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吴铭:这个情节和角色很奇怪

1.jpg

  刚看了献礼电视剧《大决战》前三集,感觉有个角色及相关情节设计,很奇怪。

  我军进军东北的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山东八路军115师主力,罗荣桓率领;其二是北四军苏北第三师黄克诚部;其三是就近的冀热辽军区程子华、李运昌部等。

  这些部队,进到东北之后,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第一场大胜仗是秀水河子战斗。

  本文所提到的四平战斗发生了秀水河子战斗之后。

  这里,有一个情节。受伤的某部八连排长武雄关,趁医生不注意,逃出了医院,到四平保卫战前线参加战斗。某连长让其去带一排用国民党军俘虏兵编成的排。可是,连长也没有什么交待,就让武雄关指挥这一排国民党俘虏兵参战。战斗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就是这一排刚刚俘虏后编入我军的士兵,根本不听指挥,毫无斗志,一听到枪响,就躲在战壕里,不敢射击,也不敢冲锋。即使连长、排长带着冲入敌阵,这一排人也没有一个愿意跟着冲的。他们眼看着连长、排长武雄关牺牲,依然无动于衷。

  就是说,这一排人,基本上还是在国军那里混日子的作风,根本没有人民军队的样子。

  我奇怪的就是这么个情节和这么一排人。

  按说新四军也好,八路军也好,尤其是罗荣桓同志,那是著名的政工元帅,政治工作是极其出名的。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远远比今天更加突出。

  这一排国民党俘虏改编过来的我军,如果是几个月前从关内带来的,那么,山东八路军115师,那是刚刚硬的我军主力,是从井冈山上下来的,是毛主席一手培育出来的,政治工作,那是最拿手的。这一排国军在被俘后,应该受到过我军的政治思想教育,怎么可能思想觉悟、战斗作风还停留在国军时代?

  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从苏北,一路连打带冲,走到山海关外,难道一路上没有进行政治动员?难道没有对战士进行我军性质、宗旨、作风的教育?

  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太熟悉,推测起来,都是按照毛泽东思想创建的军队,应该和八路军115师、新四军第三师差不多。

  总之,经过了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和思想政治工作,难道这一排国军,思想上没有丝毫触动?我不信。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最关键的是思想领导,在思想上领导不了这支军队,则在政治上、组织上也很难领导这支军队,保证不了这支军队的人民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党的思想上领导这支军队的根本办法。不突出思想政治工作,怎么突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淡化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或者根本不理解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作用,所以,作品不能准确加以表现,有意无意中抹煞了政治工作的决定性意义,这应该是对林彪、罗荣桓、黄克诚等领导同志的一种误解,抹煞了他们的功绩和特长,歪曲了我军的性质、宗旨、作风,影响了我军的声望。

  再说,从国军那里俘虏的一排人,难道就不能派几个班长、副班长、老兵作为骨干?怎么可能一排人都是国军,不应该分散到其他排、与老部队混编吗?上级不知道这一排国军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力吗?上级的工作作风是不是太浮漂、太不扎实?这是献礼片,安排这种奇怪的情节,这是在表扬我军,还是在抹黑我军?

  第三,我军对待俘虏的基本政策,是想留就留,想走就发给路费让其回家。我军,没有军饷,饥一顿饱一顿,受苦受累,还随时面临艰巨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当时敌强我弱,蒋介石又有美国人支持,进入东北的国军,多都是一色美械装备,光鲜得很。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当时,在很多人尤其是国军士兵看来,还真不一定就能打败国军。这一排国军俘虏兵,既不走,又不逃,看不到胜利的可能,还不愿意跟我们一起打仗,他们想干什么?干么受这份罪?让人无法理解。

  第四,在刚刚进入东北之后,我军还没有与国民党军发生大规模战斗,俘虏应该不太多。大规模俘虏国军士兵,我军当时应该还没有这种情况,或者虽有些,但不普遍。此时安排这批俘虏兵的情节,有些不符合历史事实,没有典型性。

  第五,武雄关启发这些国军俘虏兵的方式,很特别,我理解不了。他用自己的勇敢冲锋、不怕死,来激励这些士兵。这应该也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方式。但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用过这种方式吗?我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想想看,这一排国军士兵,那么怕死,躲在战壕里,不敢露头。这种状态下的士兵,你用自己的死,用战场的惨烈来启发他们,我想,只会起相反的效果:越是惨烈,他们越是不敢冲锋。

  我们解放军的班排连长甚至是营长、团长、师长等,当然要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给士兵做出榜样。但绝对不会用这种方式刺激一群尚未觉悟的国军俘虏兵的战斗欲望。

  解放军启发政治觉悟的方式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是班长、排长、连长等基层指挥员和党员、骨干的实际行动,是官兵到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原则,是对普通战士尤其是被俘战士的尊重和关心,是搞土改,是给他们家里分了田分了地。

  第六,我看了第三集,看到了东北练兵,只是军事训练,没有看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看到新式整军运动,是不是还没到时候?

  第七,其他细节上的问题。

  老实说,王劲松演蒋介石,比马晓伟演得好,演出了上海流氓的味道。这个流氓味道,是蒋的本质底色;马晓伟表演的蒋,似乎呈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味道。

  陈布雷的表现,让人感觉前后矛盾。陈布雷在向蒋介石呈报国共谈判条件的文稿时,蒋介石表示先不要拿出来。陈布雷表示不解,认为可能影响和平,似乎表明他对国共和谈和全国和平,还是非常在意的,他居然不知道蒋的和平谈判只是准备内战的烟幕弹,他有这么笨吗?但是,当张治忠向蒋报告国军接收中的贪污腐败现象时,陈布雷又站在蒋的角度,与蒋一起糊弄张治忠,似乎又很了解蒋的心思。一前一后的陈布雷,表现很矛盾。

  蒋介石视察接待毛主席的宴会准备情况,看到毛主席座位前有一罐辣椒。服务员解释说这是程潜夫人特地送给毛主席的,这当然忤逆了蒋。这里,让一个女服务员回复蒋的问话,合适吗?蒋对一个服务员的容忍度,有那么高吗?如果服务员那么回复问话而蒋不发火,那蒋还是很亲民的——这是想表现蒋的亲民作风吗?程潜夫人给毛主席准备的辣椒,难道不要通过某位军政要员吗?不可能送给一位服务员吧。这里,怎么不安排成戴笠,或者陈布雷,或者别的要员来回复蒋的问话?最后,那盘辣椒还是留在桌上,难道服务员不知道蒋不悦意味着什么,她敢违背蒋的意思?

  镜头中多次出现蒋介石喝清水的镜头,想表达什么?蒋清廉?不安排蒋喝水的镜头,不行吗?

  在四平战场,杜聿明见到郑洞国,非常热情。不要忘记了,那时的杜聿明、郑洞国,都是反动派呀!难道不是对我军咬牙切齿地痛恨吗?能那么表现反动派吗?

  林彪,“六到”工作法的发明者,想到,眼到,嘴到,手到,脚到,写到(内容我记不清了)。他只会坐在火炉前一边烤火一边指挥作战?他有那么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吗?有那么主观武断吗?如果真的那么主观武断,能主持东北全面工作、建设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和统帅百万大军吗?

  山东根据地的一位妇女主任,为了找自己的男人(武雄关),而带着几个妇女闯东北。她的觉悟是不是太低了?

  文艺作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要塑造人物形象,历史纪实类的影视作品,也是文艺作品,也要塑造人物形象。既然是塑造人物形象,就必须刻画其典型特征,就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就必须呈现或者说反映出我党我军的性质、宗旨、作风,也必须反映敌人的残忍、反动、腐朽。

  这部作品,似乎没有这个意识。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