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 专访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 专访

陈力

导演陈力承认,拍《古田军号》“压力大、难度大”,用她的话说,“一部《古田军号》顶上拍仨商业片”。

自入行起,陈力就与红色题材结了缘,从《少年毛泽东》《谁主沉浮》《湘江北去》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等等,她的作品“根正苗红”。

这些年,陈力一直琢磨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事儿,她希望自己的电影不仅记录历史,还能让年轻人通过影片正确认识、接受我们的历史。而拍年轻人爱看的红色电影,也成了陈力当下创作的重要目标。

2017年,在全国卖出超过7000万票房的《血战湘江》如此,昨日(8月1日)全国上映的《古田军号》亦是如此。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 专访

陈力说,《古田军号》最难的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在她看来,如果年轻人不爱看,那就等于“白拍”,她要把《古田军号》拍成一部“那个年代青年领袖偶像剧”,不能“刻板”,更不能“枯燥”。

前些日子,陈力带着主创团队全国跑路演,有年轻观众看得入迷,他们问她,“导演,你是要锁住朱毛‘CP’吗?”陈力大笑,“他们的反应,也证明了我们这次的创作是成功的。”

八年,从没放下《古田军号》

►《中国电影报》:是什么机缘让您拍了《古田军号》?

►陈力:我在福建拍《爱在廊桥》的时候,当地找到我,问我对古田会议题材感不感兴趣。虽然学过这段历史,但当时并不是特别了解这里面都发生了什么,接触了一下,发现当时红四军在闽西长达九个月,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觉得这个题材非常好,也觉得自己能拍出一个艺术表达不一样的电影,于是就接受了这份挑战。

►《中国电影报》:《古田军号》筹备、拍摄时间长达八年之久,为什么会耗费这么长时间?

►陈力:这个题材确实难度很大。接了这部戏之后,越往里走,就越觉得难度大,越往里走,越觉得不知道从哪着手。我说,拍一部《古田军号》,顶上拍三部所谓的商业片了。

这八年里,我相继拍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血战湘江》,但从来没有放下过《古田军号》。八年时间,我几乎走遍了闽西大地,感受到了闽西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也理解了为什么这块红色沃土能够养育出那么多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有数据统计,闽西这块地方当年总共牺牲了10万名英烈,现在我们能找到的烈士名字是2万人。

所以,虽然创作难度大,压力也很大,我还是把这个戏接了下来,想把这块土地的故事讲给观众听,让大家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作为创作人员的一份担当。

锁住朱毛“CP”,他们是一对越打越好的兄弟

►《中国电影报》:当年,古田会议上,领袖人物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以往影视作品往往选择回避这一问题,但在《古田军号》中,您选择了直面历史,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

►陈力:这部戏,是以人物带着事件走,刻画的是鲜活的人物。我不是在拍会议,而是在拍为什么会召开这个会议?为什么说朱毛分不开?

以前的影视作品,大家都在回避朱毛之争,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冲撞,没有彼此之间激烈的争论,也就没有后来的“心齐”。正是因为有了领导人激烈争论过后的统一决策的“心齐”,有了红四军战士们统一思想的“心齐”,有了红四军与闽西百姓之间军民鱼水情的“心齐”,才有了革命最终的胜利。

朱毛有一致的信仰,所以才能成为好兄弟。很多年轻观众看完影片说,“原来朱毛是一对越打越好的兄弟呀”,“原来影片是要锁住朱毛‘CP’”。我觉得,他们的反应,也证明了我们这次的创作是成功的。

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中国电影报》:除了毛泽东、朱德,电影中还涉及了许多领袖人物,塑造这些领袖人物是创作最大难点吗?

►陈力:我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少年毛泽东》,后来的创作也是以领袖人物为主,如《谁主沉浮》《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等。可以说,我的创作一直离伟人很近,对于领袖人物的把握,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说《古田军号》难拍,是因为我想要拍的是一部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红色电影,是可以打动当下青年人的“那个年代青年领袖偶像剧”,而不只是单纯还原一段历史的刻板枯燥的历史电影。

►《中国电影报》:为何会把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作为一部红色电影的主要目标?

►陈力:近年,我们一直说“传承红色基因”,这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如何去做,作为导演,拍出让年轻观众喜欢的红色电影,让他们看到、理解、接受我们的历史,是我的一份责任。

拍出让年轻人爱看的红色影视作品,真的是要深入生活、捕捉细节,把这种细节,掰开了、揉碎了,再捏到一起,如此反复,拍出来的东西,年轻人才可能接受、爱看。不然真的是白拍,年轻人不接受,就是白拍,不论你说,我这史实多么对,在我看来,没有鲜活的艺术表达,没有进入年轻人的语系,就是失败的。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 专访

青年演员集体下生活

►《中国电影报》:《古田军号》启用了“青年演员加老戏骨”的阵容组合,也是吸引青年观众的方法之一吗?

►陈力:确实是想通过选择演员,来拉动一下青年观众的观影热情,起初我还有些担心,担心很多青年演员,特别是知名的青年演员可能不一定喜欢这样的题材,但没想到,我找到他们时,他们都是很痛快就答应下来,都说“OK没问题,能来”。

特别是张一山,几乎是“随叫随到”,他跟我合作过《血战湘江》,他自身对“传承红色基因”觉得有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胡兵也是这样,其他几个我第一次合作的青年演员也一样,大家都有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电影报》:他们也“下生活”了吗?

►陈力:都“下生活”了,电影频道一直跟踪采访我们“下生活”的过程。《古田军号》是实景拍摄,所以我要求演员们都要到实地去、到老乡家里去,体验生活、了解当时的故事。

比如,毛主席当时是以杨先生的身份到这里来,等等这些细节,他们都要了解清楚,了解清楚之后,他们拍的时候就非常自如。实景拍摄时,我记得王志飞说过,好像冥冥之中,朱毛都在看着他们。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 专访

演领袖,关键是走进伟人内心

►《中国电影报》:当初选演员时,外貌与领袖相似是第一标准吗?

►陈力:青年领袖人物不是像谁就可以演谁,一定是演谁可以像谁,才能征服观众。今天的年轻观众不一定清晰知道当年这些领袖人物年轻时的样子,但如果演得像,观众就会相信。演伟人,外形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能否走进伟人的内心。

►《中国电影报》:这些青年演员都没有扮演过领袖角色,您是怎么调动他们快速入戏的?

►陈力:不是说我先怎么调动他们,而是他们“下生活”后,对领袖人物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后,才是我如何把握他们。

这次我最满意的是,每一个演员都能给自己所饰演的人物找到准确定位,这个气场带进来以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变得特别顺畅,一下子就能碰撞上,碰撞上,照着这条路就走下来了。

所以大家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不会觉得哪个演员跳戏,不会觉得谁不在这个历史当中,大家全在,因为大家对历史有一种共同的理解,才会达到今天这个效果。

有机会,一定让张一山演个主角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年轻人不爱看,就是失败 | 专访

►《中国电影报》:跟《血战湘江》相比,张一山这次表演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陈力:《古田军号》里,张一山不是主角,但他在电影里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这一次,张一山的表演更成熟、更自如,虽是明星,但他的表演,没有一点儿跳戏的感觉。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很有包容力的团队,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很统一,不会让人觉得哪一个演员突然跳出来的感觉。

►《中国电影报》:张一山跟您合作两次了,都是演配角,有没有考虑让他演一次主角?

►陈力:从我内心来讲,张一山已经给我演两次配角,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有合适的角色,我一定第一个想到他。

【本文原载“中国电影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