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24日上午——那时,距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有7个小时。
上午11点,火车站附近和往日没有太大区别:旅游团络绎不绝,领队在“9288”纪念碑下大声地介绍道:“这里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许多当地人沿着火车站旁边的“近道”快步行走,或提着公文包,或挽着一篮子新鲜果蔬。还有人在火车站天桥上倚栏远望蜿蜒的海港、金顶的东正教堂,以及薄雾中更显震撼的金角湾大桥。
突然,一辆浅色面包车停下,走下身着深色制服、手持摄影器材的团体。而她,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藏青色修身西装、马尾辫、向侧后偏分的刘海以黑绸面的夹子固定,脸上不带一丝妆容,十分干练。
她的身上共挂着四个相机,长枪短炮,虽然看起来沉重,但她的跑姿轻快敏捷,即便在人群中,也十分引人注意。
当然,更令人注目的,是她左胸口上方所佩戴的金边红底领袖像章。
这是一位朝鲜女摄影记者。
此时,我身边的一名韩国记者仿佛“嗅”到了什么,朝同伙喊道:“快来,去拍她。”话音刚落,坐在远处商店门口台阶上的多名韩国记者迅速起身,随之跑去。
“哒哒哒”一通连拍后,刚在我身边的那名记者停下脚步,迅速确认照片,随后心满意足地和伙伴们分享自己捕捉到的精彩瞬间。
而她,没有因为同行的“围攻”乱了阵脚,反而很有计划地在火车站各处“踩点”拍素材,甚至有时候也和外国记者们“正面刚”。
她的同僚——来自朝鲜的男性记者们,也同样令我眼前一亮。
去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次“金特会”,他们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外界的视线,立马成为同行眼中的“香饽饽”,还闹出了“朝鲜记者被同行百米追踪”的经典一幕。
仅隔了9个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二次“金特会”期间,他们应对外界的功力提升不少。譬如,对外媒的偷拍行为,他们会表情严肃,且直截了当地比划“NO”,甚至会求助当地警方,不再一味躲避。
而这次“金普会”,他们不仅更加从容应对,还多次走进外国记者区域,寻找新视角。
这让我不经回想起4月初前往平壤参加“万景台国际马拉松大会”时遇到的朝鲜记者们。
或许是在本国的关系,他们的笑容明显多了不少,也轻松了不少。他们时不时钻到跑友们之间,边拍边指引他们摆pose,听外国朋友们讲趣闻。那时,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笑声。
11点50分左右,朝鲜记者们回到那辆面包车,迅速驶离。
当天的下午6点,金正恩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而我因“困“于进站大厅,并未再见到她。不过,人群散去之际,我听到有人说:“第一次看到朝鲜女记者,太神奇了。
第二次见到她,是在昨天(26日)下午——金正恩突然取消原定将要参观考察的多处地点,并决定在下午3点乘坐专列返回平壤。
我们来到火车站,进入媒体区,耐心等待车队的到来。大约3点10分,金正恩一行抵达火车站,俄方海陆空军乐队奏响礼乐,欢送仪式正式开始。
那时,我正举着望远镜观看,突然,镜头中一闪而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位朝鲜女记者。
她,依旧挂着4个相机在人群中跑动,不过这回,她的手中多了一样东西:一个几乎及腰的长梯。
此时,金正恩正背对媒体,和俄方官员亲切交流。只见她迅速跑到他们的身后,摆正梯子,拿起身前的短焦镜头相机,眯起左眼按下快门,一套动作精准又快速。
随着领导人变换的角度,她又立马收起板凳,调整方向,一刻不停。
而离她几步之隔,有一名朝鲜男记者,他手持一个小巧的gopro相机,记录俄罗斯当地民众前来欢送的画面。
欢送仪式大约持续了10分钟,金正恩在朝俄高级官员的陪同护送下,缓缓走进火车站,而跟拍的朝鲜记者们也随之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朝鲜女记者的经历,既新鲜又深刻。
和一位韩国记者的交流过程中,他几乎肯定的告诉我,在第二次“金特会”时期,随行朝鲜记者团中也还没有摄影女记者。
我下意识的问他,为什么这次出现了。他思索了一下,回答“可能是因为金正恩的改组吧。”
就在4月12日,被《纽约时报》称为“朝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领导层改组之一”的朝鲜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在东平壤大剧院落下帷幕。
金与正、玄松月和崔善姬,在男性为主的议员中格外显眼——去年,她们活跃在朝鲜外交战线的最前沿,外界称她们是“女性三人帮”。
而今,随着金正恩的大改组,她们被再次提拔,赋予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更广大的政治舞台。
“金普会”或许是那位朝鲜女记者的首秀,但顺着这股东风,她能走到多远,谁又能估量得到呢?
从这点来看,对朝鲜女性而言,“金正恩时代”,或许是一个“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