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革命者》:“你们要相信”,相信什么呢?

  电影《革命者》正在热映。

  到今天恰好上映两周,截至目前1.15亿的票房,实在难言成功。

  要知道,因为今年早些时候口碑爆棚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守常先生的形象在许多原本对他陌生的观众那里是立住了的,再加上党的百年华诞的加持,接连两次铺垫,这部刻画李大钊同志的影片本不该只有如此的票房。

  简单对比,同一天上映的《1921》票房4.32亿,建国七十周年时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十四天票房25.6亿。更别提同是小成本制作后来靠口耳相传票房爆棚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了。

  当然了,在资本主导影视各个环节的当下,宣发也需要钱,票房并不能完全反映一部影片的水平,但票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说明问题的,更何况这是一部并不差钱的电影。

  这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偏差。

  影片以守常先生被执行绞刑前38小时开篇,以不断的闪回,用守常先生和不同人物的互动,带出守常先生一生中的关键节点,并以此来呈现“立体”的人物形象。

  但是,这些人生的重要节点竟然是打乱的:

  1916年从日本回国,然后跳到1922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再跳到1917领导民众抗议俄帝杀人,接下来是1916从《晨钟》报离职后俄小乞丐一起洗澡,然后是1922拜访孙中山、1924参加国民党一大,再接着是1926领导三一八,后面还有1916加入新青年、1920送陈独秀出京……

  当然了,不同的节点,是由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视角中展开的。

  不按时间也行,起码得有逻辑吧?

  恰恰,这种混乱,好似碎片化的拼盘,足够“丰富”,却永远也无法逻辑地反映守常先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可是远超诺兰,毕竟人家的电影,还是有内在逻辑的。

  后来,为了加入意识流似的“我相信”,镜头的转换就更加凌乱了。

  这种拼盘式的镜头语言运用,可以说很有管氏特色了,光影、色调、镜头叙事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对了,这部电影的总监制及排名第一的编剧都是管虎。

  内在逻辑不够,镜头不断闪回,这都没有关系,只要看了片有感动就行。

  必然的,这部片子还是有许多的泪点:

  比如绞刑架前的守常先生、比如对帝国主义者的抗议、比如矿工们聚拢而来头上矿灯宛若漫天星辰……

  而张颂文老师的表演的确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片中几次《国际歌》BGM的响起也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气氛。

  但,不得不说,影片所带来的这种感动,其来源是复杂的:

  有来自于片中部分场景的感动,有对守常先生的敬佩,有片中场景与今天生活的联想,有片中场景引发的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的联结。

  唯独缺乏的是随着影片内在逻辑层层推进带来的精神升华。

  或许在导演和监制那里,这都不是问题,只要观众看了,产生了感动,就是胜利。

  这种电影,可以称为人造景观式电影、拼盘式电影,或者ppt电影。

  至于电影想要传达的,可以用一句台词来表现——“你们要相信”。这也是片中守常先生的最后一句话。

  相信什么?

  由观众自行去联想。

  看过《觉醒年代》的,或许会想到剧中片子快结束时守常先生的台词:“一百年后的中国,他必然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熟悉守常先生的,或许会想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从片中,可以相信,后来者一定能推翻三座大山中的帝国主义,这一定能成为中国人的中国,孩子们一定能幸福生活。

  ……

  这是一种置换,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守常先生最后说的是:“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台词置换的背后,是用民-族主义来置换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片中更加强调的是帝国主义的压迫。

  跳出来看,整个影片只引用了守常先生《人种论》中的一句话,影片到最后也没讲清楚守常先生信仰的是什么主义。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片中生造了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一个俄国暴徒在上海租界打死了报童阿晨,之后大钊同志发动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最终迫使工部局将罪犯移交给“中国司法机关”的情节。

  这个情节虚构得很“巧妙”。

  守常先生是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他系统地将十月革命的经验介绍到国内。赶在十月革命之后,虚构一个抗议俄国暴徒的桥段,并且1926年“三一八”后,面对凶残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守常先生经常躲藏在东交民巷的苏联使馆内,也是在这里,军阀在其它帝国主义的撑腰下强行逮捕了守常先生。

  这样一个桥段,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还有,当年的小乞丐、京师警察厅担任医务科副科长庆子进入牢中,想以药物行刑为名,为守常先生打上一针,之后进入假死状态,出去后可以在医院给救过来。然后,守常先生给拒绝了,理由如下:

  很感动吧?很熟悉吧?

  对,这在真实的历史中,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干的。他可以走而不走,为的是告诉梁启超等改良者改良是行不通的,也是坚定黄兴等革命者的信念——唯有这一条路。

  守常先生被捕后呢?

  北方铁路工人提出了劫狱的口号,并组织了劫狱队。消息传到守常先生那里的时候,他看出这计划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因此他说:

  “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的,但已经是党的损失……我不能要同志们来做冒险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的力量再遭损失。”

  而在行刑前,除了那句著名的“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守常先生还说:“我们已经培养出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这是何等的乐观,又是何等的有底气啊?!

  这个时候,虽然南方刚发生“四一二”,北方也处于白色恐怖中,但如果守常先生说出剧中的那句话,恰恰与历史的真实不符。要知道,守常先生作为国共两党在北方地区共同的最高负责人,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早就唤醒了百千万的人。这个时候,关键不是以死来唤醒“麻木”的人,而是如何减少损失,将革命进行下去。

  当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相信“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的,这是由其理论和世界观决定的。因此他们牺牲前往往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悲怆感和孤寂感。守常先生也不例外。

  这对谭嗣同牺牲事迹的挪用,恰恰是不了解守常先生,恰恰是对其思想和贡献的不尊重。

  这种挟带私货,也是管某人的一大特色了。

  除了以上几处,还有一处也颇为耐人寻味。

  片中有个场景,教员向守常先生讨肉吃时自称“北大野蛮人”,这就暗合了后来历史虚无主义者称教员之所以要“整”知识分子,就是因为曾经在“文明”的北大受了知识分子的气。

  镜头的碎片化,内涵的置换和挪用,在加上不时阴戳戳地带点东西,最终带来了什么效果?

  就是假、大、空。

  讲不清革命者为什么要革命,讲不清人物的成长、内心的轨迹,理解不了为什么后来会有那摧枯拉朽的胜利,于是除了空洞的“热血”外,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就只能用“吃”和狱中的玩笑“你下辈子莫不是个女人”等场景来反映伟人也是凡人。

  本来么,作为这种题材的电影,用艺术的手法老老实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讲清楚内在的逻辑,就不会很差;如果在吃透人物思想和成长轨迹的前提下,适度的虚构也无可厚非,如观众能在历史中思考当下,那更是加分项——而守常先生著作中的许多论述,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这本来是可以很好地建立联结的点。

  否则的话,观众在影院中的感动,是因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这段历史,是因为守常先生这个人,而不必然是因为这部电影。

  这样的电影,的确很难让人不怀疑其诚意,莫不就是为了在这档口捞一笔,反正陆续会有人组织看,只要有泪点,就绝对亏不了。

  只是,这样做,不亏心么?

  最后,林伯渠老的诗是这么评价守常先生的一生的: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

  特抒政论合南北,未许主张泯清浊。

  尽有胸中无限事,敢抛热血护新生。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