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师”的凋零
作者:吴铭(20211104)
91岁的李泽厚在曾经的灯塔国死了。网上一片哀号,似乎大家对李泽厚很有感情似的。“哲学家”、“美学家”、“一个永远活在思想里的人”、“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注:李生于1930年,20多岁就成名)”、“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被一代人尊为‘精神导师’”、“一位处处都要美感的绅士,他的影响力从未退场”、“李泽厚25年前的预言 直击今天中国人身不由己的最大痛处”……美谥可以写很长。有兴趣的网友,自己到网上去搜吧。
“人生识字糊涂始”。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我却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导师。
凤凰网、新京报、南方系、澎湃新闻,赫然又列在沉痛悼念的人群里。悼念的规模,与余英时死时差不多,相关方面、主要人员基本到齐;相关谥号,也基本都用上了。
前几天,欧金中杀人案一事,网上同样充满对欧的指责——不许同情欧金中。
也是前几天,著名钢琴家李某迪丑闻,网上又一片骚乱:惋惜者有之,指责公安泄露个人 隐私者有之,说丑闻未对社会造成伤害者有之,说性产业合法化者有之,似乎还有人重弹“越文明,越性开放”的老调。
能在网上掀起风波的势力,当然不同凡响。
算起来,替余英时、李泽厚哭丧的势力,不许同情欧金中的势力,替李某迪惋惜并借机鼓吹性自由的势力,我感觉是同一伙势力。
这伙势力,大约都受到李泽厚的余荫:告别革命。李泽厚被大家化妆成“大师”——与前些年名声显示去猝然离世的王林齐名。倒不是李泽厚有什么学问,做过什么好事,或者做过什么大事,而恰是因为他上世纪80年代,开风气之先,提出了“告别革命”,并自告奋勇地给全中国人“启蒙”的缘故。正因为有了李泽厚“告别革命”在先,所以,才有欧金中不得不杀人在后,才有都到今天了,李某迪丑闻居然还是丑闻……
之所以欧金中还有人同情,李某迪丑闻被公开、经济损失无算、社会影响急转直下,乃“告别革命”不彻底、“启蒙”尚未成功的缘故。
今天,李泽厚死了,网上一片哀号,倒不是这些参加吊唁的人与李泽厚有什么感情,实在是他们有强烈的冲动,让欧金中杀人后,再也没有人同情;让李某迪性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甚至还能成为美谈。要是李泽厚的“启蒙”成功了,还需要受这种恶气吗?说直白些,他们自己想要性自由,又怕被欧金中这样的人给杀掉。说到底还是担心自己的特权不能满足。所以,当李泽厚死的消息传来,大家即使对李没有什么感情,也要表示一下伤心的样子。这点理性,他们还是有的。
李泽厚,或许革命过,至少遇到过革命。但当他喊出“告别革命”“启蒙”时,他早已厌倦革命、仇恨革命,因为革命其实就是和他过不去 ,就是限制他的自由——不是有个写马棚杂记的人,公开说自已的最大愿望就是性自由嘛?他们对自由的追求,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丝虚假成分,他们从来没有这么真诚过。因为对自由的这份追求,而革命甚至是中国的传统,都不容许。所以,他们又发出“中国文化负担太重”的感慨,作为“告别革命”和“启蒙”的理论补充。
作为李泽厚的继承者,李某河、杨恒钧、蔡某霞等一干精英人物,在自由方面的影响力更大,甚至风头盖过了其师祖爷李泽厚,他们差一点就把“性产业规模化”给搞成了。要是真搞成了,李某迪的事,也就不算个事了。
上世纪80年代成名成家的,或者虽经风雨却仍然吃得开的精英人物中,李泽厚是佼佼者,出类拔萃,具有代表性、标志性,被加封为“大师”,也情有可原。但是,以去年汪主席日记事件及美国灯塔倒坍为标志,自由派人物几乎全国覆没,余下的几个,也有苟延残喘、勉强支撑的味道。这种情形之下,李泽厚这位泰山北斗却中道崩殂、不辞而别,更显得自由派人才凋零,增加了这场哭丧的悲凉、凄惨。
虑及此,或许,这些人的哭丧,还真有几分真诚。
看看李泽厚导的那伙学生吧,有大资本家,有性学家,有经济学家,有法学家,有钢琴王子,有媒体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这样的导师,我不敢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