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郭松民 | 《周恩来回延安》:为什么难以激起观影热情?

  01

  —

  这几天一直仆仆在途,没有顾上看正在热映的《周恩来回延安》,颇感遗憾。

  这部为国庆70周年献礼的影片,据说票房不是太好,这让我产生了一点好奇心。

  为什么呢?

  院线排片不够肯定是一个因素,这是老毛病了。

  国内院线单纯追求利润,迷信好莱坞,还有隐秘的,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政治正确”。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要知道,正是因为院线追求利润至上,所以主旋律电影如果能够带来利润的话,院线也还是不吝拍片的。比如当年的《建国大业》以全明星阵容为噱头,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1.jpg

  02

  —

  《周恩来回延安》虽然我还没有一睹全豹,但却在网上看了宣传片,也看了“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与报道,还有吴卫东导演最为推崇的一篇影评,所以也大致明白了影片的主题是什么了。

  

2.jpg

  下面截图红框中的字样,就是被吴卫东导演赞不绝口的“我们电影中的那些设计”——

  

3.jpg

  简言之,这个主题是四十年一贯制的,了无新意。导演的意图也是很清晰,就是要借周总理之口为1979年之后的政策辩护、背书。

  这样的主题,就不能不说是过于陈旧了,因为这不仅不能观照晚近三十多年出现的新问题,如贫富悬殊,反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做了合理性辩护。

  无视这些问题,继续唱四十年前的老调子是不行的。这些问题甚至就连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小平同志也注意到了,1993年9月,小平同志在和其弟邓垦谈话时就警告“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只能遗憾地指出,主创人员的思想远远落后于时代,没有考虑到四十年来社情民意的变化,也没有反映出思想界、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话做比喻,就是他们的思想还在四十年前原地踏步,踏出的坑恨不能把自己给埋了,但还是不能再向前迈一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政治题材的影片如果不能扣住时代主题,就不能和大多数观众的思想形成共鸣,则观影不热烈,票房不理想,恐怕也就难以避免了。

  03

  —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如何准确把握周总理的思想脉络,塑造好总理晚年的形象?

  总理晚年,讲的最多的几句话是“保持革命晚节”,“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见诸于许多老同志的回忆录和总理的讲话记录,几乎可以说是总理的口头禅。

  这意味着,周总理极认真地看待毛主席提出的“反修防修”的问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修正主义,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周总理直至去世都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弥留之际还用最后的力气唱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因此,任何对周总理晚年形象的塑造,如果不能紧紧扣住这一点,一定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概括来说,周恩来总理绝不可能如“设计”的那样肤浅。仅仅把总理“设计”成一个具有亲民作风的官员,或者一个庸俗的唯生产力论者,这无疑是对总理的贬低。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中的个别人,有时候也是非常“亲民”的,但有什么用呢?他们改变不了千百年来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

  04

  —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应该多拍摄一些领袖题材的电影向这个大喜的日子献礼。

  哪些题材比较好呢?

  我认为,考虑到目前的国际形势,如果能够把毛主席1950年晚秋时节力排众议,决策抗美援朝的过程拍成电影《最艰难的决策》,一定会引起轰动,能够使举国上下都受益良多。

  当然,如果以1965年毛主席的井冈山之行为题材,拍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那就更好了。毛主席在井冈山之行中对社会主义命运的忧思,对如何确保红色江山永远不改变颜色的思考,今天看起来也仍然是振聋发聩,切中时弊。

  05

  —

  总之,中国革命的丰富性是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毛主席、周总理等革命领袖的个人魅力,所经历并且战胜过的惊涛骇浪,也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电影的主创人员能够真正接近领袖的内心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庸俗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强加给他们),拍出来的电影将不仅是受欢迎的,而且也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至于票房什么的,我认为都不会成为问题,尽可以稍安勿躁。

  2019年5月20日于高铁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