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郭松民 | 爱起来,就不会有战争了吗?——评反战歌曲《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

  “当然不能,这只是傻白甜一厢情愿的臆想。”

  01

  今天,一首歌《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首歌不是新歌,是2015年由华东政法大学推出的原版反战歌曲。我之所以注意到它,是因为南京一家专门纪念在日本侵华战争中遇难同胞的纪念馆的官微特别偏爱这首歌,一转再转,令我产生了好奇心。

  我看了这首歌的视频以后,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讨论,结果,纪念馆的官微就迅速将这首歌的视频删除了。

  

5.webp.jpg

  知耻近乎勇!

  主动删除,表明小编也意识到这首歌的歌词确实有问题,所以我在这里也就不提这家纪念馆的名字了。

  

打不开?点这里>>>

  02

  这首歌的视频在这里,大家可以自己看。歌词我只选第一段(因为后面无非都是重复),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

  如果没有战火硝烟 没有武力

  就不会有失所流离 我们幸福生活一起

  如果大家相亲相爱 同舟共济

  就不会有伤心哭泣 让爱洒满苍茫大地

  闭上双眼 双手合十 我们一起祈祷 祈祷

  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 都爱起来

  孩子们不会 不会受伤害 灿烂可爱

  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 都爱起来

  老人们有人 有人来关怀 安详和蔼

  No war no fire

  ……

  03

  “爱”是这首歌的主题词。

  什么是爱?爱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按照这段歌词的逻辑,似乎人类的“伤心哭泣”、“失所流离”等都是因为不能“相亲相爱”,而解决的方案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

  真的能这样有效吗?当然不能,这只是傻白甜一厢情愿的臆想。

  毛主席说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

  鲁迅先生也有过形象的阐释:“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更复杂的道理不讲了,就以对这首歌特别推崇的那家纪念馆所在城市南京为例吧,当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南京市民不仅“伤心哭泣”、“失所流离”,还在被强奸、被斩首、被机枪扫射、被赶进长江,这个时候让他们和正在制造这一切灾难的日本兽兵“相亲相爱”,可能吗?

  反过来,如果因为他们不能和日本兽兵“相亲相爱”,就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遭遇的不幸承担责任,这对在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公平吗?

  

6.webp.jpg

  04

  这首歌号称反战歌曲。反战,是反复吟唱的绝对主题。

  但是,这首歌并没有对战争做任何区分,很明显,作者反对一切战争!

  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战争,都是具体的战争,从来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的战争。

  关于战争,克劳塞维茨有一个著名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作为不世出的伟大军事统帅,毛主席对战争也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这就是说,战争仅仅是形式、现象,政治才是本质。

  05

  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政治,就有反抗压迫与剥削的政治;

  有侵略弱小国家、奴役弱小民族的政治,就有反抗侵略和奴役,追求独立、自由和解放的政治。

  有不同性质的政治,就有不同性质的战争。

  一切压迫者、剥削者对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进行的战争,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

  一切反抗压迫、反抗剥削、反抗侵略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支持一切正义战争,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绝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战争!

  仍然以中国为例:当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来保卫自己,中国人不是要变成亡国奴了吗?

  这首歌的主题,其实倒是和汪精卫的“和平运动”的主题完全契合——“和平运动”也是主张中国人应该停止抗日战争,以此来向日本换取和平。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国内的军阀混战,简直无日无之,中国的首都每隔四十年左右就会被外国军队占领一次。

  但是,随着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不久之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已经享受了70年的和平!

  按照《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的逻辑,难道连这样两场战争也要反对吗?

  

7.webp.jpg

  06

  盲目反战,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首歌的另一个侧面,是让我们看到殖民文化的渗透,可谓无孔不入。

  这也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这首歌从直观形式上看,就是一种“半殖民地体”。

  具体表现就是唱着唱着,突然冒出了一句英语“No war no fire”。

  这是一句非常浅白的英语,意思也非常浅白,完全可以用中文表述,为什么非要用英语呢?

  也许作者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可能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够味,才有“洋味”吧?

  装腔作势,洋腔洋调,觉得有“洋味”就是有品位,这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西崽、买办文化特征。

  现在被“民国范儿”们仰慕不已的三十年代旧上海,曾经是半殖民地文化最泛滥的地区。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对这种“半殖民地体”话风有过精彩的描述——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No war no fire”就是牙缝里这样一片炫耀性的、令人作呕的“肉屑”。

  

8.webp.jpg

  07

  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更加严重。

  难道作者和推荐、加持这首歌的诸多权威部门没有意识到,对中国这样一个爱好和平,近代以来从来没有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国家来说,盲目且又亢奋的地高唱“如果没有战火硝烟 没有武力 就不会有失所流离 我们幸福生活一起”就等于就等于放弃保卫自己的权利,取消了自己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正当性吗?

  这意味着,在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问题上,文化界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话语,而只能被动地照搬、复述西方的话语,变成了西方的应声虫和复读机。

  结果就是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被西方压制和统治。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一首歌《东风吹战鼓擂》,虽然这首歌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但其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正义战争“一定胜利”,这种境界是无病呻吟、鹦鹉学舌的《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首歌体现才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又经过二十世纪反法西斯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洗礼,近70年来又一直是世界和平重要支柱的泱泱大国所应该具有的气度与风范!

  《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高唱入云提醒我们,文化上去殖民化的问题,并不仅仅在特别行政区存在,内地也刻不容缓。

  

打不开?点这里>>>

  08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段名言,来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做一个最后结论吧——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 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

  也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真正可以做到“让全世界的人都爱起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