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开山乡》,重读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感觉更加亲切感人。首先是书中人物的立体感更强。白朗、石坚、刘秦岭、王石子、牛兰花,姜战斗(郭战斗)还有蔡金凤(麦茜)、老赵、哑女、巧玲妈和巧玲等等,包括姜建国、姜武(姜文化)和李副县长、金占川等,好红火的一台大戏,个个身着当下服饰的‘生旦净丑’,都是呼之欲出,活灵活现。我想,这的确是一部超越了讲故事抓眼球时风而注重人物刻画的接地气有温度的好剧。小说中的人物走进戏中,显得厚实多了,根基就是稳固。这种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感觉真好,原著提供的丰满文学典型成就了影视人物的表演。”上海观众黄信风如是说。仅仅看了四集,即能获得这样的感受,的确是小说与影视结合的效果。的确,看到剧中人物逐渐变得丰满鲜活,特别是孤身上场的驻村第一书记白朗不再孤军奋战,更加令人欣慰。瞧白朗书记身边,渐渐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起初为他着急上火的观众的心里开始踏实多了吧。一曲主题歌《党派来的亲人》催人泪下,唱出了人们的感动和心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人帮。”这是人们的共识真理。白朗走的是群众路线,选择的是人民立场。有了这一条,他注定会神通广大,立于不败之地。说老实话,白朗的身上,的确有我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看到白朗在严峻考验面前初步站住脚跟,我的心里欣慰无比。兴奋之际突然想起毛泽东主席讲的一段话,这朴素而深刻的箴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说:“我们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生根开花”,“花开山乡”,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貌似平淡,实际上很有内涵的剧名,正是共产党员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的诗意的表述。伟大领袖加诗人的箴言话眼,应该正是《花开山乡》的点题之源。理解万岁!我为此拍手叫绝。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并非易事。正因为难,乡村第一书记白朗迎难而上,就像当年我们的前辈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样,凭的就是一腔热血和理想信念。四十多年前在陕北农村,我自己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驻村第一书记。全村一千多口人,把你当成“党派来的亲人”看待,当作全村的“主心骨”,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党组织,担子有多重,只有挑担人自己知道。那时白天苦干一天,夜晚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盘算着怎样做一个令群众满意的村干部……要做到群众满意,谈何容易。不光是带头苦干,还要当好集体治富发展和社员思想教育的领头雁。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刚走出校门不久,要成为群众接受认可的“一粒种子”,成为“主心骨”,的确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这绝不是做出一两件好事,就会被群众接受,而是要随时随地坦开胸怀,把自己的“初心”明明白白亮出来,让人民群众看个究竟。从这一点出发,小说塑造人物的本意,也是电视剧的主旨,因此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同电视剧《花开山乡》应当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8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张电视剧《花开山乡》彩色大幅海报照。占去整个版面二分之一。海报上印了白朗领头,王石子和刘秦岭左右随后的剧照,还印叠了白朗背着郭战斗,牛兰花在一旁推着轮椅回家的剧照,再侧后是麦茜抱着孩子,远处背影是白朗率领大伙背石筑路的场面……这张海报的设计,很是耐人寻味。完全是我创作时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人帮。”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是花开山乡的声音。
观众留言(一):
刚看完第一集。非常好!农村的味道很对头啊!那个白处长是个不错的人选。我以前看过他演的抗日剧。不错。这里矛盾挺多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机信号的地点霸占,城里建筑垃圾填埋,芈月庙卖功德筹款,还有维稳,都是现代社会的切实问题。非常好!我非常喜欢!(美国西亚图观众)
观众留言(二):
花开山乡很好看,一开头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小小芈月山村热闹非凡,村子里存在着水,电,垃圾污染,封建迷信,干部腐败的诸多矛盾问题,给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线,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等待着看抖包袱的过程和结果。这部剧肯定很精彩,会一直吸引着观众看下去。一开头就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肯定是一场大晏,让大家尽情品尝观剧的快乐。(北京观众)
二、书画:1.海南写生集;2.海南写生集(二);3.海南写生集(三);4.春天的故事;5.写生图
三、诗作:1.张家港,再起航 ——东华能源巡礼;2.湘西黄金茶 ——四月吉首抒怀;3.董浩的朗诵;4.赏春;5.茫然若失;6.开悟;7.是科学不是迷信——纪念马克思
四、评论:1.大医精诚,感天动地;2.“一带一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3."一带一路",充满智慧,极富远见的中国方案——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4.大庆孪生宝鼎诞生记;5.于成龙与“真武山”
五、连载:1.读史论诗笔记(一);2.读史论诗笔记(二);3.读史论诗笔记(三);4.读史论诗笔记(四);5.读史论诗笔记(五);6.读史论诗笔记(六);7.读史论诗笔记(七);8.读史论诗笔记(八);9.读史论诗笔记(九);10.读史论诗笔记(十)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村》《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已改编成同名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