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忽培元:和您一起看(随笔之四)

“农村题材电视剧,闹剧不少,所谓的趣味剧也居多,侧面反映或折射中心工作的常见,像《花开山乡》这样正面强攻、多方位全景式反映振兴乡村现实题材的还真不多。这也是小说《乡村第一书记》的功劳体现。我当初读这部小说就想,作者不回避现实矛盾,知难而进,勇气可嘉。就像冲浪一样,但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触目惊心……”这是东北评论家杨铁钢先生的观点。我读了感到欣慰,但同时也有些不安。心想这位热心朋友倒是敢讲,我可有些忐忑。因为就这个问题,笔者的确没有深入研究过,但心中还是感到了宽慰,觉得这位朋友至少理解了我的创作初衷。我总觉得,在有些时候、一定领域,创作者的俯视角度与全景式扫描很有必要,也更具挑战性。就像打仗,碉堡还是正面强攻看着更过瘾,虽然难度会大,要付出更大心力,但结果也会不同寻常。

 

显然,高希希导演也是认可了我的创作追求,他像指挥一场战役,调兵谴将、大胆布阵,顺着小说的方向,摆出正面强攻之势。难怪会给观众留下上述波澜跌宕的印象。在原作基础上更加具有现实温度。这是文学原作改编的优势所在,也就形成了导演所希望的“有温度接地气”,弄潮冲浪般的视角冲击力。

 

 

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与主要矛盾擦肩而过甚或背道而驰的农村题材作品不少。《花开山乡》的特点是正视现实,以贴近现实、塑造鲜活人物为己任,收到了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是创作方法问题,更是创作态度。也是一部作品求得史诗效果最起码的先决条件。

 

我在塑造白朗这个人物时,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一个熟悉的甚至是亲切的形象。这既像年轻时在陕北农村插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自己,又像是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农村调研接触到的朴实能干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在当地群众眼里,的确是“党派来的亲人”。看着《花开山乡》中的白朗与当地村干部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别,以及他由上面下派的那种较为超脱的明显“势能”,我想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当地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问题,更有干部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我们经常讲: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群众看到他们的白朗书记那么能干,心里会想什么?又会担心什么?我看一定会想这么好的干部,说不定哪天就回北京了。大伙最担心的就是他要走。能不能形成一种制度?就是把各级向农村派驻乡村第一书记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就像组织部门派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那样?如果这样,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自然就解除了,各级培养锻炼优秀青年干部也有了固定平台。“三门”(出家门、进校门、入机关门)干部先天不足的问题,将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观众留言(一):

这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的《创业史》。电视剧生动了展示了新时代农村的变革和发展,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白朗身上真正看到了党的基层干部全新形象。(陕西延安观众)

 

观众留言(二):

我观赏看了四集《花开山乡》。一:没想到电视剧还真好看,情节跌宕起伏,抓人心,语言生动好玩,底层生活表现鲜活、真实。没有基层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这样的语言的。二:是没想到脱贫政策中会发生那么多事情,错综复杂。国家办成一件利民的事情还真不容易。我希望这部剧的结局是美好的,让玫瑰谷真的花香四溢,花开山“香”,代代山青水绿。原著以后找机会看看。(北京观众)

 

观众留言(三):

忽老师,您好棒呀!当看到您《乡村第一书记》改编成34集电视连续剧后,感到非常震撼人心,恭喜,恭喜您。祝贺您的成功,我曾详细阅读过您在2019年11月份发给我的《有良知的作家,一定要捧出货真价实的“真颗子》,新华社记者采访您作品的纪实报道,确实很感动,有很多文学理念是值得敬仰学习的。尤其在您的文章里,感觉到您对黄土高原的那份深情厚谊的爱戴,像黄土高原人一样厚重,朴实无华,像种地一样一撅头一撅头挖实、挖到位,把种子放进去,踏得严严实实的,这是一种创作态度。靠的不是花哨,而是精神内涵,让人体会到生活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个作家的高尚情操。难怪能拍出如此受读者和老百姓欢迎的作品和电视剧《花开山乡》,对黄土地我们都有同样的感情。谢谢您的分享,谢谢您还记得我,感恩有您!祝贺您,忽老师,祝贺您的成功!祝贺您人生历程中的又一次辉煌,向您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北京观众)

 

 

一、简介:1.我的简介;2. 忽培元新书发布信息集录

二、书画:1.海南写生集;2.海南写生集(二);3.海南写生集(三);4.春天的故事;5.写生图

三、诗作:1.张家港,再起航 ——东华能源巡礼;2.湘西黄金茶 ——四月吉首抒怀;3.董浩的朗诵;4.赏春;5.茫然若失;6.开悟;7.是科学不是迷信——纪念马克思

四、评论:1.大医精诚,感天动地;2.“一带一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3."一带一路",充满智慧,极富远见的中国方案——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4.大庆孪生宝鼎诞生记;5.于成龙与“真武山”

五、连载:1.读史论诗笔记(一);2.读史论诗笔记(二);3.读史论诗笔记(三);4.读史论诗笔记(四);5.读史论诗笔记(五);6.读史论诗笔记(六);7.读史论诗笔记(七);8.读史论诗笔记(八);9.读史论诗笔记(九);10.读史论诗笔记(十)

六、朗诵:1.眼睛;2.我就是黄土地上不安分的蒲公英的种籽;3.母亲的遗言(冰蓝朗诵)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
》《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村》《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已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