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游击战“十六字诀”的首创者不是毛泽东而是朱德?

游击战“十六字诀”的首创者不是毛泽东而是朱德?

最近,在网络上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首创者是朱德而非毛泽东。事实上,关于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出处,学界确实有不同说法,因此,如果作为纯粹的学术探讨,个人感觉可以接受,然而,如果有人以讨论为名行贬低毛泽东之实,那就完全不能容忍了。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不妨一起探究下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到底出自毛泽东还是朱德。

1927年12月下旬,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团长陈浩投敌叛变,毛泽东深入连队安定部队情绪。(毛泽东)在讲到怎样打仗的问题时说:现在敌强我弱,不能用过去的那套战法,更不能硬拼。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朱聋子,同官方的兵打了几十年交道,总结出一条经验,叫做“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儿”。打圈是个好经验,不过他打圈只是为了保存自己,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我们改他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后,就抓准狠打,打得干净利落,打得要有收获,既消灭敌人,又缴获武器。最后毛泽东概括起来说: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毛泽东年谱》上册上卷第227页)

相比于各种《传记》、《回忆录》,《毛泽东年谱》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从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最迟在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就对游击战的具体战术有了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尽管当时还没有“十六字诀”那样言简意赅的精辟总结,却已经为日后的游击战术战法勾勒了一个雏形,草拟了一个蓝图。

到了1928年1月,毛泽东率部队攻克遂川县城,并在遂川县城召开了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字诀”。(《毛泽东年谱》上册上卷第229-230页)

由此可见,“十六字诀”起码有四分之三完全源自毛泽东。那么,坚持朱德提出“十六字诀”的观点依据的是哪些历史材料呢?

根据《龚楚将军回忆录》,朱德是在1928年5月13下午的前卫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作为验证,从1927年就追随朱德赵镕中将在《赵镕回忆录》中同样说:

【“(朱德)乃于1928年5月间,在井冈山一次讨论游击战术时,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完整的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当即得到毛主席的赞扬而经常引用。”】

无论是龚楚还是赵镕将军都认为朱德提出“十六字诀”的时间在1928年5月,比毛泽东的“十二字诀”提出的时间足足晚了四个月。

众所周知,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时间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在会师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两位伟人之间毫无疑问会经常交流沟通。

一九二八年5和朱德等根据敌强我弱、以弱胜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则,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革命军多次作战的经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为后来红军整个作战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年谱》上册上卷第241页)

按照《毛泽东年谱》的说法,“十六字诀”是集体的智慧的结晶。不过从“(毛泽东)和朱德等……”中的一个“等”字可以看出,其他人最多就是参与讨论而已,对十六字诀的贡献应该是忽略不计的,否则大概率不会被“等”掉。如此就意味着“十六字诀”比“十二字诀“中多出来的“敌疲我打”四个字应该有朱德的功劳。

当然,如果较真的话,从此前毛泽东“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后,就抓准狠打……”的讲话来看,“敌疲我打”大概率还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不过,同样有可能是朱德在毛泽东的启发下,用“敌疲我打”四个字对此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认同,然后,顺势将“十二字诀”完善为“十六字诀”。

其实,“十六字诀”作为红军主要的作战方针,对革命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个人认为“十六字诀”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并没有那么重要,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朱德,他们的伟大都不会因是否提出“十六字诀”而有任何改变。毛泽东和朱德作为一辈子的战友,他们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战友情谊天地可鉴。朱德女儿朱敏披露,1976年,朱德在临终前最大的愿望是“我要去看望主席”。此情此景,思之让人落泪啊。

那些试图借朱德贬低毛泽东的人,恐怕只能是枉做小人了。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