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吕日周:自我革命是正道——序《孤独的爱》

自我革命是正道

——序《孤独的爱》

吕 日 周
 

  《孤独的爱》是一部现代题材长篇小说。作者石清礼以他酷爱文学、信仰文学的生活情怀、以他忠于时代、忠于生活的政治品格,潜心写作,历时两年半,在他黄昏岁月,完成了四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孤独的爱》。《孤独的爱》是山西省重点扶持作品。它的主题是高扬时代精神,让信仰坚定起来,让爱情高尚起來。是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实践探索。

  《孤独的爱》,文学的正宗、文韵的优美、作者的不凡与创作个性溢于笔端。对“初长成”的《孤独的爱》做些、也许是隔靴挠痒式的“妄评”。《孤独的爱》动机是极好的:作《序》《孤独的爱》,也是让这个赤裸的婴儿穿上新装,关爱与呵护它的成长。

  今天,作家出版社推出这部新作,我为之祝贺。

  《孤独的爱》创作,奠立于作者丰厚的生活基础之上。作者以灵魂写作、以情运笔。坚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坚持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相统一,坚持人性与党性相统一。作品从特定的时代方位、从特定的人物视角,记录人间冷暖、世事万象。呼唤改革开放,期待、讴歌新时代,为我们绘制了一副当代“清明上河图”。故事的终端是为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昂扬神貌鼓与呼,记录着在习习暖风吹拂下,中华民族的圆梦之旅。

  时代足迹的留痕。《孤独的爱》对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我们人民在成长进步的漫漫长路中,所经历过的不愿触及的曾经、亦或敏感的历史节点,不是采取“掩耳盗铃”式的忘却,也不是采取刻意掩饰的态度,而是很辩证、很策略地从生活的具体、历史的结论,给以证明与正名。譬如,主人公宋志纯在“不温饱”的岁月,从“荒野中的‘老牛草’、‘苦菜根’里捡来生命”,但作品的主色调依然是奋发向上,坚信,“饥饿会过去,困难会过去!党和政府会把人民温饱记怀在心。”后来的小康、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逻辑地证明了这一点。再譬如,当激越的历史鼓点叩击开放的大门,缘由改革“不完善”、滋生腐败,缘由人性中天然孕育着的自私与贪婪的本能,社会道德沉沦。甚或因了初始的“市场经济”制度设计的不到位,滋生了李继峰、吴全之类腐败分子以及徐怀、康烨等一些信仰断裂者,当然还有段明、白宁、刘世道,这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丑类,这些人的存在,应该说也是社会常态。但《孤独的爱》高扬正义的旗帜,宏扬主旋律,热情讴歌执政党反腐、正纪,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党治国的伟略雄才。终于,那些让人们深恶痛绝的社会垢病,正在消泯、趋弱,甚或根绝。《孤独的爱》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改革开放的艳阳天就在那儿!

  神圣信仰的坚守。《孤独的爱》故事,始终把人的信仰培植、初心坚守作为创作主线贯穿其中。故事开篇,就铺设了以宋晨、耿冲、袁风为代表的老一代对信仰坚守的生动画面。让主人公宋志纯受到最初的信仰萌动:父辈们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镰刀斧头”下的抗敌故事、特别是宋晨,为救饥民于水火,大胆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实行“定额管理”、“允许私开小块地”等揭示农村改革初萌的壮举,所有这些,都是引领主人公成长的信仰要素。缘此,宋志纯方觉信仰神圣、使命神圣,才有了后来“为百性办事”的为官情怀。在非常时刻,宋志纯走近耿冲,怀着对前辈的敬仰与崇拜之情,用行动演示了“忠、孝”两全的悲喜剧。喜则让耿冲这位“老英雄”,活着有人敬孝,回报他昨日血与火的奉献;悲则耿冲客死他乡,好在被宋志纯以超高的智慧背尸返乡,魂归故里,让英雄安息。之后,在主人公宋志纯的宦海生涯中,多遇坎坷、曲折,多遇正与邪、名与位的碰撞,多遇公道的缺位、正义的悲哀,多遇心灵的被扭曲、自尊被蹂躏,然而,在“蹇驴得志鸣春风,骅骝跔足不得食”的环境下,面对任何一种难堪,任何一种困境,都没有改变宋志纯神圣的初心坚守与篤志不移的使命践履。主政洪州,他呕心沥血,把一个新城还给人民;贬谪宇通,依然“穿小鞋走大路”,奋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构、民生民居革命、环境生态治理。宋志纯始终没有因为“不重用”而气馁,因为他心中燃烧着信仰、初心,激情、使命与为民奉献之火,他决意不负韶华,忠实践履信仰的主义。纵然在他放弃“副省职”高位,也是执意于新时代思想、理论的学习研究。他被新时代、新思想深深感动,弃官为文,进入《唯欲论》的哲学研究、写作。《唯欲论》是学习新思想的深度体会。文中声言:祖国的明天必是朗朗晴空的艳阳天!

  人性灵光的映照。《孤独的爱》很准确地定位并张扬人性的本真,让人性的灵光与初心、信仰和谐统一。觉悟与人性、信仰与人格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人性的灵光在信仰坚守中闪跃,信仰、初心与觉悟又通过人性、人格的高尚展示出来。《孤独的爱》人物的行为实践都反应不同人格、不同信仰的人性选择。作品中,各类“人”便栩栩如生了。宋志纯的成长诠释了人性的本质,把人的健康的欲望追寻与高雅的信仰坚持统一起来。当遇见时为幼童的康熠,滑入滾烫的饭锅生命受到威胁时,当遇见严子鸿老师抑郁症发作、跃上跳楼的窗台时,宋志纯总是凭着本能的人性的灵光,去踊跃救人。当耿冲被医院判为癌症晚期希望回归故里时,当方倩串联路上脚崴时,宋志纯能够“揹起来”,这种动作不完全是信仰,但他是一种人格、一种人性、一种善良,尽管这些都发生在宋志纯成长的不同年龄段。

  纵然是在人的正当的、本能的、正能量的欲望追寻中,纵然是在名与利、权与位“逆向淘汰”的垢病中,《孤独的爱》的魂灵仍然是张扬公道、善良与正义。推荐上大学是一种机遇,主人公宋志纯当知道李继峰也想争取时,尽管他知道了李继峰的卑鄙:用诬告的下作去与之竞争,而宋志纯还是选择了禅让、放弃,以成人之美的胸怀接受对方的卑鄙:“理解人的欲望、哪怕是扭曲了的欲望”。然而,当宋志纯看到李继峰对宁燕落井下石、施展非人性的手段进行陷害并侮辱、侵害他的自尊与人格时,宋志纯拍案而起:耳光伺候!他怒斥:“你是人吗,怎么没有人的本性?你是兽吗,怎么没有兽的可爱?”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都是人”,人的、人性的纯度达到“999”,那么,这世界还有不文明、不善良、不道德吗?这里,隐含着深沉的呐喊:呼唤社会治理能力、体系的现代化,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命题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做官为民的践诺。《孤独的爱》谋篇布局的鲜明特色是故事“双线”推进。一条是鞭挞初心死亡的信仰断裂者,抒腻“作官为民”的政治情怀。故事通篇,主人公始终让信仰的力量主宰精神,为民情怀驱动执政行为。在洪州市,宋志纯依靠民智、民力,把省城打造成“树绿、水清,楼高、路阔”的新型发展之城。在宇通市,因了人大代表宁燕“结束车轮下的悲哀”的提案,超前研发、引进“鹰式”低空航天器,很震撼地完成了“出行革命”。当看到宇通山区百姓在危窑中度日、在近似原始的“有巢氏”的条件下生活的悲哀,宋志纯超前思维、勇敢创新,在完整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前提下,破天荒推进“民居革命”,在凡云乡利用铁渣煤渣等固废,开发应用新型建材,开辟了用“构件”组合,尽速建构新型民居的先河,实现了“民居革命”。同时,节约耕地、固废利用,间接实现了“环境革命”,与此同时,开启生态文明建设,让脱贫、小康走上快车道。所有这些,都明示为官者、执政者初心不忘、使命不变、信仰不断。另一条明线是情感线,呼唤爱情高尚起来。在人的生存方位、情感方位,《孤独的爱》坚守人性的人的欲望的本能,去诠释生活、诠释社会。宋志纯与宁若云的凄美爱情映衬出我们时代“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的浩大空间。与方倩的情感裂变,也分明彰显一种真爱、一种人性的正能量的善缘。情之生,源于真与爱的常态;情之葬,亦是当下社会形态的观念反应、社会存在的必然,不生存,何以爱?方倩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下,导致与宋志纯的情葬,是再正常不过了;与康烨、康熠、李继峰们的分道扬镳也是“不同道,不足以谋”的必然。

  创作特色的彰显。《孤独的爱》作者笔耕半生,多是做“官样文章”,算不得资深作家。但他的文学功夫了得。有名家点评《孤独的爱》:“文字不乏老道成熟,句句珠玑,读《孤独的爱》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更有学者评价《孤独的爱》是“厚重之作”。新颖的谋篇布局、严谨的逻辑推进,更有准确的笔墨伺候。《孤独的爱》没有矫揉造作,没有“高、大、全”的故意“垒造”,艺术真实性、艺术感染力超强。作品的终端效应是埋葬无良与可耻,张扬善良与真诚,揭示未来的新时代,必是“赤旗的世界”,必是华夏艳阳天。

  《孤独的爱》文韵清新、文笔优雅。写情写景,如临其境;写事写人,活灵活现。对宋志纯、袁风、安从严、谢子铭、杨枫以及宋晨、吴生云等人物的描述,近似写生般真实;对“知青大屋”走出来的方倩、宁燕、邢东、荣兰等人物的命运铺陈,对宁若云、柴燕波的塑造,更见特色,各具性格,栩栩如生。对人物把控,都是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完成。每个人物的成长,都清晰地镌刻着时代的、社会存在的烙印。

  《孤独的爱》另一个鲜明的的创作个性是体例、布局的独特。苏格拉底说:人只有不断探索与质疑,才能找寻真正的智慧。《孤独的爱》作者试图实现长篇小说创作的质态飞跃与新的蜕变,它没有因袭传统长篇小说用阿拉伯数字标注标题,章、节的习惯,而是用充满哲理的、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故事内在的规定性,别出心裁概括主题、生成标题体系。譬如,标题体系中,“无缘无故的爱是同情,无缘无故的恨是嫉妒”之类的表述。还有,在故事演进的风风雨雨中,揭示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景象:“人生是多彩的:喜、怒、哀、乐、愁、恨、爱;大自然是多彩的:赤、橙、黄、绿、青、兰、紫;音乐是多音节的:1、2、3、4、5、6、7。音乐无形,却有色彩”。诸如此类的标题体系,深化了对故事的解读,感悟人生,破解人生密码,那许多的人生奥秘、社会规律尽显在洋洋洒洒的《孤独的爱》长卷中。

  《孤独的爱》创作,崇尚独特的文韵、文调美。文学作品与音乐、美术,甚至书法艺术之间,艺术规律是相同的,都有着内在的本真的联系,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因此,《孤独的爱》韵律具备音乐的原素,故事画面展现美学的成熟。心理、情感描写,若如缥缈动听的轻音乐,缓缓流淌;环境描写,若如一副副美术作品,画面清晰;写景,景因情变;写境,境由心生。整个故事,若如流水潺潺,缓缓道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说,“快感是让灵魂恢复到自然状态”。《孤独的爱》会让读者,完成这种状态。

  《孤独的爱》作为一部现代题材小说,通过对新时代反腐的形象化、浓缩化描述,回应并传递了一个神圣的主题。那就是,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窑洞对"的历史传承中,提出进行伟大自我革命的大课题。延安窑洞里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我们称为“窑洞对”。新时代以来,“窑洞对”多次出现在党的领导的重要讲话中。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孤独的爱》作者以亲身经历的真实历史,引发感情地震。以言叙的悲剧和作者创作的历史真实,以悲喜交加的故事情节、升华的哲学语言、崭新的理论创新,迎迓新时代。为反腐倡廉疾呼,为自我革命唱赞歌。作品的终端目标是让人们记住一个伟大的结论:自我革命是正道,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诚然,初生的《孤独的爱》不能算完美之作。败笔与暇疵在所难免,犹如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成长、成熟规律一样,有一个过程。譬如,一些人物乃有“脸谱化”的痕迹。故事时空跨越中的人物性格把控还算不得准确。情绪、情感,典型环境、典型事件中的矛盾冲突略显平淡等等。“发现自己无知,是一个伟大的聪明”。我们相信,《孤独的爱》会在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潮之中,会在读者呵护中,会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我们期待着!

  (作者系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诗人、作家,著名改革家、文化学者)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