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黄奇石文化研究:易经中的石文化新建

《易经》中的石文化
——《说石丛稿》第11集《五经中的石文化》(上)
 
目  录
(一)《易经》其书
(二)《易经》中的石文化
(三)《易经》石文化简评
 
           《易经》中的石文化
(一)《易经》其书
      
      
      清代《周易》精刻本
 
      
      
      安阳羑里,周文王演《》处
    
    上古三代有“三易”:夏有《连山易》,商有《归藏易》,周有《周易》。“连山”“归藏”都失传了,留传至今的是《周易》。这里的《易经》主要是指《周易》。
相传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于安阳羑里达七年之久,《周易》是他在狱中推演《易》法所作。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周易》的形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乃伏羲——文王——孔子,“三古”为上古——中古——近古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汉人的分法与今人不同:今人指上古为夏商周三代,中古为秦汉至魏晋,近古为唐宋之后。)
上古先人迷信,崇尚鬼神,凡事都要占卜,预测吉凶。商人用龟卜,周人用占筮,都有一套神秘而完整的手法。商之龟卜之法,今人已无从得知;周人用草枝或竹枝占筮之法,流传至今。《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本人早先好奇曾学过,久未习用已忘得一干二净。)
《易经》公认为“五经”之首,“三皇”伏羲时代,比《尚书》《诗经》资格都要老得多。“五经”中,《易经》是最为神秘而难懂的。因神秘而难懂,因难懂而更为神秘。
揭开其神秘面纱,它原是上古先人的一部占卜书。占卜吉凶,古人大多是笃信的。而古今凡唯物论者都不信,将其视为无稽之谈。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来者难巫。”他认为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可见他并不信占卜这一套。
那么,揭去《周易》这层神秘的面纱,除了占卜迷信之外,它是否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呢?
如果是这样,数千年来它又怎能吸引古今圣哲与无数智者的注意力、成为智慧之书呢?孔子聪明而博学,学习与整理“五经”,对“易经”下的功夫最深。他“五十而学《易》”,年过半百,仍刻苦研习《易经》,“韦编三绝”:贯穿竹简的皮带子,翻断了三次!这需要何等的刻苦与毅力,才能如此锲而不舍?试向,《易经》若无价值,孔夫子怎会下此苦功夫?
那么,《周易》的真正价值何在?我认为,其价值在于哲学,它是一本哲学书,一本讲天地大道的书。“一阴一阳谓之道”,书中的“阴、阳”变化,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其玄妙也在于此。
《周易》的辩证法,其特点是既浅显又深奥的。说它浅显,所指的是:其爻分阴阳,三阳爻为乾卦,三阴爻为坤卦;其卦分八卦,八乘以八,重卦成六十四卦。这些简单的象数,人人一说就能懂、一看就明白。
说它深奥,何谓“易”?“易者,变易也。”所指的是:从爻到卦、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有无穷的变化、无尽的升降……。这种变化、升降乃是古人对世间万事万物观察的结果,并认识其规律:物极必反。但又有很多的难以预知与把握的所在。这才使人觉得充满玄妙与神奇,令人难窥其奥秘。
用现代哲学的说法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总有局限性,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没有穷尽的。《易经》既有上古先人的认识论(阴阳之道),也有其方法论(占卜之法),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周易》内容繁复庞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只能简单举例——
先说爻:一划为阳爻,一划中缺——“一一”为阴爻;三阳重叠为乾卦,三阴重叠为坤卦;阴阳爻的不同组合变化出八个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寓卦象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再说卦:三爻还可再重叠为六爻,六爻组成重卦,八卦乘八——六十四卦。古人认为这种组合就能显示出吉凶的卦象。如六阳爻叠加为乾卦,《周易-乾第一》:“乾,元亨,利贞。”吉兆;六个阴爻叠加为坤卦。《周易-坤第二》:“坤,元亨,利牝马之贞。”牝马,母马。“利牝马之贞”,对阴性、雌性是吉兆。
乾、坤又象征阴阳、天地。如著名成语“否极泰来”中的“否”卦与“泰”卦,六爻中阴阳是相反的:《周易-泰第十一》:“泰,小往大来,吉,亨。”是吉兆;《周易-否第十二》:“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是凶兆。小往大来,意为由小而大、由衰而盛;大往小来,由大而小、由盛而衰。
有意思的是:吉兆的“泰卦”乾下坤上,是乾坤倒转、天地翻复的;凶兆的“否卦”乾上坤下,是乾坤安定、阴阳协和的。这种吉凶的阴阳颠倒应如何解释?这只能从阴阳变化来解释:阴阳、乾坤、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吉与凶、正与反、好与坏、大与小……矛盾双方到一定时机、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转化。所谓“否极泰来”也是如此,就是事情坏到极点,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这就是《周易》中伟大的辩证法。
这一点,在《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个卦六个阴爻、阳爻由下而上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仅以头两卦——乾卦与坤卦为例:(六爻由下而上)
乾卦——(阳爻称“九”)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由上可见,乾卦由下而上呈上升的态势及其显示的吉凶。该卦以龙为寓,初始“潜龙勿用”,二、三、四、五爻都是“无咎”“利见大人”的吉兆。而升到最高的“上九”,则显示出危机临近:“亢龙有悔”。从“潜龙”到“亢龙”,完成了一个由低而高的上升过程,当到达了最高处,那就要小心了,必然会往下降。
坤卦——(阴爻称“六”)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注:上古的“龙”,应是巨蟒或巨鳄。“龙战于野”,古人所看见的在野外打架的,应不是传说中的“龙”。)
从该卦爻辞的变化,也可看出一个总的上升趋势及吉、凶的显示:初六,“履霜,坚冰至。”那是提醒你,凡事一开始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坚冰至”,情况将会变得艰难。二、三、四后,情况渐渐趋于好转:“无成有终”“无咎无誉”;到了“六五”则“元吉”,大吉大利。同样,升到最高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争斗、流血!——凶兆便出现了。
可以说,《周易》中的这种变化,无论是不同的卦之间,或是同一卦中由下而上六个“爻”的上升态势及所显示的“吉、凶”,都是依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而发展而转化的,永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这是上古先人的大智慧,也是《周易》的精粹与迷人之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古代从老子到孔夫子、从王弼到邵雍(康节)、从李淳风(《推背图》)到刘伯温(《烧饼歌》);现代从王船山到毛主席等等,他们都在“易经”上下了很深的功夫,都是精研易学的大智者、辩证法的大师。
毛主席对于《易经》是下过功夫并十分精通的。他学生时代在“船山学社”创建“新民学会”,从中也可看出二者渊源不浅。王夫之是明遗民,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也是易学大师,著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等,有《船山遗书》传世。
毛主席继承并发扬王夫之的“易学”思想,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把“易学”中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出神入化。他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讲得十分透彻,具有十分准确的预见性。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使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在短短三年中灰飞烟灭。其中“转战陕北”更是神来之笔,创造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战争奇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看到一本研究《易经》的书,书名忘了,但有一段话印象颇深:书中将中国版图与“八卦”方位相对应,指出八卦只有两个卦是“生门”:即西北方位“巽”卦与东北方位“艮”卦。书中说毛主席执意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是研究“易卦”后深思熟虑的决定。抗战八年,延安虽遭日寇轰炸,但最终安然无恙。到了解放战争,毛主席又派林彪占领东北。西北、东北两大“生门”一掐,蒋家王朝就没气了,也没救了。
该书认为毛主席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完全是精通《易经》八卦的结果。此说初一看觉得妙不可言,读后十分快意,至今未忘。然而细细一想,便觉得未免言过其实、太神乎其神了。
反驳的理由是很多的,如“民心所向”、“统帅韬略”、“将士用命”,甚至土地改革、农民翻身……等等。况且历史上也出现过虽据有“生门”却国破家亡的先例:宋徽宗赵佶听了妖道林灵素的鬼话,认为皇室子孙不旺是由于皇城东北“艮”卦位置太低之故。这位迷信八卦的道君皇帝为繁衍子孙,大兴土木,建造“艮岳”。艮岳正在东北“艮”卦的方位。艮岳所造成的亡国惨祸是尽人皆知的。“靖康耻”,更是宋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亡国痛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八卦的灵与不灵呢?
以我之见,就其强弱、攻守、进退、刚柔……等等对立统一的变化而言,它是灵的;而以此测其吉凶、定其祸福、断其安危……等等宿命论而言,它又是不灵的。唯心的宿命论是固定的、静止的、不变的,本身就违反了《易经》不断“变易”与“转化”的基本“易理”。
总之,毛主席精通“易理”并出色地运用于战争这一点,我们只能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不能有其他的解释。这样才说得通。
忽又想起,《易经》研究史上值得注意的一点还有:《易经》与文字的关系,自古至今,提起这层关系的人不多,倒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注意到过。他在《历史哲学》一书的“中国篇”中提到过。他认为:“《易经》多是图像,一向被看作是中国文字的根据和中国思想的基本。……”当代学者特别是书法家在探讨书法源流时,也开始注意到易经的爻、卦与文字起源的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就看到一篇谈八卦是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的专文(可惜忘了篇名与作者了。该文具体是如何论述的也记不清了。)
我则认为,八卦发展过程与文字发展轨迹几乎同步的:文字从结绳开始。结绳的“一结”便是“阳”,“二结”便是“阴”;由阴阳爻发展为坎卦、离卦,卦象便是古篆“火”“水”二字。仅仅从坎卦(火)与离卦(水)的图像,你自然会联想到它与古篆“火”与“水”的写法完全是一致的。因此,几乎可以断言:八卦图象是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到了黄帝史官苍颉造字时,来源大为扩展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大量象形字产生了。“近取诸身”,有“人”“子”“母”“女”“眼”“鼻”“口”“齿”……等等;“远取诸物”,“山”“川”“草”“木”“牛”“马”“猪”“羊”……等等。
这不仅涉及文字的起源,也涉及上古《易经》产生的年代。上古《易经》从传说的伏羲创“八卦”到文王演“周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分阴阳、定爻卦、创八卦、作六十四重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爻、卦图象与文字起源的关系只是文字的早期阶段,属萌芽期。早期其他的来源除结绳、爻卦之外,还有“鸟兽迹”之类等等。
《易经》与文字起源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上古“文字史”、“易学史”的重要课题。
从古到今,历代学者对《易经》的研究,构成一部博大精深的易学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汉代至宋代易学流变有精要的总结: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尚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赣),入于祝(右为“几”)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瑷、程子(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胡瑷、程子(颐)又参证史事,易为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易学”家两大派为:象数派与义理派。简单地说,象数属于卦象;义理属于推理。六宗则包括文、史、哲。其中繁复推演、无穷变化,非初学者能参悟其玄妙,更非门外汉能窥见其万一。有志于易学者可参阅《周易》本经及十篇《易传》,这里不能详说。
“总目提要”也说得很明白:象数派说爻卦之象之数,“去古尚未远也” 。一到义理派手里,加了很多自己的推理、猜测,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易》遂不切于民用”。自古至今,不管两大派学者如何争雄好辩、驳议不断,民间则只剩下算卦问卜、预测吉凶了。
不仅《易经》如此,古人发明的很多好东西,到后人手里全都变味了,正如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电的利弊》文中所感叹的:“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王夫之(王船山)
 
(二)《周易》中的石文化
甲、上经
  1. 豫卦第十六: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注】
    上经:《周易》分上、下经。
       豫卦:坤下震上,下卦为坤为地,上卦震为雷。
《广雅-释言》:豫,早也。《礼记》:“禁 于未然之谓豫。”古人认为天暖之时,雷生于地,万物萌生;天寒之时,雷收于地,万物蛰藏。雷预示春、冬来临。
六二:阳爻为“九”,自下而上六阳爻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阴爻为六,自下而上六阴爻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
介于石,介,界,以石为界。另一说介,夹,夹于石缝中。
《象》:古人以《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这六篇与《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四篇,解释《易经》,合称“十翼”,又称《易传》。
【释】
六二:以石为界,不及一整天,贞卜吉兆。
《象》:以石为标界,吉兆,表示中正。(或释为“夹在石头中,不到一天被救出,吉兆”)。
【附言】
 “蒋介石”一名遭人民痛恨,其实它倒是个吉祥的名字。其来源正出于《易经》“豫”卦。其命名初衷应是以石为界标,不偏不倚,表示“中正”之意,故老蒋名“中正”、字“介石”。可惜一个好名字安在一个“独夫民贼”头上。其父祖最初为他命名之意,应不是被夹在石头缝里,不到一天后被救出这个意思。
不过,若联系到“西安事变”,后一种“夹于石”的解释似亦可成立:老蒋也是先逃到石洞里被困住,后被抓到又被幸运释放的,倒也不失为逢凶化吉之兆。——【石按】戏言,一笑。
  
乙、下经
2、困卦第四十七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注】
困卦,坎下兑上。坎为阳为水,兑为阴为泽。大泽水枯,鱼虾受困。
乘刚,软弱者依附于刚强者,必遭不幸。
宫,家室。
【释】
困在石头中,坐在蒺藜刺中,回到家妻子也不见,不祥之兆。
《象》曰:困在石头中,坐靠蒺藜丛,就像弱者依靠强者,即使逃脱了,回到家,妻子也不见了,不祥之兆。
  1. 艮卦第五十二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注】
兼山,两山重叠。艮为山。山为大石,石为小山。艮卦的卦象是高山耸立,其势稳重。
【释】
    《象辞》说:本卦是两山重叠。山为艮。君子所深思的是为人处世要稳重,不要出位越,轨,免遭不测。
  1. 丰卦第五十五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注】
    六五,阴爻第五。
来章,章,借为璋。璋,美玉。来章,获得璋。
【释】
    得来美玉,值得庆贺赞誉。吉兆。
 
(三)《周易》石文化简评
    一、《周易》中与石、玉有关的资料少得可怜,仅三、四条。这有点出人意料。
       什么原因?没有更切实充分的证据,实在不敢妄评。不过,总不会没有原因的。倘若姑妄说之,似有以下可能——
       其一、在上古“礼乐文化”中,玉是礼玉、石是磬乐,玉、石均是工具与载体。这功能在《易》中用不上:商人演“易”用龟卜,周人演“易”用筮占(筮草),无需要用玉或石。
       其二、“礼乐文化”鼎盛期在西周(周初周公制“礼”)。而文王演“易”在晚商,他所采用的占卜资料也只能根据先周甚至是商朝人的,不可能有西周“礼乐”鼎盛期的资料。
       其三、文王演“易”的环境特殊,尤其是他身陷囹圄,占卜材料更加有限。狱中除了铺草与竹席之外,几乎不会有如圭玉、璧玉与磬石这类与玉、石有关的材质可供采用。文王演“易”,改龟卜为占筮(草枝或竹枝),或与环境恶劣不无关系。
      二、 然而,《周易》卦辞中“石”与“玉”仍有其特殊的作用:
      1、“石”可预卜“吉”“凶”:
豫卦“介于石”,“石”有“中正”之意,——此谓之“吉”兆;
      困卦“困于石”,“石”与蒺藜同有“艰困”之意,——此谓之“凶”兆。
      2、“山”为“艮”。艮卦为兼山,二山重叠,取稳重之义,警诫君子立身处世要稳重,不可越位、不可有不轨之心。
(宋代皇帝崇奉道教,尤笃信八卦。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为筑“艮岳”,大办“花石纲”,导致国破家亡,亦可谓“困于石”。)
      3、玉是吉兆:丰卦是得玉之卦,获得美玉,受人庆贺与赞誉。
      当然,周文王演“周易”具体情况如何?至今二千多年,谁也说不清楚了。再说,《周易》中所附的“十翼”,又有哪一条不是推演议论的?“十翼”又称“易传”,乃是对“易经”的解释,说是孔子所作是令人怀疑的,如同孔子“删诗”之类,都缺乏证据。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即只解说而不创作。“十翼”中常有“子曰”称呼,应是孔门后儒所作所陆续添加的,时间当在春秋末至战国中期之际。
      有一点必须指出的:不管《周易》与石文化关系如何?它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一部辩证法之书。人们从中可以寻找到无穷的变化与更替、无尽的智慧与哲理。至于是否能预测未来、判断命运,那只有“天”晓得。
“易”者,变易者也。“天”在变、“道”也在变。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那只是腐儒不懂“易理”的谬说。天地之间,乃至天地之外,一切的一切,无不在不断变化之中。
懂得这一点,也就懂得了《易经》。
(2024年8月16日初稿,22日校改毕,於京南古广阳“石可居”。)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