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媒体上,读到对“反对改革开放者一律除名”这一官方条款的争议,我感到有些滑稽,无的放矢,别有用心。谁是“反对改革开放者”,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改革开放是两个动词的组合,辞典上的简短解说是:“改革: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部分改造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改革开放都是表述事物发展的动态,不存在褒和贬,说长道短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在今天的中国有了特定的含义:把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定性为封闭、保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种划分实在是太勉强,建国前三十年就没有改革么!土地改革算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算什么?农业合作化算什么?文化大革命算什么?这些改革都可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大手笔。建国的前三十年就没有开放么!万隆会议算什么?第三世界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算什么?支持亚非拉人民解放的斗争算什么?那时的中国在全世界人民中的威望要比今天高得多,有一句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口号:“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不言天下,就周边国家来说,有几家真朋友,包括曾经是“同饮一江水,同志加兄弟”的朝鲜和越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两个时代的对比,对前三十年的抹黑逐渐站不住脚。在国庆70周年之际,开了两个英模表彰会:一个是授勋会,获共和国勋章的八位英雄都是前三十年产生的;一个是嘉奖会: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的绝大多数模范是前三十年产生的。
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是固步自封的时代么?在纪念国庆70周年时,人们不得不抚今追昔。在国庆前夕,习近平同志到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他讲了三个“缅怀”:一是缅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二是缅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三是缅怀“两个务必”的革命作风。这“三个缅怀”都是毛主席在建国初提出,建国后付诸实践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谈忘了的。
改革开放,我们砥砺前行,成就辉煌,但我们失去的却更加宝贵。我们且拿改革开放“扬帆起航”的第一站一一小岗村实行大包干说事吧。原来设想的是:一包就灵,实现第一个飞跃,共同富裕。第一个十年,小岗人总结了一句话:“一年跨过温饱线,十年难进富裕门”。全国农村又怎样呢?一个乡党委书记写了一本书一一《我向总理说实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二十年后又怎样呢?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孔雀东南飞,留下了“386199”部队。(“三八”即妇女,“六一”即儿童,“九九”即老年)三十年后又怎样,外出打工青年不思归,一座座村庄成空壳,土地抛荒,学者们用了四个字一一“农村凋敝”。总书记下乡见了,一声叹息:“要留得住乡愁”。
“大包干”思想的产生,在前三十年就有,在党的上层,大有人在,这引起了毛主席的忧虑。1965年,他重上井冈山探求继续革命之路,在山上,他对陪同他上山的湖南省委书记讲了一段鞭辟入里的话: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这段话是五十四年前讲的,王震将军曾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这段话,不是把“扬帆起航”的小岗村推行大包干航程的四十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美摩擦”讲得清清楚楚了么?
对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道路,从一开始推行就受到农民的抵制:“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句话,流行全国,但改革精英们仍坚持他们的“扬帆远航,乘风破浪,为中国的改革开辟了前进的航向”。四十年来,民间的批判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激烈,真可说是“千夫所指”
在这个时候,提出“谁反对改革开放,一律除名”是为了“防民之口”。没有人反对改革开放,街谈巷议的是改革开放中的资本主义方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改革精英们常引古训以自诩,录此段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