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管虎拍摄的电影《八佰》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网友评价褒贬不一,总的来说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八佰》宣扬抗战中的英雄主义,是一部好作品;第二、《八佰》虚化历史,模糊历史真相,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物。
我们注意到,作为电影,《八佰》的叙事还是比较过得去的,至少对于很多文艺青年来说,该作品可以加入到很“燃”的行列。但作为抗战电影,它给我们展示的历史事实却是颠倒的、虚化的,甚至是脱离历史背景的!这对于一个注重历史真相的观众而言,是具有严重误导性的。我们不禁要问了:宣扬抗战英雄主义,有必要虚化历史事实吗?如果不必要,为什么还这样选材?
众所周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淞沪会战”。孙元良作为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主要军事负责人,是一个十足的“逃跑主义者”,其人其事一路走来,劣迹斑斑,“淞沪会战”失败,一方面归因于蒋介石的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那些如同孙元良之辈“逃跑将军”们的“杰作”?这是真实的历史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四行仓库之战作为“淞沪会战”失败后,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战役,被导演硬生生拍成了英雄的战斗,这就很值得琢磨了。《八佰》讲的就是谢晋元所率领的国民党杂牌军,进行的四行仓库守卫战。400多名被蒋介石放弃了的国民党士兵,为了守住四行仓库,乔装成800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输死战斗,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就此诞生。当然,为了照顾到国内民众对抗战的接受能力,导演有意无意隐去了这些战士的国民党军身份,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就成了400战士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很豪气、很英勇!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历史的真相是:四行仓库背靠租界,日本人考虑到各国利益,不便与所有国家撕破脸皮,因此,没有使用重武器轰炸,担心误伤外国人,惹怒其他国家,因此,在进攻的时候,几乎是象征性地扫过了这一片,你抵抗或者不抵抗,你英勇或者不英勇,其实都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不要说400战士相较于日本侵略者而言微不足道,即便是真有800战士,又能怎样呢?
也就是说,四行仓库守卫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要守,偌大的上海、南京不是更应该死守到底吗?可我们看到了什么?短短几天的时间,上海沦陷、南京沦陷,紧接着,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就这样发生了,那些“英勇”的国民党战士在哪里?也许战士还在吧,但“将军”们可是早已经逃之夭夭了!这才是历史的真实。电影《八佰》恰好没有说到这一点,恰好选择性遗忘这个历史大背景,单纯叙述那一星半点的“战士英勇”,一星半点的日本士兵“受虐”,这样就能塑造出英雄主义了吗?
说实话,如果我们的英雄主义可以架空历史,单纯讲“精神”的话,这样叙述也行。可问题是,如果你真这样叙述,为什么还要扯上一段历史事件来说呢,为什么不直接完全架空历史,干脆拍一部仙侠、武侠,或者完全体现英雄主义的故事呢?这样不是就不会引起社会争议了吗?
既然是要拍一部严肃的抗战题材电影,那就绕不开一个“历史的真实”!不管你从哪个角度来说,历史背景少不了,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情况不可随意更改!这不仅仅是一个文艺问题,更是一个政Z问题、立场问题!
在这样一个“定格”下,坦白讲,如果要拍抗战题材的英雄主义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八佰》都不在选择之列。我们的太行山、北平以北地区、冀中平原、东北抗日根据地等等,哪个不比这个更加激烈,更能体现英雄主义?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从鸭绿江边一路到“三八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次又一次创造着战争史上的奇迹,赫赫有名的“上甘岭战役”令人荡气回肠,不是更容易拍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吗?退一万步来讲,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涌现出了那么多英勇的革命烈士,随便拿出一两位来拍部电影,不也很“燃”吗?
导演撇开那么多优秀选材,偏偏热衷于编造一段虚化的历史抗战故事,而且还是没有真正取得成功的抗战故事,不是很徒劳、很难引起共鸣吗?《八佰》不是一部严肃的抗战电影,它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物!我们一直在严防历史虚无主义,可一转身全都忘了,或者是故意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不理会。
这,难道就是我们今天所坚持的文艺阵地吗?如果说,拍摄《八佰》,导演没有个人“私货”,没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私货”呢?看看现在的社会舆论环境,不难猜想。
作者:轻松笑
2020年8月1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