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咏慷:逆境读书可添力

《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刊发
 
逆境读书可添力
 
 
    
  咏  慷
 
\

 
    屠格涅夫有句名言:“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

    在我青年时期曾受到错误路线冲击的一段日子,不仅没工作条件,学习条件也极差。

    是灰心丧气,过一天混一天?还是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抓紧一切能争取到的有限条件锻炼自己、丰富自己、为今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积累力量?我的选择是后者。
\

    有段时间手头只有一本《毛泽东选集》,我便订一规划:精读10遍《毛选》!

    于是,从早到晚我严格按计划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对每篇文章,甚至每个题解、每条注释,都揣摩得十分认真。

    年把时间,我果然将《毛泽东选集》精读了10遍!很多篇章和段落,甚至能熟练默诵。

    后来与一些同志谈话,他们惊异我对《毛泽东选集》怎么会那样熟悉。我想,只要看看我那本写满眉批的《毛泽东选集》,他们就会一目了然。

 
\
 
    我一边读《毛泽东选集》,一边还抽出时间琢磨诗词格律。

    北大王力教授那本《诗词格律》让人非法“收”走了,我凭记忆将背诵下来的诗词名篇,一一默写在《毛泽东选集》的边白上,自己整理出一份“诗词格律”,然后根据它来抒发逆境中不甘沉沦的情怀。

      一天,我发现院中一角,一株秋葵正在寒风中微微抖动,花瓣儿上挂着晶莹的露珠。

    我仿佛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用一首七绝记下当时精读《毛泽东选集》的心境:

 
    秋蝉啼唱作胡笳,

    一部雄文度岁涯。

    抛却平生忧患事,

          丹心艳过杜鹃花。  
    
 
    我这时写诗,完全没考虑发表,没任何功利之想,只是觉得在孤独和困苦中这样写,不仅宣泄了心中的惆怅和苦闷,也使日子变得充实,使生活有了寄托和期盼。

    “9.13事件”令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颇具洞察力的父母雪中送炭地给我寄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

    于是,我又开始了一场十分艰巨的“攻坚战”,几乎把马恩列斯的哲学著作都涉猎到了。我发现毛主席的《实践论》是阐发了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思想精要,而《矛盾论》则是阐发了列宁《哲学笔记》中《谈谈辩证法》的思想精要。每天从早到晚,我几乎是一句话也不说,一刻不停地抓紧阅读。

     有些人感到难以理解:我在那样一种处境,怎么非但没丝毫气馁与消沉,反而对阅读经典著作依然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和毅力?

    结果,我用数月时间,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

    我感到革命导师的著作,无不切中时弊,字里行间蕴含朴素的激情,既有尖锐的批评、辛辣的讽刺、一针见血的针砭,又有针对现实思想问题而发的据事论理、条分缕析地谈心,大多既说理实在又有一定的文采和形象性,因而能对读者在同志般轻言漫语的叙谈间起到启发、诱导、规劝的功效。

      我也曾用一首七绝,记述了当时的心境:
 
    鸿鸪高翔任海空,

    风波所历古今同。

    足沟镌映伦敦月,

    此日何妨学马翁。
    
        一天,有人告诉我:“从北京东城区一个地方,有人给你寄来一本《马克思传》”

     后来,我才知道是家在那里的同学宋世存、何方方所为。其关心与帮助,令我感奋。

    这部《马克思传》,我先后精读了3遍。它是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梅林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遗著的结晶。

     看到马克思在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中,仍孜孜不倦地忘我学习、著述、战斗,更使我清晰地了解了屹立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面前的光辉榜样。

     读罢《马克思传》,我又设法找来《恩格斯传》,细读之后,写下这样一首七绝:
 
    曾赞苍松傲雪天,

    再歌坚柏化霜寒。

    由来松柏依依立,

   携手长青染翠峦
 
        不久,我得知毛主席提倡读《红楼梦》,并且要“读五遍”,便又提出要读这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有人虽不情愿,但后来似乎也感到绝对禁止经不起推敲,只好把我父母寄来的《红楼梦》交还给我。不过,他提出一个可笑的“要求”:“读完《红楼梦》,要开展‘革命大批判’!”

    我没有理他,只是将全部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那人见了,懊恼得干吸凉气。

     经过斗争,我又读到了《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和《飞鸟集》《草叶集》等文学名著。这些书都给我提供了重要营养。他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永远保持对文学的敬畏。

    在艰难的逆境厄运中读书,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斗争。但这样的阅读,也委实使我对每部书的内容印象格外深刻,给今后的工作和创作奠定了基础。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说得好极了:“顺境使我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事物的两重性吧。

    书的数量少,就免不了要重复阅读。犹太法典《塔木德》有言:“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任何一本书。”正因如此,犹太民族才涌现出不少大师巨匠,诸如马克思、爱因斯坦、海涅、毕加索等。

    多年来风风雨雨在心头郁积,使我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写了一些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习作。写作的过程是书本体验与生命体验互相渗透的过程。当时我根本没想到发表,也无处发表。但后来我的文学创作,绝对得益于当时的辛勤笔耕。

    文学是什么?或许辞典上早有科学定义,作家们也各有界说。如果没特殊的人生体验,尽可从中选择一种能认同的说法附和。但如有人问到我这个问题,首先迸出我脑际的是:文学,实乃逆境的伴侣、人生的归宿。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