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晓雁:铜山的英雄们还活着——追寻铁军之旅(十六)

1.jpg

 
4月13-20日,我们姐弟兄妹四家追寻父母新四军革命历程之旅,先后走了高邮、宝应、淮安、盐城、东台、海安、南通、启东、江阴九地,回到南京,就算结束了吗?不,还没有。我们还有个目标,父亲参加过的铜山战斗及抗大九分校所在苏南的旧址得去!25日,我们这支队伍又集结出发,还新加入我们的老邻居,同是新四军后代。

 

2.jpg

 

在溧水,我们爬上了铜山这个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山头,找到了父亲和战友们一起挖的战壕,祭奠父亲的牺牲战友,抚摸这块父亲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土地……

 

3.jpg

 

位于江苏西南部的溧水,现在是南京市的重要副城。溧水的里佳山地区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抗战期间,这里是新四军经常活动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新四军挺进敌后,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在新桥胜利会师,“陈粟组合”由此开始,新四军东进苏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篇章就此展开。

 

4.jpg

 

1942年冬,日伪军准备对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保存有生力量,也为加强苏南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上级决定派抗大九分校南渡长江,到苏南溧水地区开展军政训练。

 

5.jpg

 

苏中党校校长刘季平带领正在党校参加整风学习的学员与抗大九分校合并南下,经过艰苦行军,于1943年2月上旬顺利到达溧水里佳山、云鹤山、上芝山、下芝山及甘戴一线,完成了从苏中到苏南的战略转移。

 

6.jpg
【左起:副校长刘季平、教育长杜屏、政治部主任张崇文、政治部副主任姚耐、参谋长廖昌金】

 

2月下旬,抗大九分校在溧水地区与新四军一师各旅的教导队和六师十六旅的教导队进行整编。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兼任抗大九分校校长,刘季平任副校长,杜屏任教育长,张崇文任政治部主任。抗大九分校学员整编为3个大队(营)10个中队(连),加上校部和党训队,全校共1200人左右,是九分校人数最多的时期。为了保密,抗大九分校对外称“特务团”,军事上归十六旅指挥。

 

7.jpg

【1943年2-5月抗大九分校组织序列】

 

8.jpg

【1943年2-5月抗大九分校校队干部配备】

 

3月初,抗大九分校在甘戴村举行开学典礼,会上江渭清代表十六旅致贺词,刘季平做开学工作报告,杜屏做行军和渡江总结报告。开学后,抗大九分校师生以山野为课堂,开展教育与训练。教学内容主要根据陈毅1942年对抗大工作的指示安排。在军事教育上,以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术的论著为基本教材;在政治教育上,以《新民主主义论》和整风文献为主要教材,并学习中共党史、社会发展简史、哲学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文化教育上,自编教材,以练习写作为主,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文化知识。

 

9.jpg

 

关于这一段,父亲的回忆录里也写到——

部队到苏南地区,驻上芝山、下芝山一带。粟师长将一、二、三旅的教导队和六师十六旅的教导队,都合并到抗大九分校来,编成三个大队,九个连(中队)。我所在的二队编为三大队九连,学员都是前线调回来培训的连政治指导员和打算培养为连指导员的排连干部。校部又决定,将原在各队的政治干事、文化教员,都调到九连“下连当兵”锻炼,因此,杨力航、朱觉、曹维东等同志都来了。不久,我也从连部下到班里锻炼,在成立连队俱乐部时,又被同志们推选为连队俱乐部主任。
我们抗大九分校在上、下芝山一带,安安静静地学习了两个多月,没有行军打仗。主要任务是整风,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我到九班后,班里同志们很欢迎我,因为我可以给他们当小教员,讲什么是革命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10.jpg

 
抗大九分校旧址群分布于溧水区晶桥镇,它由抗大九分校校部驻地旧址、第一大队队部驻地旧址、第二大队队部驻地旧址、第三大队队部驻地旧址这四个部分组成。上面四张照片,最后一张,就是我们父亲所在的抗大九分校三大队的队部驻扎地——下芝山村的李氏宗祠(得顺堂)。
 

11.jpg

 
我们在晶桥镇芝山村村委会同志们的陪同下,参观了《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这个陈列馆就设在当年抗大九分校一大队队部驻扎地——芝山村的李氏宗祠(永言堂)。
 

12.jpg

 
《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2023年3月18日正式开馆。今天我们在此参观,重温抗大九分校历史,深入了解1943年春父辈在这里学习战斗的情况。

 

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培养抗日干部学校,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训,是毛主席在同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等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确立的。当时,王明从苏联回来,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三民主义是抗大的重要课程”,“三民主义是抗大政治团结的基础”的主张,企图扭转抗大的政治方向,改变抗大性质,把抗大办成一般的统一战线的学校。毛主席明确指示:抗大和黄埔初期不一样。黄埔初期主要领导是国民党人,部分学生是国民党人;抗大整个领导权都在共产党手里,学生的绝大部分是共产主义者或倾向共产主义的。正因为这样,今日之抗大,就不能不比那时的黄埔更革命、更前进,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必定做出更伟大的贡献。毛泽东再三强调,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
 

13.jpg

 
为了纯洁抗大革命队伍,毛主席明确指出:
抗大的目的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反对投降,抗战到底。我们抗大的人,不能有一人不抗战到底,不能有一人不反对投降,不能有一人赞成和平妥协;如果有一个,就不是抗大的学生,而是抗大的败类,中华民族的败类。

 

“反对投降,抗战到底”,这就是抗大的精神、抗日的原则。抗战中,我军既要和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敌伪军作殊死战斗,又要和一切披着各种伪装的民族败类反动投降势力作坚决斗争。对外反侵略、对内反投降,始终坚持两条战线斗争不可或缺。面对那些在日寇铁蹄面前卑躬屈膝,却枪口向内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大开杀戒的国民党顽固派,我们能够放弃反抗、坐以待毙吗?皖南事变用血的教训,给天真的共产党人上了一课,这也是延安整风主要解决右倾教条主义的直接原因。反思今天,我们进行民族复兴、反对霸权的斗争,毛主席提出的“反对投降,抗战到底”原则,不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吗?

 

14.jpg

 

在历史陈列馆里,详尽介绍了1943年4月抗大九分校师生和新四军第十六旅在溧水地区奋起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那场战役——苏南反顽战役,其中我们最关心铜山战斗。当时的背景是——

 

抗大九分校到达溧水后,苏南抗日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溧水,向北离日伪首府南京很近,向南离国民党军很近,引起敌、顽的恐惧与不安。1943年3月开始,日伪在以溧水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清乡”行动。正当苏南军民奋起抗敌之际,国民党第三战区制订了“剿匪”计划,竟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不惜撤退皖南、浙西部分对日军的防务,调集12个团1.5万余人的兵力,于1943年4月12日,采用迂回包围、东西夹击的战术,向驻溧水、溧阳一带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15.jpg

 

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新四军顽强抗击,浴血奋战。为了保卫驻在李巷的苏南新四军党政军首脑机关,旅部命令抗大九分校坚守西线,即里佳山、观山、铜山、上芝山、下芝山、和尚山一带,以掩护第十六旅主力在东线相机出击,决不让顽军前进一步!

 

铜山就是苏南反顽战役西线的重要阵地。关于铜山战斗,父亲有他永不能忘却的回忆——

“我们三大队九连(政工干部队)的干部和学员奉命参加铜山战斗,面对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我们在铜山阵地挖出道道壕沟,准备决一死战。当时我们连装备的是套筒枪,每人只有三、五发子弹,身上背的子弹袋,里面装的都是芦杆做的假子弹,手榴弹也是木头做的。到了中午时分,校部杜屏教育长下命令,把九连撤出阵地,调二大队的班排干部队上来接防。我们九连撤下后,大约下午四时太阳西斜的时候,铜山阵地上枪响了。起初,我们有的同志起来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暴露了目标,中弹牺牲。后来,大多数同志在子弹、手榴弹打完后,跳出战壕和敌人拼刺刀,血洒战场。”

 
父亲说,当他们听说这个英勇的连队,从连长、指导员到学员都牺牲了,大家悲痛至极!这一年,父亲刚刚20岁。
 

16.jpg

 
从陈列馆有关资料记述来看,扼守铜山阵地的部队主力是一大队。在战斗中,200多名指战员与数倍于己的顽军展开激战,用石头和肉搏守住了阵地,大队长汤万益、教导员唐昆元、副大队长文有武等60多人英勇牺牲。

 

这里有南京党史网记载的抗大九分校一大队铜山战斗的详细过程——

抗大九分校一大队来自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教导大队,大队长叫汤万益,是福建人,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红军。中等个子,身体多次负伤,体质虚弱,但他革命意志坚强。

接到旅部坚守铜山、顶住西线的命令后,他率领一大队学员进驻铜山,立即开始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汤万益和教导员唐昆元、副大队长文有武仔细察看了地形,研究了阵地部署。随后,汤万益命令一中队守卫铜山左翼阵地,由自己亲自指挥;命令三中队守卫铜山右翼阵地,由唐昆远、文有武指挥;命令二中队作为预备队。一、三中队阵地火力交叉配备,形成相互支援的布局。布置妥当后,汤万益下令抓紧修筑防御工事。在乱石满山岗的铜山上挖战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大队本是学习单位,学员们缺乏挖掘工具,汤万益派出几名学员到附近老百姓家中借来了钉耙、铁锹等工具。钉耙、铁锹等农具也对付不了铜山上的乱石,一钉耙下去,也挖不了多深。汤万益和战友们一起,一钉耙一钉耙地挖,一锹一锹地掘,经过半天的努力,终于挖好了简易的作战工事。

战前,抗大九分校领导刘季平、杜屏、张崇文、廖昌金等,到阵地上做了战前动员,要求指战员们一定要顶住顽军进攻,配合主力从侧翼出击,坚决把顽军消灭在阵地前!

校领导提出“要像保卫斯大林格勒一样保卫铜山”,“坚决守住阵地,与阵地共存亡”的战斗口号。一大队指战员高呼“死守铜山!”“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他们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准备用鲜血和生命守住铜山阵地。

汤万益见一中队阵地基本布置妥当,又到三中队阵地进行战前检查。在战壕里,他看到16岁的小战士王传洪正在擦拭手中的老套筒,问道:“小鬼,第一次参加战斗吧?”

 

“是的,大队长。”王传洪答。

 

“怕不怕呀?”汤万益问。

 

“不怕!”王传洪响亮地回答道。

 

“有通条吗?”汤万益看了看他手中的老套筒,关切地问。

 

王传洪在身边捡起一根长长的钢丝,答道:“有。”

当时,一大队武器装备差,火力不足。很多战士手里拿着老套筒这样的落后武器,老套筒每发一枪,就要用通条通一下枪管,才能发射下一发子弹。子弹也不多,全队每支步枪仅有几发或十几发子弹。有两挺机枪,分别有几十发子弹和一百多发子弹。后来,王必成旅长视察阵地后,从十六旅调来一门迫击炮、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加强了一大队的防卫力量。

 
17.jpg
【这是一大队三中队指导员的回忆】
 
4月12日上午,顽军向抗大九分校二大队和十六旅四十七团一营坚守的观山及附近几个小山头发起了进攻。在靠近铜山的正背山阵地上,顽军一下子冲上来,很快被赶下去,又冲上来,又被赶下去。反反复复,一直打到下午。汤万益率领的一大队,在铜山阵地上看得清清楚楚,并打了几发炮弹支援他们。下午,与铜山成掎角之势的正背山阵地丢失,铜山阵地就暴露在敌人面前了。形势十分严峻,汤万益所率的一大队,压力很大。

下午4时许,国民党52师、192师各一部冲到了铜山脚下,这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两支主力部队,武器装备精良。战斗一打响,顽军就依仗优势火力,对铜山阵地进行疯狂轰击,继而蜂拥冲来,向铜山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18.jpg

 

【这是一大队一中队长的回忆】
 

 

面对凶恶顽军的进攻,汤万益率领战士们依靠简易的工事,以不到顽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和弹药不足的劣势装备,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打退了顽军多次进攻,使顽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因为打的是自卫战,我军士气高昂,凭借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化被动为主动,饿着肚子坚持战斗。子弹打完了,扔手榴弹,滚山上的石头。顽军攻上山来,一场残酷的肉搏战开始了。战士们与顽军扭打在一起,甚至用牙齿撕咬。就这样,汤万益率领的战士们舍生忘死,顽强战斗,打退了顽军一次次进攻,牢牢地钉在铜山阵地上。

已经一天没有吃饭的汤万益和战友们,一边战斗,一边利用战斗的间隙加固工事,并监视着顽军的动向。黄昏时,突然,山侧面响起了枪声。原来,狡猾的顽军眼看着从正面难以攻占铜山,就悄悄地从侧面偷袭。汤万益不顾饥肠辘辘,率领饥渴又疲劳的战士们奋勇反击,和顽军展开白刃搏斗,勇猛拼杀,打退了顽军。

 

19.jpg

 

顽军稍作休整,又组织起新的进攻。一中队子弹已经打光了,汤万益让战士们把手中仅有的几枚手榴弹投了出去,顽军死伤一片。顽军头目在后面叫喊:“新四军没有子弹了,给我冲上去,活捉新四军,我重重有赏!”没被打死的顽军在头目的逼迫下,向山上进攻。当顽军快要接近阵地时,汤万益命令:“同志们,上刺刀,跟我冲!”说完,汤万益举起大刀,带领20几名战士越出战壕,向敌人冲杀,阵地上金属撞击声、号叫声、枪声交织在一起。汤万益连续砍倒两个顽军,当他正举刀逼向顽军头目时,惊恐的顽军头目慌忙连开几枪,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汤万益的胸膛。

殷殷鲜血,染红了铜山上的乱石焦土和无名小花,汤万益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9岁。战壕里的战友见大队长牺牲,20多个战士端起刺刀,冲向敌阵,抢回了汤万益的遗体。在这场战斗中,唐昆元、文有武以及三中队队长张茂发、三中队支部副书记沈宜保等指战员也英勇牺牲。

 

20.jpg

【汤万益烈士画像】

 

21.jpg

【唐昆元烈士画像】

 

抗大九分校一大队以牺牲60余人的代价,坚持到天黑,为苏南反顽战役东线战斗的顺利进行赢得了时间。是夜,一大队接到校部组织干事张观生的通知,奉命撤出了铜山阵地,阵地由四十七团一营接防。战友们抬着汤万益和牺牲战友们的遗体,来到芳山脚下,含着眼泪,掩埋了烈士。让汤万益和牺牲战友们的英魂,永远守卫着这片洒下了烈士鲜血的热土。

 

22.jpg

【汤万益的妻子1975年写给女儿的家书(复印件)】

 

这是50年前的一封家书,道出了烈士遗腹女身世——

 

铜山战斗前夕,爱人张玉华有孕在身,可汤万益顾不上照料她,也没给腹中的孩子留下只言片语,匆匆地走上了战场,牺牲在铜山阵地上。连照片都没留下一张,就永远地离开了她们。

 

直到1975年1月24日,汤万益的妻子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才道出女儿康新(又名黄新平)的身世:

“这是我多少年来想说的,顾虑这,顾虑那,因此也就没说了。我也知道你已知道一些的,怕引起我的难受也就没向你提出。事情是这样的:你爸爸叫汤万益,我和他1943年春结婚,结婚后即怀你。......1943年4月12日……当天的上午我打埋伏在老百姓家里,一切情况都不知道,等了半个月,我到江南部队,不知道他们的牺牲,九分校又到皖北地区,我就直接回一旅,当时我们的旅长是叶飞,以后我就回家生你。”

 

康新是汤万益的遗腹女,出生在亲生父亲牺牲的那一年,如今已是80岁的老人。2016年,她将这封珍贵的家书捐赠给了溧水区档案馆。

 

23.jpg

 
苏南反顽战役,共消灭顽军2000余人。但在铜山战斗及西线作战中,抗大九分校损失惨重,伤亡200人以上(其中团级干部3人、营级干部8人、连级干部约30人),共有108位优秀的战士长眠于溧水大地……
 
24.jpg

【开国少将杜屏】

 

据原抗大九分校教育长杜屏将军回忆:

“九分校(包含四十七团第一营)在西线防守作战中,与顽军激战数日,虽他们兵力数倍于我,武器装备精良,但由于我士气高昂,学员中又大多是基层干部,他们英勇顽强,有极丰富的作战经验,加之在指挥上和战术上,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灵活措施,如用各种方法引诱顽军消耗和在上芝山设草人等,从而坚决地完成了第十六旅交给的防守任务,并能有秩序地撤出包围圈。

“在几天激战中,九分校共伤亡二百余人(不包含四十七团第一营)。牺牲的在职干部有第一营(即一大队)营长汤万益同志、教导员唐昆远同志、副营长文有武同志以及部分连、排干部。”

 

25.jpg

【开国中将王必成】

 

原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王必成将军在题写的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文中,概述更加全面:

“苏南反顽战役,是苏南抗战史上著名的战役。一九四三年三月,日伪开始对我苏南茅山、太滆地区“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配合默契,撤退其苏南、皖南、浙西等地对日防务,调集十二个团一万五千余兵力,迂回包围,东西夹击,大举进攻我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部队驻地溧水地区,企图消灭苏南新四军主力,取消苏南抗日根据地。我婉转陈词,一再退让,仁至义尽,希冀国民党顽固派停止进攻,共御外敌,但均告无效。新四军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共四个团五千余人,迫不得已,奋起自卫。自四月十二日凌晨至十五日凌晨,同来犯的顽军六次激战。在东线,我十六旅四十八团、四十六团、旅部特务营和五十一团二营,迎战顽挺进军、忠救军五个团,出击上兴埠、七里山,坚守曹山,夜袭回峰山、北经巷,重创来犯的顽军,守卫了我方阵地,击破了顽军的包围圈,打开了撤向敌后的通道。在西线,我抗大九分校三个营(即大队)和四十七团一营,面对国民党主力五十二师、一九二师,以及江苏省保安纵队共七个团的猛烈进攻,从里佳山、观山、铜山到芝山、和尚山一带,浴血奋战,节节抵抗,牵制了顽军主力,配合了东线战斗,赢得了转移的时间。是役,我共歼顽军二千余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消灭苏南新四军主力的阴谋,取得了苏南反顽战役的胜利。战斗中,抗大九分校一大队大队长汤万益、政委(即教导员)唐昆元、副大队长文有武、三中队长张茂发、二大队五中队长陈吉冲、旅部特务营二连连长宋玉琳等一百七十九人为国捐躯,光荣牺牲。”

 
根据这些史料,在整个苏南反顽战伇中,共牺牲烈士179名;其中铜山战斗及西线作战,抗大九分校三个大队全都参加,共伤亡200余人,包括牺牲烈士108名(除了一大队长汤万益、教导员唐昆元、副大队长文有武、三中队长张茂发等60多名烈士牺牲,还有二大队五中队长陈吉冲等40多名烈士牺牲),悲恸山河,魂映日月!

 

26.jpg

【抗大九分校牺牲的部分烈士名单】

 

这次战斗,也是我们父亲的革命经历中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后来,当老爸回忆铜山战斗时,我们问他:如果战斗打响前,杜屏教育长不把班排干部队调上去换下你们,那牺牲的不就是你们了?他沉痛地说,是的。问:为什么?“我们政工干部、文化教员队,战斗力不如他们强。更重要的是,新四军拿知识分子文化人当宝贝!”

 

回来说起,我爱人的嫂子说,当年他父亲也是这样,作战危险时就将他们换下来,因为他有初中文化,在八路军很算是个文化人。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我们的新四军八路军都是有文化的军队,都特别重视办学办抗大重视干部培养和文化宣传。据1941年10月统计,新四军一师营职以下干部60%以上是20-25岁的青年知识分子,连队指导员70%,以后占到十分之八九。我们母亲在新四军,就是用笔杆子与敌人作斗争的。我们的父亲也是用他的文化知识当教员、搞军工,他们与拿枪在第一线与敌人拼刺刀的一样,都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名英勇战士。

 

 

铜山战斗,为新四军突破顽军包围、打开通向敌后的通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三昼夜五次激战之后,苏南反顽战役以新四军胜利转移而告结束。

 

 

27.jpg

 

 

 
这是4月14日上午,粟裕师长两次致电王必成、江渭清,下达关于撤至敌后的指示。抗大九分校在十六旅攻下回峰山、北经巷以后,分三批撤出战斗。
 

 

根据粟裕师长指令,抗大九分校撤离溧水后,立即渡江北上,到新四军军部和二师所在的淮南地区休整。多年后,当年的教育长杜屏将军曾经回忆——

我与顽军激战数日,日军对顽、我情况是了解的,并认为我已伤亡惨重,部队疲乏不堪,粮弹均缺,这是获取渔翁之利的大好时机,于是当我刚突出顽军的包围,进到京杭公路以北时,即组织相当兵力向我跟踪“扫荡”。但我在突围前即已预料到这一情况可能发生,且已给部队作了相当的动员和准备,这个地区又是我们过去行动作战的老游击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各方面的情况较熟悉,学校进到天王寺、茅山以北地区后,采取白昼隐蔽,每天黄昏后快速转移的方法,一面与日军周旋,一面整顿部队和进行北渡长江的各项准备。

这时,九分校已与新四军军部电台取得联系。军部指示我们:一是分散隐蔽,待机北来;二是出敌不意,突然渡江。我们经过认真研究,认为苏南敌后敌据点林立,回旋余地太小,且已与敌周旋了一个星期,部队非常疲乏,若分散或持续与敌周旋下去,将对我们很不利,遂决心执行军部第二条指示。当地我党组织也认为在此情况下,早日北渡为宜,从各方面对我们进行了积极支援,并和我们共同研究了北渡的路线,为我们寻找了可靠的向导。至于如何过铁路、渡长江等问题,我们已作了充分的分析,认真研究了各种应急措施。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于四月二十二日晚,在句容东北地区集结,经六十余华里的急行军,在龙潭、下蜀之间过京沪铁路,再经二十余华里的敌占区到达长江边,于次日天刚拂晓时,全部渡过长江,安全抵达仪征西北某地(距仪征县城仅八华里,属我淮南地区),稍作休息,吃些干粮后,随即向八百桥方向继续北上,在马集附近休息了几天,当地群众热情欢迎和慰问我们。同时,在此进行了作战行军总结和举行了对阵亡指战页的追悼大会。后得军部指示,即经铜城镇赴龙岗镇(高邮湖西岸)固定驻营。在此,学校又一次进行整编(步兵中队四个、机炮中队一个、党训队一个),修订教学计划,从头开始教学。新四军首长陈毅、张云逸和第一师首长粟裕、钟期光,还有彭康、潘汉年等领导同志先后来校视察和讲课,对我们鼓舞极大。经近一年的训练,于一九四四年三月车桥战役后,路经淮北进至苏北曹甸地区,举行结业典礼。

 

28.jpg

 

关于这一段,我们老爸也有生动的记述——

(铜山战斗)粟师长决定突围。我们突围后不恋战,边打边走,白天隐蔽,夜里走。国民党自南向北,鬼子自东向西,追赶我们。我们靠的是自己两条腿,说也巧,最后一晚要跑一百三十里,我正好担任班里“值日”,全副武装,背米袋外,还要加两个洗脸盆、一个满满的油瓶,感到很自豪。先是离汪精卫的南京很近,在龙潭过铁路。越过后,龙潭伪军躲在后面碉堡放了好多枪,大家都说我们的敌工工作做得很出色,这枪声是“欢送我们的”。我们跑步到达长江边,只见早已升起帆蓬的大船有好多条,趁日舰江上巡逻的空隙,我们九分校全体人员上船过大江。天未完全亮之前,我们就在六合仪征(江面最窄处)靠边上岸,部队分散到老百姓家休息。老百姓热情接待我们,烧水洗脚。想想,“身上背那么多东西,一夜跑一百卅里”,了不起吧?更了不起的是,我们的大部队能够跳出日顽联合的包围圈,一夜之间,越过铁路和长江两条封锁线,胜利回到苏北,这全靠老百姓的军队有老百姓支持!

 

29.jpg

 

1943年5月上旬,抗大九分校到达安徽天长县大通镇,7月移驻原抗大八分校所在地龙岗镇,在此进行了组织机构的精简改编。

 

30.jpg

 

从1943年7月至1944年3月,抗大九分校在龙岗地区潜心办学8个月,在军事政治教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31.jpg

 

1944年初,抗大九分校在龙岗全面进行了整风学习,用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和中央整风文件武装头脑,自觉清理非无产阶级思想。

 

32.jpg

 

1944年春,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决定在抗大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6月1日,在宝应县金吾庄开学,粟裕兼任校长。

 

33.jpg

 

在那里,就有了我们父亲与母亲的第一次相识。后来,也就有了我们这个家的一个个前面写过的故事……

 

34.jpg

 

从抗大九分校历史沿革展板中,我们看到,当年的抗大九分校从抗大五分校、抗大苏中大队走来,走向苏中公学,后来又成为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华中雪枫大学和华东军政大学,再后来是第三高级步校和总高级步校,乃至我们二舅抗美援朝回国后上过学的南京军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军内外的人民解放军陆军最高学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35.jpg

 

如此说来,曾在该校长期工作过的老弟和就过学的我爱人,都与我们的父亲、舅舅是同一母校的校友了。这个母校就是抗大,真是赓续传承、责任在肩啊!

 

36.jpg

 

这就是我们向往的铜山——

 

我们终于登上这块山地,心中充满着一种朝圣之感。

 

铜山,海拔不过百米,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因为1943年春天的那场殊死战斗,让人民永远记住了它。这是烈士鲜血浇灌的地方,每一块山石都有着灵气,每一朵野花都散发着芳香。

 

37.jpg

 
铜山所在的溧水晶桥镇芝山村,是个集红色底蕴、绿色发展与农旅融合于一体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村委会的这位年轻的汤总,亲自来给我们讲解介绍——
 

38.jpg

 

那天,我们在《铜山战斗纪念广场》前肃立、鞠躬、敬礼......

 

39.jpg

 

铜山战斗烈士纪念碑是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旗帜下是反映抗大九分校第一大队长汤万益、教导员唐昆元等指战员们英勇战斗场景的一组英雄群雕。

 

40.jpg

 

走近前去,纪念碑前的地台上,一本紫铜雕刻的大书摊开着——

 

41.jpg

 

书上刻着一首有歌词有简谱的悲歌,歌名叫《英雄们还活着哩》——

 

42.jpg

 

“四月十二日的暴风夜,溪水随同森林在哀号……”

 

刚念出前两句,热泪就欲夺眼眶......

 

这是抗大九分校奉命撤出阵地转移途中,九分校学员在行军中创作的歌曲,吴镇作词、沈亚威作曲,悼念在铜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友——

《英雄们还活着哩》
 
四月十二日的暴风夜,
溪水随同森林在哀号。
是狐狸似的抗战害虫,
偷偷地设下了罗网,
要围歼人民的军队。
 
我们的枪口,气愤地发火;
我们用石块,代替着榴弹。
勇士们据守在每一寸土地,
光亮的眼睛,使魔鬼胆寒。
 
子弹飞来,要让它让开,
谁敢上山,叫他完蛋。
三昼夜的血战,
遍山点滴着血花斑斑。
害虫们在咆哮,决非愉快。
瞧!
恶毒的魔手,已被折断,
梦想的阴谋,总归破产。
 
别气愤啊,同志!
啊,真理的英雄们没有死,
他们含笑矗立在铜山巅。
让抗战的害虫们,
永远地摇头伤叹,
让人民向真理的英雄们,
举手高喊!

 

这歌词,让我们心灵震撼!

 

想到当年,老爸他们撤出战场后,在转移途中怀念战友的悲愤心情;想到今天,“真理的英雄们”还在山巅上看着我们,看着这个世界,意蕴深远,感慨系之......

 

43.jpg

【我们一行在铜山战斗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纪念广场背后的山坡,就是当年铜山战斗的阵地。

 

44.jpg

 

当年光秃秃的山头,现在已经是茂密的森林......

 
45.jpg
 

我们爬上山,走在林间,寻找父亲他们挖的战壕遗址,脑海中推演当年那场战斗的情景——

 

46.jpg

 

一路上,有铜山战斗的记叙——

 

47.jpg

 

找到老战壕了!还不止一条——

 

48.jpg

 

49.jpg

 

想,父亲他们当时在这里挖战壕的情景,战情危急、时间紧迫,又缺乏工具,艰难不易……

 

50.jpg

 

从这些战壕里,后人挖出过不少子弹和弹壳,收藏在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还捐赠了一些给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51.jpg

 

52.jpg

 

告别铜山时,陪同我们的芝山村汤总说——

 

听她外公讲过,当时新四军指战员很多都没有回来。战斗结束后,山上流淌到村前小河沟里的水,都是红色的......

 

53.jpg

 

溧水处处红色文化。我们随后来到人称“苏南小延安”的红色李巷——

 

54.jpg

中午,在红色李巷餐厅用餐,门外就是红色李巷邮局。

 

55.jpg

 

老邻居的朋友做东,他也是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的后代、溧水的女婿,心相通,话投机。饭后,大家一起去看十六旅旅部旧址——李氏宗祠,门前大家合影一张。

 

56.jpg

 

当年的李氏宗祠,既是新四军十六旅旅部,也是中共苏皖区委员会和苏南区行政公署的办公地点。

 

57.jpg

 

祠内中堂上书“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八个大字——

 

58.jpg

 

山墙上的标语——“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见证了当年抗日烽火中的军民鱼水情深。

 

59.jpg

 

当地百姓相传,新四军十六旅到达溧水后,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转移宿营地时派人逐门逐户检查门板是否上好,稻草是否捆好,借物是否归还。在苏南反顽战役最关键的回峰山——北经巷战斗中,枪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惊醒了村民。村民搬出自己家的茅柴放到村边点着,吸引顽军火力;将自己家的棉被和方桌搬出来,用水将棉被湿透铺在方桌上,让新四军战士顶着方桌前进。战役结束后,新四军有伤病员50多人,留在石臼湖上养伤。伤员们怕被敌军发现,就吃生米、喝生水、吃生鱼。溧水的6月,水边蚊虫铺天盖地,伤员们忍受着蚊虫叮咬和湿热天气,靠坚强意志忍耐。一天傍晚,湖中芦苇丛有“嘎嘎”的叫声,大家以为是野鸭,打算改善伙食,但发现竟是家鸭,通信员就上岸挨家挨户询问,终于找到失主,归还了鸭子。百姓很受感动,把伤病员接到家中养伤,派人放哨,伤病员也帮百姓干农活。石臼湖边这段军民鱼水情,被称为“溧水的沙家浜”。
 

60.jpg

 
你看远处,乡亲们正在送新四军队伍出发,虚实结合,栩栩如生——

 

61.jpg

 

归途,在苏南反顽战役主战场白马回峰山脚下停留——

 

62.jpg

 

这里是为纪念1943年4月苏南反顽战役的胜利,缅怀在战役中壮烈牺牲的179名新四军将士,1985年10月溧水县委县政府(现为南京市溧水区)建造的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63.jpg

【这是1985年10月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揭幕仪式的照片】

 

64.jpg

【苏南反顽战役纪念塔介绍图片】
 

在纪念塔的山坡下,一侧建有苏南反顽战役纪念馆——

 

65.jpg

 

纪念塔根据山麓地形而建,主要分为牌楼、碑亭、纪念塔三个区域。

 

66.jpg

 

以前来过,曾特地拾阶而上,去看那碑亭正中竖立着的3米长、2米高的花岗岩石碑,碑上刻有原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王必成题写的碑文,记录了苏南反顽战役的发生背景、具体过程和胜利成果。

 

67.jpg

【这是王必成将军题写的碑文】

 

再后面的纪念塔,高达16.9米,象征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

 

68.jpg

 

年纪不饶人,今天再没力气爬上高高的台阶,就让老弟的小飞机发挥神威吧!

 

 

69.jpg
 

 

 

70.jpg
 

 

回望81年前父辈们经历的战斗岁月,感悟苏南反顽战役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不禁感慨万分!

 

71.jpg

 

《英雄们还活着哩》,那悲壮的歌声,好像又响在耳边,你听——

“啊,真理的英雄们没有死,

他们含笑矗立在铜山巅。

让抗战的害虫们,

永远地摇头伤叹。

让人民向真理的英雄们,

举手高喊!”

 

这是真理的力量,这是人民的力量!

 

72.jpg

 

至此,我们姐弟兄妹4家8人的寻访父母新四军革命历程之旅,终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踏访革命老区,追寻父母足迹,我们这次行程8+1天,2000多公里,走4市10县(区),参观了15个纪念馆,瞻仰了7个烈士纪念墓碑,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我们庆幸疫情结束后,南北两京的姐弟兄妹相聚,动议组织了这次家庭“伟大的行动、革命的旅程”。古稀之年,疲劳吗?累吗?真是不觉得。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激动亢奋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更加深切的感受。五千年以上文明的古老中国,历史波澜起伏,是父母用他们战斗的青春、革命的斗志,踏着烈士的鲜血,带领我们走进了新中国,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新时代!

 

73.jpg

 

一路上,两个妹妹都抓紧时间用九宫图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我们的旅程实况,老弟则一路都在谈述感慨和体会。从5至7月份,由我汇总整理,写下了近4万字的《寻访父母新四军历程之旅》的纪实版。老弟又以高度责任感,前后花了近9个月时间,考证充实相关资料,发掘思想,提升境界,修改形成了16篇共11.6万字的《追寻铁军之旅》系列文章,经征求大家意见修订完善后,逐篇陆续发布于“昆仑策”。文章发出后,许多红色网站转发传播,其中有的被“中央党史教育网”和“铁军传媒网”转发,特别是始终得到许多老首长和老朋友的认可和鼓励,让我们甚为欣慰。

 

想,我们如此认真,写下这些文字,为的就是一份念想、一点心愿——

 

我们想用这些文字,告慰二老在天之灵,告慰革命先烈和先辈们,也想留下一点记忆,给我们的亲友们看,给后辈们看,给更多的年轻人看......今天的我们,也都老了,最大的希望就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世世承续!

 

最后,就用老弟此行的一首诗作结吧——

  七律·东进感怀

 

春祭如闻父母声,
四家共踏铁军程。
泰山庙外思东进,
淮水闸前忆故盟。
黄海校歌一路唱,
青纱炉火百霞腾。
几多战场慷而慨,
大道行天泣血成。

 

“大道行天泣血成”——含笑矗立在铜山之巅的英雄们,他们没有死,也不会死,因为他们是“真理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真理的力量。

 

真理力量永生,真理与人民同在!

 

2024年5月至7月10日
晓雁初稿完成于南京汤山
2024年5月至2025年1月16日
敏弟改编完稿于北京

 

【相关阅读】

晓雁:感悟人民战争的铁壁铜墙——追寻铁军之旅(一)
晓雁:这里收藏着一份永恒的信念——追寻铁军之旅(二)
晓雁:走近父母的苏中公学——追寻铁军之旅(三)
晓雁:沙家浜的故事在延续——追寻铁军之旅(四)
晓雁:河荡沟汊里的军工事业——追寻铁军之旅(五)
晓雁:百姓家中的红色政权——追寻铁军之旅(六)
晓雁:一个老水闸背后的故事——追寻铁军之旅(七)
晓雁:在“东进 东进”的军歌声中——追寻铁军之旅(八)
晓雁:血染的华中鲁艺——追寻铁军之旅(九)
晓雁:奔向抗大五分校——追寻铁军之旅(十)
晓雁:父亲崇敬的粟裕师长——追寻铁军之旅(十一)
晓雁:“七战七捷”的奥秘——追寻铁军之旅(十二)
晓雁:永远寄托的哀思——追寻铁军之旅(十三)
晓雁:战斗中的抗大九分校——追寻铁军之旅(十四)
晓雁:刺破长江天险的神奇匕首——追寻铁军之旅(十五)
 
(全系列完;作者系新四军老战士后代;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