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会成为2021年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标杆。在中美博弈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它的出现可以说正逢其时。
正因如此,电影《长津湖》的话题度也很高,引起诸多争论。照例有声音说它消费爱国主义,也有声音说不去消费它就不爱国。
其实《长津湖》只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是否去看它和是否爱国其实没有任何关系。我之所以没去看它,是因为长津湖、甚至整个抗美援朝都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不会轻易去触碰。
这里不谈《长津湖》影片的优劣。因为我知道,商业电影不论如何,都呈现不了我所认知的长津湖。
要弄清长津湖的内涵,除了军事格局之外,还需要搞清政治格局、地缘格局与历史格局。
01 军事格局
志愿军抗美援朝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五次战役为核心的运动战对决,把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驱离朝鲜,确保了中国边境的安全。
第二阶段是以上甘岭战役为标志的拉锯战。
第一阶段的五次运动战对决中,以第二次战役最为经典,直接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奠定了抗美援朝的基调,同时也奠定了未来几十年中美博弈的基调。
第二次战役分东西两条战线。
西线的38军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留下旷世经典,打出“万岁军”的威名。其中335团3连抢占松骨峰,成功切断美第8集团军南撤的退路,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东线的经典便是长津湖战役。虽然从战果角度看,东线不如西线收获大,让美陆战第一师溜掉了;但其战争烈度以及战场环境丝毫不输西线。
为什么东线没能取得西线那般的战果?答曰:当时志愿军有两个敌人,一个是美军,另一个是严寒。
西线的38军,前身是东野1纵,天然适应北方严寒。
主导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第9兵团,是当年华东野战军最精锐的兵团;成立于1947年1月,由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国共决战过程中,华野在名将粟裕的指挥下,历经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经典大战,可谓百炼成钢。
第九兵团下辖的3个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皆攻防兼备,堪称全军赫赫有名的王牌军。
第20军前身是华野第1纵队,以“跑得、饿得、打得”闻名遐迩。名震天下的孟良崮战役里,1纵同时与国军两支王牌军作战,一边参与围歼整编国军第74师,一边死死顶住国军整编第25师的增援,威震天下。
第27军前身是华野9纵,擅长打硬仗。济南战役中,9纵原本属于配合作战;但由于火力太猛,便率先冲入济南城。
第26军前身是华野8纵,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的,也是战功赫赫。
九兵团固然英勇善战,但主要活跃于黄河以南。进入朝鲜之前,九兵团驻扎福建,在为进攻台湾而备战。
从天时地利的角度看,九兵团对北方的严寒估计不足。
1950年11月初,9兵团被紧急从福建沿海调到朝鲜战场,他们身上只有单薄的棉衣。
由于军情紧急,9兵团来不及配备御寒冬装,便匆忙上阵;将士们冒着严寒,忍着疲劳和饥饿,穿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展开急行军,对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进行分割包围。
由于志愿军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为达到战术目标必须提前抵达战场打伏击。如此一来身穿单衣的第九兵团付出的代价就非常之大,让人心疼的“冰刀连”就是这么来的。
每当回忆起“冰刀连”,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或不愿说)的痛。
长津湖战役究竟有多困难?
听听志愿军老兵亲历者刘石安(20军59师175团2营5连)的回忆:
夜晚行军,大雪齐腰深,爬山时不少战友落下悬崖;
不能生火做饭吃,就吃草根、吃雪;
千难万险之后,部队终于来到了长津湖;
天寒地冻,土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挖反坦克战壕完全不可行;
面对美军强大火力,“没有办法,只有硬上”;
30多人组成“敢死队”,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前赴后继往前冲,到坦克身边时只剩下两个人,还都负了伤;
他们把手榴弹塞到坦克的履带下,“轰”的一声炸瘫了坦克。
从这位志愿军老兵亲历者的回忆可以看出,长津湖战役中的将士面临怎样的艰险。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用热血、意志、智慧与纪律完成保家卫国使命的同时,也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实事求是地说,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比任何影视、书籍或艺术作品中的描述,都更为残酷。
迄今为止,很多人弄不明白当年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这个问题从军事格局上是看不明白的,答案源自于政治格局。
为什么从政治层面讲,一定要抗美援朝?这个问题我在《民国梦与民国》和《美国史》中都有系统性的描述。这里从政治层面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02 政治格局
常言道,军事是流血的政治。
朝鲜问题本是苏美两国留下的火堆,和共和国无关。朝鲜战争是金日成主动进攻李承晚,而且早期甚至对中国封锁信息。中国完全有理由袖手旁观。
然而朝鲜半岛从来就是火堆,一旦点燃,就和中国有关。
整个朝鲜历史都纵横交错着中国人的身影,要么在接受中国人的援助,要么在抵抗中国人入侵。作为邻家老大哥,中国还是很够意思的,每次朝鲜遇到外敌入侵,中国总是出兵援助。
更远的不说,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援助朝鲜是在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日版秦始皇)统一日本各路诸侯之后,捣鼓出大陆政策,梦想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对日本人而言,统一世界的第一步永远都是拿下朝鲜半岛。于是日本人就去大规模进攻朝鲜,把朝鲜搞得就剩最后一口气,政府要跨过鸭绿江到中国流亡。
明朝决定抗日援朝。李如松在朝鲜把日军杀得哇哇乱叫,奠定名将地位。丰田秀吉郁郁而终。此战前后六年,消耗了大明帝国大把白银和大量精兵,努尔哈赤趁机成长壮大。而此后叛徒把明军的作战方案泄露给土蛮,导致李如松战死。李如松不死,大明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萨尔浒惨败。抗日援朝加速了大明的败。
第二次抗日援朝发生在清末。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重启大陆政策,大清一败涂地,再败涂地,三败还是涂地,一直败到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覆没已成定局。大清完了,朝鲜也完了,过上亡国奴的日子,直到二战结束。
第三次就是抗美援朝。
三百年前,日本人出兵朝鲜,攻破朝鲜都城,朝鲜国王要来中国寻求庇护。
美国人出兵朝鲜,攻破朝鲜都城,朝鲜政府要来中国流亡。
三百年的跨度,两次出兵,都有一个潜在的理由,那就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再图谋东亚大陆。
中间清末那次抗日援朝不成功,导致日本拿下朝鲜,并以此为跳板侵略东北,进而进攻整个中国,给中国人带来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
如果当时清帝国在朝鲜挡住了日本人,什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就都没了,清政府至少还能延续一阵子,再来个变法啥的,搞君主立宪也说不定。历史就是这么诡异,一次战争就能改变时代走势。
地缘和历史就是如此,朝鲜半岛的事儿,中国很难置身事外。但那些只是历史和地缘,关键还是要看现实问题。
两千年之前,秦帝国没能实现政治理想,倒在历史周期律中;汉帝国建立,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一千多年前,隋帝国没能实现政治理想,倒在历史周期律中;唐帝国建立,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中华民国同样未能实现政治理想而倒在历史周期律中,取而代之的共和国能再现汉唐辉煌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历史周期律中。
伟大的汉帝国和唐帝国本身未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共和国该怎么办?让我们回到1945年7月4号,国统区的民主党派精英们组团去延安参观,实际上也就是摸摸共产党的想法。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接见了他们,黄炎培就是其中之一。
黄炎培生于清末,中过举人,曾因言获罪,开办过各种学校,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他有一个学生叫徐特立,毛泽东有一位老师,也是徐特立。按江湖辈分,毛泽东应该称呼黄炎培一声师祖。
当然黄炎培可不是去卖弄老资格的,他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看见过甲午战争,见识过戊戌变法,追随过孙中山,经历了各届北洋政府;但均看不见未来。
68岁的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这里的周期率指“政权更迭”。
53岁的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给出的策略是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在开国大典前十天,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如此说到:“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所谓站立起来,就是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了,不论是政治运动还是经济改革,都可以自己决策。错误的选择自己承担,如文化大革命。正确的成果自己享受,如改革开放。
所谓站立起来,就是即使超级大国闹崩,如中苏决裂,也可以承担外界强大的压力,也不用看着别人的坚船利炮而无能为力,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如此站立起来,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鸦片战争以来,好几代中国精英和千千万万国人付出了血的代价。浓缩起来便是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仅仅是“站立”起来的代价。这个站立,仅仅是1840年之后,因为农业帝国的缺陷而落后挨打的国人重新掌握了国家决策权。
站立起来之后呢?一切都不甚乐观。
按照毛泽东在9月21号政协会议开幕词中的宏愿:“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个时代所谓的敌人并不缺少,西南大山里有上百万土匪需要剿灭,外部形势因为两个阵营的分化而难以抉择。
更关键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很容易回答,是变成工业国家,重新回到第一世界,正如工业时代以前(自古以来)的位置。简单说,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界已经分化为美苏两巨头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世界诸国,要么倒向美国,要么倒向苏联。
苏联想让中国当小弟,中国想复兴,想完成工业化。
美国想要中国的市场消化自己的工业产能,因此和国民政府签订了那么多条约。
中国想复兴,想完成工业化,就不可能接受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的那些条约。背负着那些条约,中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国防工业体系。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这篇《毛泽东棋盘上的美国和苏联》
此外,世界历史中还有一项不成文的刚性规则:大国诞生,需要有一场硬碰硬的立国战争,方能赢得世界的认同。
所谓立国,必须在外部赢得强强较量。刘邦统一天下后,对匈奴作战失败。此后几十年,汉朝都要给匈奴送钱送女人讨平安。李世民在唐朝初年灭了突厥,大唐帝国空前壮大。刘邦还比较幸运,后代子孙中有刘彻,搞定了匈奴。看看宋朝,从头到尾都没能战胜北方强敌,从契丹帝国到金帝国到蒙古帝国,那叫一个耻辱。
看看工业文明周期内崛起的世界级强国:
大英帝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而强;
美国战胜英国而立,又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战胜英国而强;
德国战胜法国而崛起;
日本战胜沙俄之后,方才成为列强;
至于沙俄和日后的苏联,完全就是战火中泡出来的。
毛泽东想把新中国带回强国的行列,同样必须在战场上证明。当时能当磨刀石的国家只有两个:美国和苏联。
以新中国的实力,没法主动挑战,但是机会送上门就应该仔细考量。
根据宏观历史走势,如果选择亲苏,在朝鲜不和美国打,在越南就可能打。如果中国军队没有在朝鲜半岛展示实力,日后中苏很可能大打出手。既然要打,晚打不如早打。因为刚建国那会儿,军队经过几十年内战的磨练,战斗力在巅峰。
不打行不行?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参考:印度。甘地通过几十年的非暴力运动,趁二战重新划分秩序之机,印度独立了,和平独立。之后印度游走在大国之间取利。然而直到今天,印度还是那个印度,还是没能完成工业建设,为何?
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打,利益极大。
利益在哪里?在搞工业化建设,也就是要符合历史大趋势。
实际上长津湖本身,就是历史大周期的一个缩影。要弄清这点,需要理解地缘格局。
03 地缘格局
如果单纯看地缘,朝鲜半岛在东三省南边,理论上来说不会比东三省更冷。
长津湖的维度并不高,北纬40.5度左右(和北京类似),但却比北京一带冷太多了。
在正常年份,长津湖地区在10月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天。到11月下旬,气温就急剧下降到零下27度以下。
在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发生之际,那里迎来60年一遇的极严寒天气,气温达到了零下40多度。极端天气给9兵团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为什么长津湖天气如此反常?
长津湖并不是天然湖泊,而是一座位于长津江上游的人工湖(朝鲜第二大人工湖),确切说是一个用于发电的水库;面积54.2平方公里,库容106万立方米。
为什么长津湖那么冷?因为它在长津江上游。
长津江、虚川江和赴战江等河流均发源于盖马高原,并最后都汇入鸭绿江。
盖马高原位于朝鲜东北部,北临中国吉林,东临白头山脉,西为狼林山脉,南靠赴战岭山脉,是整个朝鲜半岛地势最高的地方,号称“朝鲜屋脊”。
因此长津湖本质上处于高寒地带,冬季气温可达到零下40度。
朝鲜战争那会儿,朝鲜刚刚独立,根本就没时间、精力、资金去大建水库。
长津湖水库是日本建的。
这就涉及到历史格局。
04 历史格局
话说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帝国和日本先后被步入工业文明阶段的列强踹开大门。
随后大清搞洋务运动,日本搞明治维新。最终在1895年,日本第一次赌国运成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大清帝国。战后日本拿到台湾等地的统治权,并成为朝鲜半岛的保护国。
从那以后,日本彻底推开奔向工业文明的大门,大清帝国则功亏一篑。
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把朝鲜半岛正式并入日本版图。
为对朝鲜半岛搞殖民统治,日本开始搞“同化”,具体手段之一就是大搞基建设施。
1925年6月,日本开始在长津江与赴战江上游修水坝、搞水利。
到1945年,日本已经在朝鲜境内修建了多项水电基建工程。
长津湖(1933年开工,1934年完工)便是其一。
换一个角度看,日本对朝鲜半岛甚至日后对中国的侵略,按照历史大周期看,都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打击。
搞长津湖水库,便是进入工业文明周期的日本,巩固其殖民地的手段。这件事本身就反映出大历史周期转移时的残酷,以及在历史周期中落伍的悲哀。
近代中国落伍,本质上也是农耕文明面对工业文明的无奈。所以共和国建立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惜一切代价搞工业化建设,弥补历史的欠账。
所以要打朝鲜战争,不论从政治格局还是军事格局看,都是为后来的大建设打下一个安稳的局面。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抗美援朝不论多难,都要打。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临的最难的两场战役,一个是长津湖,另个一就是上甘岭。
长津湖这个地方,是日本工业化之后搞殖民侵略的见证。长津湖战役,本质上就是中国决心搞工业化的历史见证。
长眠于长津湖冰天雪地的将士,不仅是铁打的军魂,也凝聚了一个民族走向崛起的决心。
70多年时间,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经历了好几轮:
从长津湖的军事博弈,
到战后的政治博弈,
再到如今的贸易与科技博弈,
中国在博弈中壮大。美国当年在朝鲜武器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无法拿中国怎么样;如今更难达到自身战略目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长津湖战役71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与商业贸易第一大国,已经建成了全产业链国家。
当年第一代领导人的战略布局,已经基本实现;工业文明阶段的历史欠账正加速清零。那些长眠于异国他乡的英灵,应感到欣慰。
我个人不想去看《长津湖》,只因英灵在我心中,不愿轻易去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