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朋友的强烈安利之下,用一天时间认真刷了《能文能武李延年》,看完之后只想对编导说一句话,赶紧剪一个电影版,在电影院里放,我想看。
这个电视剧和以往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以我军基层政工干部为主角的,而政工干部在过去这些年的影视剧里,形象都比较弱。比如《历史的天空》里,政工干部主要就是坏人,是整人的。在《亮剑》里,团政委赵刚不懂军事,而且团长李云龙明确说,政委管生活,团长管军事。最糟糕的《集结号》里,新上任的连指导员干脆听到枪声就尿裤子。甚至是口碑非常好的《士兵突击》里,钢七连的指导员的形象也非常弱。用连长的话说,连下棋都得让着他。
这就给不太懂我军历史和传统的年轻观众一个刻板印象,政工干部都是这样的人,要么不是好人,要么是不懂军事,是没用的人。这就回到了古田会议之前的状态,比如北伐时期的北伐军就已经普遍设立了政工干部,但部队里都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就是些拿着皮包说空话的人。甚至到了南昌起义之后南下途中,也是如此。但在经历了潮汕失败之后的关键时刻,是之前的政工干部陈毅站出来,劝大家不要灰心。
在这之后的古田会议上,毛主席更是决定把支部建在连队上,成为之后我军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环境下都拖不烂、打不垮的一支钢铁雄师的根本性原因。正是因为在各级部队普遍建立了党组织,并且发挥领导核心和骨干作用,我军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战胜强敌,走到今天。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核心法宝之一。
所以,在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到山西时,高级干部去见阎锡山,阎锡山感慨地问我军高级干部,在部队打了败仗之后仍然拖不烂、打不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宋任穷当场非常自豪地回答说,非常简单,我们的关键办法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你的军队要是也让我们建立党支部,也可以和我们的部队一样拖不烂,打不垮。
《能文能武李延年》恰恰就是以一个连队的指导员为主角,这里面的李延年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讲空话的党棍一样的人物,而是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进行政治思想动员的干部。比如他在处理小安东时的长篇发言,由小见大,由浅入深,从小安东的个人经历讲起,最后让每个战士都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却能够直击人心,最后落实到了志愿军战士士气高涨,要为朝鲜人民报仇。
相比之下,同期上映并且已经拿到40亿元票房的《长津湖》,在解释这场战争的战争理由的时候,多次用不同层次的角色的嘴来解释,我们打了这场仗,子孙后代就不用打仗了。虽然多次重复,但并没有能够感动人、说服人。但《李延年》即便是已经说了,等到和平来临的时候,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可能已经看不到了,但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还是让战士们激动万分,满怀豪情,这样的动员就要有力得多。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这也反映出这些年来的一些问题,就是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越来越重视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但却对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比较轻视,对政工干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歧视。而李延年这样的剧之所以能够出现,并且不仅懂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细,而且还能够在连长不在的时候,自己想各种办法来带领部队打仗,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也说明现在对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了。
这个只有六集的短剧中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打破了之前影视剧中形成的刻板印象,以为政工干部都不懂军事,不会打仗。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会,我军传统上不仅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开国将帅中有很多人就是李延年这样能文能武的人。比如张爱萍、杨成武以及邓华,都是既做过政治工作,也担任过军事干部,大将里的黄克诚,同样是军政双优、文武双全。元帅里的聂荣臻,也同样是既做过政治工作,也担任过军区司令员。
虽然不是说每个政工干部的军事能力都特别强,但既然在部队里工作,也不可能完全不懂军事,至少不会出现《亮剑》里那种李云龙被撤职时,赵刚临时代理团长,明确说他不懂军事的情况。因为在战争年代,干部调动频繁,经常会出现政委不在的时候团长临时代理政委,政委不在的时候团长临时代理团长的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会军政一肩挑,比如彭德怀在西北野战军就是司令员和政委一肩挑,在朝鲜也是既当司令员,又当政委。淮海战役之前,粟裕在华野也同样是既代司令员,也代政委。
当然,也有许多干部的履历相对比较简单一些,长期只担任军事干部,或者只担任政工干部,而没有交叉过。甚至可以说,这种情况占的比例要比军政都能做的干部的比例高一些,但也正是因此,那种军政双优的干部在发展轨迹上就会好很多。因为这意味着能力更全面,发展空间也更大,自然更容易受重用。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长期做政治工作的干部的重要性,更不能歧视和矮化他们。
相比某些打着主旋律的旗帜的商业大片,《能文能武李延年》这样的片子才是真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