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以现实主义著称的路遥,相比于他的“老师”柳青如何?

  “头三年到各地考察、采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构思小说框架、人物、情节。后三年才开始动笔写,一年一部,三年写了上中下三部。”

  没错,这就是畅销书《平凡的世界》的诞生记。

  壹

  路遥的体验生活和柳青的扎根农村

  “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我将此总结为‘重新到位’。”路遥在文中这么写道。他揽过工、放过羊,在田野里过夜,甚至下矿井干活,以此体验生活。

  不过,真正的事实是路遥下乡体验生活的日子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在准备《平凡的世界》的几年里,路遥更多的是在读书看报:

  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放在当时,这叫做政治正确,所以也被当时的主流力挺。但放到现在,我们或许就会反思:难道主流媒介就没有需要批评的地方?这作家是不是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一个官方的传声筒?

  不过,用今天的眼光看,光凭路遥肯看书,肯调研,哪怕时间不是很长,他这种很“笨”的创作方法依旧能让我们从内心升起感动!这样的作家是多么的敬业,是多么的求实,是多么的无私啊。

  不过,比他“更笨”的是路遥口中的老师——柳青。

  柳青也是知识分子出身,但早年参加革命的经历就已经让他对农民的感情深厚。对农民的写作在柳青的创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柳青塑造的农民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形象。

  柳青出生于陕北农民家庭,他生活在农村的时间有十七年半之久(1943-1945年,在米脂做乡文书;1953年后直至1967年是在长安县皇甫村)。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生活在农村,而是以一个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扎根在农村,把自己当成农民,把农民当成兄弟姐妹,和农民打成一片。

  同样都是描写农村、农民的高手,同样是陕北人,相比于路遥用几个月时间去现实里寻找素材,柳青的作品更像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流出的文字,因为他和农民打成了一片!

  贰

  柳青的农民情怀和路遥的写作漏洞

  柳青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出发,从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实际状况出发,既看到小农意识的局限,又看到了农民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而对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则只有在合作化和集体化的过程中去改造,因为改变是必要的,改变也是可能的,并且部分已经实现。

  所以,《创业史》颠覆的是1949年以前对中国农民形象书写的模式,突出的是梁生宝这一政治上觉醒了的农民如何带领大家,克服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自私性,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这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柳青真正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把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农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创业史》里循循善诱,生动细致地教导农民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解放自己。

  而路遥呢?他的作品的确反映了一时的农村现状,但他真的是从农民的长远出路设身处地的为农民们思考未来吗?他在自己的著作《平凡的世界》里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困境:

  小说中还写到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后,水利和灌溉设施破坏得很严重;村里的中学垮掉;党的基层组织涣散;个人至上对乡村伦理的冲击;对金钱的追逐使人堕落、犯罪;封建迷信迅速复辟……在《平凡的世界》欢呼了集体经济的末路以后,马上面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困境……小说借田福军之口说明这些改革的阵痛都是难免的,重要的是看利和弊孰大孰小;然后赋予了孙少安乡村贤人的职责,让他扩大再生产,把田四、田五以及双水村生存艰难的人都放在自己的砖瓦厂里做工,以使面临分崩离析的乡村共同体得以重新聚合。这十分吻合“先富带后富”的倡导,然而却不过是想像性的解决方式。一则在现实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先富们把财富放到某个岛上以避税,没怎么带后富;二则是小说自身相不相信这一点都成问题,小说结尾设计的是少安妻子秀莲因为肺癌倒在丈夫捐助的学校的庆典上,其中的意味不难理解。

  摘自《唐利群:《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城乡故事”及其叙述的困境》

  如果真的为农民的长远利益考虑,已经预见了这些困境的路遥为什么还要极力歌颂个人奋斗的路子呢?

  笔者曾在《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学和政治的距离没那么远》一文中提出过,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十分紧密,文学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上好的文学作品则可以引领人民的思想,超越当时的政治、经济;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忠实的反映现实;坏的文学作品只会胡诌、舔狗。

  面对同样的贫穷饥饿,柳青用十几年的深入生活,想要引领农民克服小农的局限,走向农业合作化。而路遥依据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几乎没有深入地思考他与柳青在更深层的政治意义上所存在的差异,让孙少安顶着压力,回归了小生产者以家庭为单位的、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道路。

  两种道路是因为时代不同,所以都对吗?那在集体解构、实行单干的今天,就算已经能够实现温饱,但每个人为什么都活得很“丧”?个人奋斗的口号喊了几十年,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人?

  叁

  路遥的大火和柳青的无人问津

  即便如此,许多年轻人们仍陷于虚幻的梦想当中,捧着路遥吹到天上,而这位被路遥多次称作“老师”的作家柳青在名气上却远远不如路遥,尤其是在90后一代的年轻人心中,柳青难道不是那个女企业家吗?

  那到底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熟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却几乎没有听过柳青《创业史》?

  1980年代中后期以后,知识分子脱离现实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文学创作方面,现实主义被唱衰,文学作品出现所谓“由实向虚”的转变。一直到了21世纪以后,文学对底层民众的忽视更加严重,文学已经严重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写实作品就显得十分难得、十分高尚。

  殊不知,其老师柳青的《创业史》在现实主义的叙述上更胜一筹。只不过,《创业史》所描述的“农村如何走上合作化道路”的这一核心内容已经被我们放进历史博物馆了,所以,也就根本不受欢迎。而《平凡的世界》的叙事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恰恰是如今的政治正确。

  再多说一句,为什么从80年代后期开始到现在,《平凡的世界》还能被让许多年轻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原因就在于几十年来,时代仍然没有跳出小说里描写的农村地区的贫穷、光靠种地不赚钱、农村进入城市的艰辛、个人奋斗的生存困境……

  面对这些困境,《平凡的世界》给不了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农村的集体经济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合作化这条道路开始重现被人们思考。这里说的“集体”、“合作”是否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意思放下不谈,但当诸如《创业史》一类的书籍也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的时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笔者有一个朋友,中学的时候读过《平凡的世界》,最近他告诉笔者自己在读《创业史》,深刻感觉到这两本书所讲的农村根本就是两条路线。

  这两条路线究竟孰是孰非,大家根据现实自己来判断。但从作家的角度来说,我们肯定更需要像柳青这样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真正从农民的长远利益考虑的作家!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