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鹿野:谈谈《银河补习班》的“快乐教育”鸡汤

鹿野:谈谈《银河补习班》的“快乐教育”鸡汤

今年暑期许多国产影片纷纷因为“技术原因”或“市场原因”撤档,《银河补习班》则逆势而上,反而提档一周于7月19号上映。因此,其被一些人称为“暑期档唯一的种子选手”,“一部体现了爱国主义正能量的好片”。但是,电影在上映以来却出现了争议严重,口碑两极分化,预测票房也从出原来的18~20亿下跌至10亿左右的局面。

反对这部电影的网友认为,这部电影是“宣传西方快乐教育的毒鸡汤”,甚至有“污蔑人民解放军和航天人”之嫌。支持这部电影的主要是部分教育专家学者,像影片的导演便在7月25日发文宣称“前天在青岛,几十位来自全国著名中学的校长一起观看了电影。让忐忑的我们意外的是,校长们都对马皓文的教育方式大加赞赏。校长们说,每一位家长都要向马皓文学习”。笔者在这里也想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未必正确,仅供朋友们参考。

在评论之前,笔者先简单的介绍一下《银河补习班》的主要内容,以帮助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们了解相关情况:

1990年时,著名桥梁工程师马皓文因为自己设计的桥梁垮塌蒙冤入狱。在出狱的时候,他发现不仅妻子早已改嫁,而且自己的儿子马飞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还因为调皮捣蛋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局面。其便和教导主任打赌,表示自己可以让马飞在期末考试当中取得年级前10的成绩。

刚开始,儿子马飞很不听话,但是马皓文很快显出了卓越的才能:在很多建筑工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仅用两分钟便用连通器原理确定了大楼的引爆点,并且获得了800元的高收入。随后,马飞便不再嫌弃他是罪犯,而相信了他是受冤屈的,愿意和他在一起生活。

不过,马皓文并没有因为儿子的信任而督促儿子努力学习,反而按照西方“快乐教育”的思想,靠卖血给儿子买了一台586的电脑,供儿子下学后玩游戏。当年轻的女班主任高老师因为马飞不做作业而家访时,马皓文宣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好像反复蒸馒头一样,最后就会把馒头蒸烂”,因此,下课后玩电脑比做作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后来不仅马飞的成绩果真提高了很多,而且马皓文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还俘获了高老师的芳心。

但是,成绩大大提高的马飞仍然离年级前10还很远,马皓文又想出了一个奇招,在最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请半个月假,带马飞出去看航展,白天边赶路边旅游,只在晚上学习一小会儿,从而进一步放松了马飞的压力。结果马飞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就是当飞行员与航天员,同时不仅成绩进一步提高,而且还用这种“快乐教育”培育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成功的用自己的力量从98年的大洪水中逃生。

可是在期末考试时,马飞仍然没有能够进前10。高老师发现主要原因是教导处阎主任给了马飞的作文0分。作文的题目是《不可错过的时光》,阎主任本意是让孩子们珍惜学习的时光。而马飞的作文则宣称,慈禧太后等清政府的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才导致了中国近代走了一段弯路,如果要是慈禧太后时就发展载人航天等高科技,中国早就崛起了。阎主任认为这篇作文是莫名其妙的胡扯,而高老师和来视察的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则都认为这篇作文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给高分。而且,正好赶上高考后的学生撕书,阎主任养子因上大学后成绩下降而发疯的秘密也暴露。于是,马飞免于了被开除的命运。

后来,马飞按照自己的兴趣,成功的当上了飞行员和航天员,但是在即将上天的前夕,其父亲的平反也到了关键的时刻。解放军和航天部门领导人提出,马飞父亲的平反会有不好的影响,让马飞劝他的父亲放弃平反。马皓文同意了,但是很伤心,认为自己的教育失败了。

在航天飞行过程当中,航天飞机返航时被太空垃圾击中,和地面失去联系,眼看就要机毁人亡。马飞想要出舱维修,但是有多次航天经历的功勋航天员却极力阻止,认为出舱维修风险很大,很难回来,不如留在仓里。最后,马飞依照父亲的西方“快乐教育”模式培养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顺利的修复了故障,而且顺利返回了,成为了航天英雄。秉持“民主法制观念”的人们也战胜了解放军和航天部门的阻挠,给马皓文评了反。影片到此结束。

从上面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网友们对《银河补习班》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这部电影为了吹捧西方的“快乐教育”等理论不顾最基本的事实和逻辑,堪称天雷滚滚,让人无力吐槽。

首先,从整体上讲,《银河补习班》一方面还是宣传“快乐教育”,另一方面又极力让马飞上学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试问,在马飞按时上课并且认真做作业的时候,仍然学成了全年级的倒数第一,不做作业甚至旷课,反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全年级前10名,那岂不证明这个学校的教育一点用都没有?那样的话,马家父子还拼命想要留在学校上学干什么呢,直接退学自己回家学效果不是更好吗?

其次,《银河补习班》其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同样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比如说,电影中把学习比作蒸馒头,认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取消了预习和复习就可以提高成绩的观念就是错误的。事实上,人在学习知识时是需要一个反复熟悉的过程的,“过目不忘”不过是小说中的意淫。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蒸馒头还不如说是吃馒头,只有反复咀嚼才能吃出香味儿,直接吞下去不但不好吃,反而会容易噎死或者胃穿孔。再比如说,在期末总复习阶段旷课去看航展,也不太可能让学生的成绩一下子从倒数变成前10,反倒有可能让其从前10变成倒数。

再次,这部电影所鼓吹的“独立思考”很多也有意淫之嫌。就拿《不可错过的时光》这篇作文来说,虽然并不是一定要写珍惜学习的时光,但是阎主任认为学生应该写自己身边的事,有切身体会的事这个原则是没错的。像马飞的作文宣称“慈禧太后等清政府的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才导致了中国近代走了一段弯路,如果要是慈禧太后时就发展载人航天等高科技,中国早就崛起了”就是明显违背历史事实的意淫。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三座大山的压迫,而不是什么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无论是在洋务运动还是在清末新政当中,清政府对于西方式工业和科技下的功夫都不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清朝覆灭的命运。只有到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之后,新中国才走上了振兴之路。

还有,这部电影当中对我国人民解放军和航天部门的描述的确有污蔑之嫌,而且明显不合情理。比如说,航天部门的领导,也就是吴京饰演的解放军少将在马飞上天前要求其劝父亲放弃平反就非常荒唐。试问,“父亲是一个犯罪分子”和“父亲蒙冤入狱被平反”哪一种对儿子的不良影响大呢?如果父亲是个犯罪分子都没事儿,那么怎么被平反了反而有事儿了?再比如说,有过多次航天经验的那个航天英雄劝阻马飞出舱修复故障也明显违背了常识:在舱内等死不去出舱修复故障,结果只能是两个人一块儿死;即使马飞真回不来了,也不过是只死一个人。难道以我们国家的功勋航天员的智力水平,连这个账都算不清楚了吗?

最后,电影当中很多内容都穿越了时空,把很多后来才出现的情况安到了先前。比如说,电影当中极力批判的“高考后撕书”,其实并不是发生在90年代,而是发生在新世纪教改之后。因为90年代的时候高考录取率还很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需要复读,即使成绩好的也不敢确定自己一定被录取,因此不太可能一考完就撕书。相反,新世纪课改之后一方面高考大幅度扩招,另一方面某些专家鼓吹“快乐教育”批判刻苦学习,“高考后撕书”才成为了部分学校的文化奇观。再比如说,2014年以前空军招收飞行员时,是要求父母有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影片当中2003年当上空军飞行员的马飞如果父亲有犯罪记录的话,就根本没有资格当飞行员,除非其用“独立思考”非法编造父亲的经历……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说《银河补习班》鼓吹的西方“快乐教育”不行,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是合理的呢?笔者在这里想在这里推荐一部有关教育的红色经典,也就是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其长期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称苏联30年代的两大红色经典。

马卡连柯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从1920年开始,直至1935年因心脏病离职休养为止,马卡连科一共从事15年的流浪儿教育事业。其中前八年是在高尔基劳动教养院工作,后七年是在捷尔任斯基公社劳动教养院工作。高尔基在1928年建议他把自己的教育实践写成书。马卡连柯深受鼓舞,先后写了以此为内容的中篇小说《三零年进行曲》,长篇小说《教育诗》等,每一部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一举跃居到了文学大师之林。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写的是主人公保尔和形形色色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做斗争的故事一样,《教育诗》主要内容也是马卡连柯为代表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实际上却信奉西方“快乐教育”等资本主义理论的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做斗争的故事。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第一,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应不应该进行适当的体罚?《教育诗》明确指出,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一味的放纵只能坑害了学生。像这部作品一开头就是描述了那些流浪儿们上课的时候动刀子打架,把马卡连柯气坏了,对闹的最厉害的一个学生打了三个大嘴巴。此后,学生便表示:“老师,我们不是像你想的那么坏”,再也不打架了。后来在处置学生偷东西的时候,马卡连柯又采用了关禁闭等做法,改善了校园的风气。

当然,马卡连柯也在《教育诗》中指出,这些体罚的确是非法的,如果要是学生告状的话甚至可能会让老师坐牢,但是如果要是没有这些必要的体罚,学生就会越闹越厉害,最后很难逃过牢狱之灾。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应该是宁愿自己坐牢,也不能看着学生滑向犯罪之路而不闻不问。绝大多数学生也是能分清好坏的。后来,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来调查马卡连柯“违法乱纪”时,学生们便挺身而出,把那些领导干部和专家赶走了。

第二,应不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去进行培养教育?《教育诗》明确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能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去培养教育。比如说,很多成绩差的学生最大的兴趣就是长大以后当黑社会的流氓头子,教师如果按照其兴趣往这方面培养,无疑是在坑害孩子;同样,如果要是学生兴趣和自身的特长很不匹配,比如不识数的学生反倒想当数学家,教师也绝不能往这方面胡乱培养。

正确的培育方式是,教师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特点,引导培育出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兴趣来,而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往哪个方向培养。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存在决定个人意识,而非个人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客观规律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如果要是认同“学生在哪个方面有兴趣就应该往哪个方面培养”,其实就是鼓吹“心想事成”式的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应不应该鼓吹“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马卡连柯认为,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比如说,像理科问2+2等于几,就必须回答等于4,文科问十月革命发生于哪一年,就必须回答1917年。只是有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标准答案,或者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不正确,但是这并不等于其没有标准答案。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从本质上说是由社会实践而非“独立思考”决定的,而让缺乏对相关问题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其实就等于鼓励其自以为是的意淫。

从上述《教育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可以看出,《银河补习班》所宣扬的大多恰恰是《教育诗》批判的。一些网友认为其是“宣传西方快乐教育的毒鸡汤”虽然略显刻薄,但是也大体是实事求是的。相反,如果要是教育专家和父母真按照这部电影的观点去操作,中国教育必然会走上弯路。

事实上,新世纪课改以来,西方“快乐教育”的弯路已经走了十几年了。某些专家一方面不断的减轻公立学校和课内的负担,另一方面私立学校和课外私人补习班蓬勃发展,不管是学生和家长都越来越痛苦。另外,西方教育思潮的入侵还导致了红色经典的大量退出和洋鸡汤的涌入,直到十八大以后实行统编教材等政策才稍微扭转了一点儿……

当然,这并不是说《银河补习班》就一无是处,其中的个别情节还是符合生活与教育规律的。像影片开头父亲马皓文显示出卓越的才能确定了大楼的引爆点,从而博得了儿子马飞的信任,就是符合《教育诗》等红色经典提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者搞好教育的前提是确立自身的威信,而确立自身的威信最好方式便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展示出自身的能力:

【你可以对他们极端冷淡,可以对他们苛刻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果他们老是寸步不离的跟着你,也可以不理他们,甚至对他们的爱戴也可以表示冷淡。但是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绝不会背弃你,不管你的能力是表现在哪一方面,不管你是什么人:木匠、农艺师、铁匠,教师,司机都没有关系。
相反的,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不过总的来看,《银河补习班》这样的亮点还是太少了些,相反槽点多的令人不忍直视。因此,个人认为其负面影响恐怕远远大于正面效果。

最后说一句,笔者并没有苛责该电影主创人员的意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特别是美国资本势力所鼓吹的价值观对我国内文艺界影响很大。虽然十八大之后相关风气有所收敛,但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从《银河补习班》没有遭遇“技术问题”撤出暑期档来看,其他的撤档影片问题可能更大。因此我们所要注意的,应该是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文艺界和教育界整体环境的问题。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