后农民工》直击新一代农民工的工作、情感存在;《20归来仍是少年》把笔触指向曾经的“中专生”这一特殊群体;《冰上无双》《我们是冠军》则关注了体育竞技的人生风景。可以说,当代生活有多么广阔,网络现实主义的题材就有多么宽广。不仅时代大潮中城乡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边缘底层的烦恼与自足生活都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新现象和新矛盾等,更是现实主义网络作家们关注的重点,比如《全职妈妈向前冲》《二胎之战》《别怕我真心》《恩将求抱》《糖婚》等作品聚焦社会、现实和家庭矛盾,平中见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乐观,是网络现实主义的主流创作。《草根石布衣》《第十二秒》《长夜难明》《默读》《罪恶调查局》等都不同程度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与矛盾,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层次与视野。这种现实主义创作不回避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与矛盾,重视社会发展中各种力量纠缠的复杂性与发展的艰难性。和以往的现实主义不同,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直面现实矛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新旧观念的冲突,更侧重于廉洁者与腐败分子、坚持民族独立与崇洋媚外、坚持开放与合作和封闭桎梏等的斗争。斗争的内容和矛盾的焦点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还用一种矛盾表达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揭示了地区性、行业性和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新问题,比如社会中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问题,农村中的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高价房、沉重的医疗负担等等,如何在小说中反映、如何理性和合理对待这些新问题和新现象,也成为网络作家关注和表现的内容,成为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领域。现实社会也需要他们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艺术地表现新矛盾。

(二)感情基调上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国家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高等教育普及,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等等。欣欣向荣的“国运”营造了整体上豪迈、向上、乐观、自信的时代气息,这也影响了网络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风格。整体上看,网络现实主义渲染苦难和不公的笔力在减弱,批判性在减少,小说多洋溢着乐观、向上、昂扬的情绪和氛围。网络文学重视对改革英雄、充满正能量人物的日常性和世俗性的刻画与表现,充满了轻松、诙谐和生活化的情调。小说也不回避这些时代之子柔软的内心和个性化喜好、习惯等特征的艺术呈现,使得人物的立体感更强,更具有鲜活的真实性和时代生活气息。例如,《复兴之路》中主人公面对重重的人事矛盾和亲情裹挟的阻力,游刃有余地把阻止改革的既得利益派架空,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实力派得以重任;《繁华上海》中的打工青年王一元赶上21世纪初上海大发展时期,通过自己的奋斗,创业成功;《大国重工》谱写出中国工业经由进口、消化、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进行曲;《韩警官》是音乐系毕业生对社区民警工作从没兴趣到干得有声有色的爱岗敬业的“欢乐颂”;同样写自然环境的艰苦,《西酉阳沟纪事》展现了“三线”建设者的乐观主义情怀和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发出了青春无悔的誓言。

当然,网络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回避生活的困难与矛盾,这也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应有之义。历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重视揭示生活的苦难、不幸、不公、腐朽等,要把“人生的不幸撕破给人看”,达到让读者心灵震颤的悲剧效果。但网络现实主义不单是要“揭示问题”,还意在“解决问题”。在小说尾部,困难和矛盾都会解决,给读者阅读的快感,而不是刻骨铭心的“痛感”,塑造了现实主义写作的“优美化崇高”的风格。比如,《明月度关山》中支教的山区靠明月和关山这对恋人的父母和朋友投资办生态企业,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国家对口扶贫政策和举措的隐喻);《大国重工》采用了穿越的方式,让当代青年穿越到1980年代解决难题,用想象性方式解决沉重的技术困境,虽然有削弱现实矛盾之嫌(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但从更长的历史时代来看,这种乐观是建立在历史发展进步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倾向性理念所需要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采用“优美化崇高”的风格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矛盾,是网络现实主义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不能简单理解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对于这个特点,除了上文说的国运对文运的时代风气感染外,还要从网络文化写作本体出发进行理解。第一,网络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娱乐,不是教化。读者们放下沉重和枯燥的工作,暂时回避了单调和烦恼的家庭事务,就是想通过网文来轻松一下,如果网络现实主义还是如此通过揭露和批判的方式写沉重的现实,这是在驱逐读者,违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消费属性和娱乐功能,现实主义网络作家采用这样的写作策略是尊重读者诉求,也是符合网文特性的。

第二,从网络写作手段看,网络文学创造的一些金手指写作手法和升级模式,需要移植到网络现实主义写作中来。很多现实主义网络作家以前多是写玄幻、惊悚、悬疑、言情等小说出身,当这些新时代的作家们开始创作网络现实主义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和借鉴,他们凭自己的创作个性和惯性,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升级模式、爽文机制和穿越等手法,既得到读者认可,也成就了现实主义阅读的“优美化崇高”的生活美学理想,成为网络现实主义表现的新手法和艺术特征。当然,把这些金手指的手法运用到现实主义创作中来,有一个度和如何转化的问题。网络现实主义作家卓牧闲说过,在创作《韩警官》时,他按照付出就有回报的朴素伦理,让韩警官每做一件好事、获得居民美誉时,就在职位上有提升,直到他位居副局长。这种“打怪升级”模式可能在现实主义小说中相对脱离现实常识,给人“不真实”感觉,于是他在《朝阳警事》中就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让主人公一直在普通干警的位置上“呆着”,突破了明显的“升级”模式。

(三)主体生成上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现实主义作品

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创意写作生成模式。经典现实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现实主义创作的难度之一就是作家要深入生活,掌握大量真实的素材,对材料进行“生化反映”,然后对生活进行整体把握和处理。网络现实主义作家普遍比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年轻,人生经历和阅历相对不足,如何克服生活经验的欠缺,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的素材呢?这恐怕要得益于网络文学的创作机制,即作家一边在线创作,一边和读者在线互动。一般说来,每一部作品推出时,作家建有1—2个互动群,以开展在线的及时沟通。在文学类型化时代,这些读者大多是分层的,也是作品反映题材的职业、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者和爱好者,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这些内行读者不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还能以业内人身份提供有效的专业性建议。因此,作家很重视和这类为数众多的读者的交流互动,不仅仅是获得他们的鼓励和认可,寻找写作的精神和情感动力,更重要的是一起创作,及时得到他们的创作建议,讨论进一步的情节设计、故事走向、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创作素材。很多内行读者热心把自己的行业经历、故事贴出来,无偿提供给作家,作家及时把读者提供的素材吸收进作品,一方面作家获得了鲜活的材料,克服了素材需求量大的困难,另一方面读者也因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能进入到作品中感到高兴。

从创作原理上讲,这是创意写作工坊制的实战性实践模式:素材共享,集体讨论,智慧融合,寻找最佳方案,一人执笔形成作品。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每个网络现实主义作家每次创作都有2个与读者互动的微信群,那就是几百位读者参与创作,至少几百位读者可以提供素材,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素材库。对于网络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互动不就是更为便捷、高效的采访和积累素材吗?由于网络对于时空限制的突破和信息共享的特性,其获得和“生化”素材的鲜活性、现实性更强。网络作家自然需要深入生活、需要查阅资料等积累素材,这是前期要准备的工作,但一旦写作打开,吸引到读者群,由于大量读者的同步参与,创作出一部大家都满意的作品成为其共同的短期目标,他们积极为作家提供或查找素材、材料,于是材料的来源和数量问题大体可以解决。

在网络现实主义创作中,创作领域越来越宽广,创作也越来越专业化。这个专业不是写作技巧的专业化训练,而是涉及的领域和对象的专业化,呈现行业内垂直细分,催生了技术流写作出现等现象,有评论家敏感地指出,

【“从狭隘的职场晋升到专业知识,从个人化的技能提升到整体化的工匠技艺为核心要素……‘技术流小说’成为网络小说类型文热点”。】

进而,当下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创作“形塑特定类型、阶层、群体、社群、世代、性别和地域等的自我意识、 族群认同和价值取向, 并制定其文化生活准则的新需求, 正在倒逼传统类型文,探索和实践更加现实向的内生动力”。

(四)写作风格上追求网文的娱乐性和现实主义的思想性结合

小说的第一本质是娱乐性,这可以从鲁迅关于中国小说起源阐释中寻到依据,也可以在英国小说的兴起中获得佐证。但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理论家给小说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同程度忽略了娱乐性。把网络小说归属于大众文学或者文化工业,很好地保证了小说的娱乐本性,这是网络文学获得市场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方式,承载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诉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为小说的娱乐性和意识形态诉求是矛盾的,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现实主义小说难道没有娱乐性吗?例如,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创作的《艰难时世》《大卫·科比菲尔》《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等,就很具有娱乐性和故事性。《奥列佛·退斯特》呈现了主人公奥列佛从济贫院到棺材铺再到强盗集团的人生轨迹,故事描写完整生动,情节曲折而集中,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主人公从流浪、奋斗到圆满的结局的情节结构方式成了狄更斯大部分小说的叙述模式,情节的曲折、紧张、生动也成了其小说的基本风格。读者往往被狄更斯小说对社会问题揭露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所折服,但不经意间忘记了其小说的娱乐性。再如,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有一个优秀传统,就是重视对于喜剧滑稽性人物的引进和刻画,比如《水浒传》的李逵,《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等,都是个中代表。这些滑稽搞笑有趣的人物为现实主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奉献了欢快的场景,给读者阅读带来快乐的欢笑。

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相比玄幻、惊悚、盗墓等幻想类作品,更重视对近4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把握与呈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歌颂了伟大的时代英雄,阐释了人民的情感结构,鼓励我们直面困难,走向“美好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思想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诉求特质。同时,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娱乐性特质和爽感机制,作家们把穿越的传奇性,“打怪升级”的叙事模式,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人物言语的生活流和现场感融进现实主义写作中,努力做到网络文学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是网络现实主义的重要艺术特征,也是对于现实主义创作的某种推进。作家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证明了网络小说的娱乐性与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流性是不矛盾的,完全可以也应该融合起来,这既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规律的复归,也打破了现实主义和网络文学不相容的观念偏见,为网络文学的内涵发展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其实大众的喜好和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是一致的。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电影的娱乐性比网络文学更加明显,作为美国文化工业的好莱坞和迪士尼等,也是美国意识形态的表征和全球输出手段。网络现实主义作家们要坚持网络现实主义创作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文化之旅。对他们来说,要勇敢越过文坛上对于现实主义创作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探索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的自我规律,提升现实主义作品的精品意识,拓展网络出海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推进网络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整体上看,网络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与日俱增,质量参差不齐,精品占比较少,艺术上有很大的空间,网络现实主义的特色化尚在生成中。我们需要按照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属性,推进网络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促进网络现实主义文化大厦的建构。它既是网络文化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是二者有机结合成新的现实主义形态或网络文化形态。

(一)用理论指导创作,加强网络现实主义创作评论与研究

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的兴起和国家文化部门对网络文学的倡导与引导息息相关,但网络现实主义文化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则急切需要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指导。经过20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从野蛮生长状态到成为世界文化奇迹,这离不开理论和批评家的呼吁,虽然整个批评和创作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当一种文化现象处于新生和起步阶段时,理论家应处于中立观察状态。但是一旦这种新文学现象获得认可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时,就要理论家大力参与来促进该种艺术的发展。网络现实主义是今天网络文学研究和批评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难度和重要性超过科幻、玄幻等非现实类文学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网络文学的理论滞后,批评缺位,这基本成为网络文学界的共识,欧阳友权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中已总结了这个问题,由于很多学者都是传统文艺学出身,不愿意俯身阅读网文,只好用传统文论话语和研究模式研究网络文学,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学术话语老套,研究方法陈旧”。我们要警惕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给网络现实题材创作画地为牢的研究倾向,也要反对把网络现实主义理解为“网络+现实主义”的两结合思维模式。对于这些研究者和批评家来说,一方面要放低姿态,以“学者粉”身份,“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走进网文世界;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需要跨学科的新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结构,要重新开始学习,完善和更新理论结构,以掌握新的批评武器和理论武器。二是,网络文学创作进入网文新时代,对创作和研究提出了很多高难度要求。“以 ABCQ (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 量子技术) 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进一步改变网络文学商业、产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为其带来解决发展瓶颈、寻找新增长极,制造新造星模式、创富神话和估值空间的无穷变数”,网络现实主义要应对这种新趋势,理论要超前给出答案和应对,否则,网络现实主义创作很难说是现实主义的。三是,90后、00后(所谓的“九千岁”)正日渐成为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的读者,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他们日渐从亚文化(燃文化、 爽文化、 萌文化、 丧文化)主体向强国文化(有的批评家认为是中国青年强国世代国家奋斗文化)主体转换,这个转变如何从网络现实主义创作中得到体现。主体性转换是现代性的谜中之谜式的难题,是发展网络现实主义重要且迫切的课题。

(二)更加开放理解网络现实主义创作,警惕回到把现实主义庸俗化和窄化的老路

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倡网络的现实题材创作,不再提网络现实主义概念,这是一种开明智慧的表达。从现实主义到现实题材,表明了我们要开放地理解“现实性”:紧跟时代、关注现实、着眼社会生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情感状态是所有网络作家创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但是,对于现实的处理方式却是作家的自由。作家既可以严格按照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突出真实性,达到现实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统一,这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要求,目前大多数作家采取该创作原则和方法;也可以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或采用纪实手法书写,或采用变形手法处理现实题材,达到艺术诉求,并用穿越办法把不同时代的现实联结起来等;还可以在网络历史小说虚构想象的历史框架中,书写英雄们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描绘了大国气度以及英雄创造历史的豪情、壮志,体现出另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与时代气质的审美。还有作家用现实精神和情怀向网络幻想类、情感类渗透,凸显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渗透和强化,提出网络文学的有益的甜蜜性,促进网文整体精神品格的提升。

这种开放理解现实书写、现实题材的做法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教训,破除了现实主义创作独尊的思想和做法,以开放的眼光看待现实、理解真实,不再苛求作家用严格的,甚至机械的反映论真实观看待和要求现实,而是用审美反映论看待现实,尊重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和对现实处理的能动性精神,发挥作家的创造性,最大可能体现现实题材创作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动能。开放地理解网络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并不是说现实主义没有边界,而是要警惕传统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狭隘化、庸俗化。借此,通过开放现实主义来强调网络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区别,强化形成网络现实主义特征,以推进现实主义的前行。

(三)处理好顶层设计、网站管理和网络创作的三重关系

网络现实题材创作的整体性崛起是国家、市场和网络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市场和作家在网络文化时代是复杂的关系体,三者属性不同,目标有别,途径和作用各异,既相互依存也存在矛盾,需要理顺关系,盘活机制使之整合与协调起来,这是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现实主义的待解难题。

传统写作主要是靠体制内力量和管理模式调节,由作协机构、文学期刊和专业性文学评奖来推进。网络写作主要靠市场(企业)调节。相比而言,政府的作用在弱化,职责和功能也在转变,主要是管好方向,保证主旋律和意识形态主导性地位。网络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组成成分,对网络文艺的管制是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将“现实主义题材”作为顶层设计提倡的互联网内容建设、文化产业和内容创作生产的方向与重点。从国家层面讲,从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开展网络文化的现实主义,有利于全国有效的大规模引导和提倡。这种引导和鼓励是柔性的,采用自愿和鼓励方式进行,不是硬性规定,强制性推进,有政策的柔性和宽容度,规避过往“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处技巧”的粗暴行为。

文学管理网站作为网络文学的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国家的意志“转化”为网文创作与管理相容的机制和举措,利用自己在读者中的威信和技术上的便捷性,开辟网络题材板块,用经济手段刺激作家们转向和重视现实题材创作,另一方面不放弃其他题材和类型,让各种文类并行不悖,做到百花齐放,自由竞争,以优化文学生态,让每一种网络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的统一,事实上,一些优秀的网络现实主义题材IP开发得非常好,比如《大江大河》《都挺好》《只为遇见你》《洁身自爱》《如果可以这样爱》等改编成电视剧就深受欢迎。

越来越多年轻的网络写手意识到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 看到现实题材创作可以更多得到政府支持(作品扶持或专业培训指导)和文学网站的力推,加之部分现实题材创作成功的垂范作用,自愿自觉转到现实题材的创作中来,寻找新的机会。同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是现实题材和幻想题材等同时操作的,不把现实题材创作作为硬性任务,也不觉得现实题材高于其他类型题材。写手们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自由选择,接受文化市场的挑选和评价而自我定位或调整,是保证了网络写作的自由,是对网络写手们的尊重,这有利于维护网文创作的生态平衡,在坚持网络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基础上保证了国家意识形态、市场经营管理和作家个体在文化领域里和谐共振,奏响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时代的最强音。

张永禄,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9期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