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支 深 情 的 歌
——我和邬和镒老师的十年交往十年深情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
每当我听到关牧村演唱的这支歌时,我的心弦就被重重拨动了。一位慈祥的老人,满头白发,高高的身材,总是孜孜不倦地关心着我,爱护着我。他长住遥远的南国花城,心系家乡,魂牵梦绕;他十年前与我偶然相识,从此,书信不断,倾心教诲。十年交往十年深情,汇成一支激动人心的深情的歌。
1992年3月23日,邬和镒老师应邀从广州来武昌县文化局开会。当时,身为中山大学副研究员(后来晋升为研究员)的他身兼中山大学工会宣传部长、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会主席、广州文史馆馆员、民盟中山大学总支部宣传委员等职。我俩在会上认识后,就拉开了以后十年交住的序幕。
那一年,我在县轧钢厂搞政宣,业余时间坚持买书、看书、写日记,还与一批文学朋友保持密切联系。自从与邬老师认识后,我们之间的书信就没断过,基本上是每星期一封。在信中,邬老师谈为人为文的经验教训,倾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还经常寄些书报和发表稿给我。他的作品以杂谈、书评、小品文等为主,还擅长写游记、对联,常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长江日报》和《协力》、《科学与你》等报刊上发表,有些作品还常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泰国《星遏日报》上登出,流传海内外。
1993年5月,我受县文化馆聘请,担任《江夏文艺》报的执行主编工作。邬老师知道后,很高兴,立即来信祝贺,并叮嘱我“第一炮,应打响。文稿,质量应高一些;校对,应严一些;排版印刷,应美一些”,“要千方百计抓质量。”(1993年5月31日信。)在此后的两年中,邬老师为支持、帮助我办报,三天两头来信指导,使我受益非浅。
1995年10月19日.邬老师应县教委和县文化局之邀,来纸坊参加活动。我与邬老师喜相逢。他先在二中作了报告,然后赴青山岛给孩子们送精神食粮——送去价值近干元的书籍和用品。我和朋友柳勤据此采写、拍摄的新闻稿件,分别在县电视台、县教育电视台、《武昌报》、《长江日报》等媒体上报道。
此后数年,我仍与邬老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
2002年3月30日,邬老师应乌龙泉中学之邀,到该校讲课。我又一次与邬老师会面了!像以往几次一样,邬老师来江夏,必忘不了“三情”,即:家乡情、亲情、友情。他不是到学校为孩子们作报告、讲课就是送精神食粮献爱心。他不计较自己年纪大辈分高,对晚辈亲戚总是登门看望。他更重友情,无论是老同学老朋友还是小青年,他都热情走访。
多年来,邬老师写了许多与家乡有关的作品,如:《纸坊豆腐》、《武汉油条》、《说桃》、《纸坊黄瓜》、《盛暑话荷》、《荷花缘》等,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思乡爱乡之情。
十年来,邬老师不仅在人生上指导我,在学习上帮肋我,而且还在生话上关心我。他给我寄信、寄书、寄报三百多件,还寄钱给我买书。这次来纸坊,还专程上我家走访,带来温馨。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虽已七十高龄,发表作品逾700篇,仍虚怀若谷,与我这样一个青年编辑建立了深厚友谊。真是十年交往十年深情!千言万语一句话:深情的歌为老师唱,大踏步走好自己的路!
(图为作者与邬和镒老师2002年4月1日在安琪儿摄影工作室合影。)
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