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毛泽东出生时,已经快到20世纪了,但韶山冲的生活与祖祖辈辈没有太大的区别,当时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与现代工业文明没有关系。

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这在毛泽东性格中也有体现,只是由于他的能力过强这一点被掩盖了,因为老实厚道是相当优秀的品质,但要是表露出来,往往就成了笨拙的同义词。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毛泽东的爷爷就是这样的,他老先生不善理财,导致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

毛泽东的老爹毛顺生17岁就开始当家理事,从这一点就能知道毛泽东的爷爷是多么实诚了,强悍的男人不会叫自己的17岁儿子当家的,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终生工作的人们。

毛顺生曾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泽东爷爷典出的土地,后来又买进一些地,增加到22亩,每年能收80担稻谷,这种收入能保障毛家衣食无忧。由此我们知道毛泽东有个强悍的老爹,老爹能够给他带来安全和衣食无忧。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童年衣食无忧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境贫寒对人的影响可不全是正面的,虽然贫寒使得一些人具有了强烈的欲望,获得了成功,但除了上进心还会带来偏激和自卑,而这种偏激和自卑会在处于高位时给自己的团队带来不良甚至灾难性影响。

毛顺生是个善于经营会发财的人物,除了农耕还去做贩卖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财东了,此时的毛家正处于上升的状态。

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家庭及社会地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成年人理解的绝对概念。不要只看到毛泽东出身社会下层,只是温饱无忧,对他要从事的事业来讲如同一无所有,而是要看到他拥有特殊的优势心理,无论家境还是个人他都具备相对的优势心理,他的不可思议的进步很有可能就是在优势心理不断放大的过程中实现的。

优势心理很重要,这一点尚未明确形成共识,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尚处于变动的激荡之中,机遇和运气成分还很大。很多人都力图找到毛泽东的成功轨迹,所以试着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在小小的韶山冲,毛泽东的家庭是受人尊重的,没有人会欺负毛泽东,毛泽东的外婆家也是小康,而且毛泽东受到外婆的宠爱以及表兄们的善待,不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不会遭受什么白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幼年的毛泽东是在没有任何生活压力和不安全感的状态下成长的,这可能表明,毛泽东的心理健康指数要远远高于那些出身较高但家境在走下坡路的人家的孩子。

幸福是一个变量,它等于现在减去过去,正值代表幸福,负值代表不幸。毛泽东的家境在父母的努力下一天天好起来,所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毛顺生在积累财富上颇有成就,自然信心满满,觉得有资格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毛泽东和他老爹的父子关系中,关爱会有的,溺爱则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农家孩子。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普及教育是毛泽东改造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没有因为物质贫乏而打折扣。这与毛泽东在幼年欲读书而不能应当是有关系的吧。

阻止孩子读书反倒促使孩子热爱读书,这一成功经验可惜没有太多用途,是任何一个希望自己家孩子喜欢读书的家长们都不敢借鉴的。

孩童教育与养牛相似,牛宁可伸着脖子费劲去够牛棚上的不易吃到的草,也不愿意低头吃脚底下的草。

一般人少年时代往往是单向的,家境好些的是以读书为主,家境差的以劳作为主,毛泽东则不同,他是处于劳动和读书各半的状态。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少年毛泽东的劳作是带有强制性的,原因是他的老爹认为读书不如劳作经商获利,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毛老爹可不傻,通过读书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眼睛所见到的多数读了点书的秀才活得并不比会做买卖的毛老爹好。

天天读书则是更有钱人家的专利,而毛老爹认为自己的家庭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这里面还有个人的因素,就是少年毛泽东是个大高个子,早早就能当个劳动力使用。所以能干活了就得下地,没啥好说的。

这是毛泽东最不同于中国其他领袖的地方,他是中国近代领袖中唯一真正在土地上劳作过的人。

同样是面对困难,有人是受苦,有人是自苦;受苦是被动的,自苦是主动的,结果大不相同。站在人类思想最高峰的人们,无一例外,全是自苦。

毛泽东劳动的时候,依然坚持读书,这叫毛老爹很不愉快,父子曾有过冲突,毛泽东突击劳作来挤出时间,最后在完成老爹交代的较重的劳动任务后,老爹不再干涉他看书,父子二人达成基本谅解。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我们无法不感叹命运造化之功,大部分父亲都希望儿子读书,恨不能将书山搬到儿子面前,可能就是因为太容易,孩子反倒多数不爱书,真要是不让孩子读书恐怕多数孩子就不读了。像毛老爹这样的家长不叫读书,而孩子自己非读不可的是少之又少的。由于获得读书的许可如此不易,促成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读书伴随了毛泽东一生。

毛泽东在幼年时代,长时间住在外婆家,受到外婆的宠爱和众多表哥的呵护,他甚至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他在躲避严厉的老爹。

虽然毛顺生没有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读书成才,但渐入富农家境识字还是必需的。所以毛顺生把儿子送到私塾,八九岁的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相对正式的学习之旅。自然,毛泽东是从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开始的,可以肯定,毛泽东在开始读这些启蒙教材时,他已识字了,他在外婆家可没有白待,这样他在同龄人中就有优势。

我们知道人的觉悟或是认识过程,有渐悟和顿悟之说,渐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顿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生不是简单地爬坡,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站到最高点。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中断学习是一个好方法,但有可能没有家长敢效仿。因为中断学习后马上就要进入顿悟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遇不可求。

少年毛泽东的家境不是很差,但也只能说不是社会最底层,所以实在不能作为能够成就伟业的条件,只能表述为他确实受到多数人的赞誉,唯一的训斥几乎都来自毛老爹,也不是愚蠢笨伯之类,而是他常常斥责儿子懒惰,毛老爹见不得毛泽东闲着,甚至看书也算是闲着偷懒。

在毛泽东幼年的那个时代,父亲多是严厉的,打儿子的老爹很多,但鲜有毛老爹那样,因为毛老爹不光是有名的脾气暴躁,而且还当过兵,打起儿子来那是毫不客气的。

同老爹比较起来,对少年毛泽东影响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亲,作为普通的农家妇女,文素勤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

毛泽东的母亲乐善好施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它构成了毛泽东人生观的基础,终其一生没有改变。

毛泽东敢于面对任何强敌,却害怕面对弱者的伤痛、眼泪和哭声。他的少年时代,中华大地充满了痛苦,多数人是麻木的,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继续制造痛苦。

从少年经历看毛泽东成长:生活无忧、半读书半劳动、反抗与顿悟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关注!人生像是爬山,不懈努力固然能站得高些,但山的最高处是没有路的,只有峭壁,是一种能阻挡多数人的台阶,所以多数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取得进步了。

悟性也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对人来讲,也有渐悟与顿悟之区别,渐悟是一个爬坡过程,顿悟则是台阶似的进步,顿悟很重要,需要机缘和天赋,无法成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