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叫《国企改革再评论》。把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国企改革评论文章集合呈现,再以现在的观点与视角,对旧文所涉题材逐一进行二次评论。也许是因为批评味太浓,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单。在此连载,给听得见、听得进批评意见的人,留下值得深思的话题。
2013年4月3日,我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深刻理解国企发展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如题:能不能让老百姓不骂国企?答曰:能!不仅能,还应该让老百姓衷心拥护、爱护、维护咱们国企!
本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老百姓不骂国企应是常态。如果老百姓骂国企,而且是持续骂,成群结队地骂,网上餐桌上都骂,那就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是我们没有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2013年4月发表的这篇媒体评论文章,是本人比较满意的几篇精品力作之一。所谓“精品力作”的自评,在于它仅用1600字篇幅,把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即国有资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全体国民的核心价值,用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用最精炼的语句,表达得完整且清楚。尤其是文章结尾,借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达方式,将国有资产(文中定义为全民所有资本)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关系,做出生动的阐述,颇有大家风范。时隔多年,如今再读,依然是那么深刻而优美!
担心读者朋友不往下看,看到一半,还不知道我所说的国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那么,我把这篇“精品力作”里的一句话,提到这里复述一遍:国资核心价值——全体民众通过共同占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生产资料,即市场经济语境下的资本,在获得劳动收入以外,同时得以参与资本收益分配。这是抑制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如果不将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不能维护并实现这一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很难体现出来,就难以与资本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当然,更没有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把通俗的道理告诉最普通的人群,更加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拥护。本来就感觉不到(或不明显、不直接)国资国企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再加上国资国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是经营失误、低效、亏损,还是出现腐败、高薪、垄断,开口骂你,这不很正常吗?
不同制度属性的国家,都有一定比例的国资国企。这些国资国企,在维护国家安全、肩负后发赶超使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税收和就业等等方面,各有千秋,大同小异,你很难说哪个多一点少一点、哪个强一点弱一点,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唯有将这些国资国企所产生的、可用于税后分配的利润,归属于每一位国民(以往称全体劳动者)所有,真正体现国民(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现实意义,才最能体现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因为,如果国资国企在社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太小了,可用于国民(劳动者)参与分配的社会财富也就太少了,那么这个社会就还是以维护资本家的利益为主体,那就还是从整体上体现私人资本压迫劳动者,那它必然还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那它还是社会主义吗?
在上述“国资核心价值”框架视角下,观察我们的国企改革,就很容易发现其理论的偏差,和在实践中随时随地产生的偏差。也许第一步没有问题,顺着逻辑链往下推导,三五步以后,说着说着就歪了。我们的很多改革纲领性文件,目标、意义和原则,都无比伟光正,但是往下延申到具体改革举措和路径,破绽就悄无声息地出现了。
比如说国资国企的定位。我们更多地是强调它在国家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所谓公益性、平台性、引领性作用,而忽略了它为全体国民创造可分配利润的核心价值。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演变成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资国企价值雷同了。比如讲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们要求在上述涉及国家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混改,强调了要独资或绝对控股,而除此之外的行业领域,政策是不设底线。那么,当国资国企从这些往往是利润可观的所谓充分竞争领域都退出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我们将来能拿多少资本收益来给全体国民分享?如果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成色就不那么纯了?说具体一点的事例。各地政府一股脑儿地要求国资国企退出房地产领域,不正是这样的思维意识决定的行为吗?
有的人用“打着左灯向右转”来形容,貌似十分贴切。在我看来,这种现象,不排除有一定的故意嫌疑,但更可能的是无意行为,是理论的缺失与潜意识不自觉的结果。所以,导致两种极端现象出现:一是改革当事人或操盘手,自己都不太确信该怎么表里如一地往下走。二是老百姓更加不相信你说的和做的是一回事儿。民间有一种调侃,说现在一听到改革两个字就心里发慌,觉得又要触动老百姓的利益了。
本来,国企改革事关每一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全民的切身利益,其结果一定是要让全民共享国企发展的红利。但是,还有多少老百姓关心和相信国企改革对他本人有利呢?为什么在网上,会有那么多人向国资国企吐槽呢?甚至,在那一股强大的势力不停地鼓吹国企私有化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网民,不但不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反而跟着鼓噪叫好呢?这真真地表现了“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这怪不得普通老百姓。老百姓有误解,有怨言,就在于我们没有做好“国资核心价值”这篇大文章。老百姓搞不清楚自己的利益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才会有“别整天跟我扯什么主义”的牢骚。这直接关系到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是大非问题。
80年代有一部著名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叫《大地恩情》(三部曲)。第一部讲的是大革命时期。身为革命党人的儿子回乡下发动革命,请他的父亲,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通知乡亲们晚上到打谷场,听他讲革命道理。老父亲问,来听的人“有冇麦皮派(有没有免费的麦麸送给大家)?”儿子不理解,我讲革命道理,是为了解救乡亲们,怎么还要靠送麦皮吸引大家来呢?老父亲告知,村里来的传教士,每次叫大家去听他“讲耶稣”(传教),都会给每一个人派发一小笸麦皮,否则没人去。儿子再次强调,“我是给大家讲革命道理”。老父亲一摆手:“有麦皮就有道理,冇(没有)麦皮就冇道理!”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老百姓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你要给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你的道理才成为道理。既然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为什么不可以让老百姓直接分享呢?
毛泽东同志把这个“道理”发挥到极致。怎么跟基本是文盲的广大农民讲共产党的革命道理啊?就简单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听明白,有盼头,说得到,做得到。田地分到手,送儿当红军,跟定共产党,永远干革命。
如果让我操刀国企改革,如果让我发动群众支持关心国企,如果让我对群众做社会主义教育,我就会这样说——国资国企是共产党为我们挣来的做生意的本钱。既然是做生意的本钱,国企搞好了,挣钱了,就应该分红,让大家拿到现钱。如果不分红,把挣来的钱跟国家财政混在一起,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别怪老外说咱们是国家资本主义。以前咱们家底薄,必须不断投入,所以一直没有给大家直接分红。现在生意做大了,稳定了,该考虑给大家一年一次的现金分红了。这就是那个叫马克思的外国老头儿说的社会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共产党才会这么想、这么干,因为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让大家共同富裕。有人说共产党这不好那不好,还想“撞墙沉船”,大爷你答应不?有人嚷嚷着要咱们退出,想把咱们的本钱抽走,不让咱们参股,不给咱们分红的机会,大妈你答应不?还有人建议,而且也是这么做的,拿咱们的本钱专门做私人不愿意干而且不挣钱的“买卖”,但凡能挣钱、好赚钱的,都让有钱的少数人做了,大家伙儿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既然是大家伙的本钱,叔叔阿姨们是不是都盯紧一点,别让咱们自个儿请来的掌柜和伙计把本钱给糟蹋了?
关于国企的利润,是应该采取直接现金分红方式,还是像现在这样,上缴国家财政,然后再从各方面反馈在全体国民身上,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做具体分析。这里先给一个结论:差别非常之大!必须全民现金分红!
今天暂且用这样的诙谐语气,透露一点我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于全体劳动者关系的思考,透露一点我对马克思关于“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解。请各位放心,请耐心等待,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本人一定会在稍后的时候,给出破解国企改革世纪难题、实现社会主义涅槃重生的终极答案!
发表于2013年的这篇“精品力作”,写的好不好,看不看得懂,看者信不信、服不服,在此不多说了。这里要向读者朋友报告的是,本文获评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国企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如今,“国企好新闻奖”已经办到第六届,影响力越来越大,申报的成果也越来越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遥想当年,我也算是先拔头筹了吧!
最后,借这篇“再评论”,为自己申诉一件冤案。在这篇文章里,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主张消灭国企的理论与建议,是货真价实的“与民争利”。我一直都持这样的观点,毫不动摇。2014年12月,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南方电网公司、广东省国资委共同举办的首届国企改革发展前沿论坛在广州召开,本人受邀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本人重申了上述观点。然而,新浪财经的小编,不知道是没有听清楚,还是想故意恶心我,将我的观点进行断章取义,将介绍我演讲观点的标题,变成《梁军:私营企业与14亿中国人争利》。结果,有网民在网上议论,说“这位专家的脑袋被驴踢了”......
呵呵,我只能说,新浪财经(那位小编),你或许就是那只不长脑子的驴,你踢到我了。
【图注:我在上述论坛发言的题目是《把国企与人民福祉的关系讲好、做实》。照片背景的PPT上显示的是:一招退敌八百里——启动全民分红 1.回归科学社会主义本源,兑现人民福祉承诺;2.在民意基础上彻底封堵国企私有化企图;3.激发全民关注国企、爱护国企、监督国企自觉性;4.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从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到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改革建言的高产期。各阶层代表和理论流派,争相发表政治观点和改革建议,呈现出充分民主、共商国是的良好局面。其中,关于国企改革的议题最为激烈,分歧也最明显。
经过梳理与归类,可以将上述观点与建议分为两大类:发展(或规范)国企和消灭(或限制)国企。然而,这样的分类又不能准确地反映各种政治观点的真实诉求,其中存在相当多的理论交叉和路径重叠。比如,主张发展国企的一方,有观点建议通过加快实施股权多元化来改造国企,但是国有股份保留多少合适,语焉不详,而倾向性的说法是越少越好,这就与主张消灭国企一方的终极目的殊途同归。又比如,主张消灭国企的一方,有观点建议在公益领域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国企,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则要坚决地退出。而主张发展国企一方也有观点提出要继续收缩国有资产的投资领域和战线,专注于公共服务和国家安全领域,两者的导向结果趋同。
造成这种混乱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论者在就具体问题展开阐述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了国企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意义,忽略了国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根本关系。而这些意义与关系,是研究国企改革的根基,是判断政策建言科学性与否的关键所在。否则,纠缠于那些表征的、局部的、暂时的和纯技术层面的细节,并将之无限扩大,上纲上线,就很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推导出令人迷惑的“老路”和令人乍舌的“邪路”。
国企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比如: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国计民生,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宏观调控市场,巩固执政党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等等。相对应地,反对方也可以指出上述作用的不确定性。但除此之外,以公有制为主体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这个核心问题是——全体民众通过共同占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生产资料,即市场经济语境下的资本,在获得劳动收入以外,同时得以参与资本收益分配。这是抑制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公有制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抑制其他所有制经济发挥作用;反之,也许市场经济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了,但是,共同富裕的理想却失去了以资本为依托的基础。消灭了国企,全体民众失去了共同所有的资本,失去了参与资本收益分配的资格,仅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富人的慈善,根本不可能改变现今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消灭了国企,国企原来所掌控的诸如石油、电信、电力、金融等所谓垄断领域,必然落入少数资本大鳄乃至国际财团囊中,绝对不会“均等地”由全体“民”众所分享。由此观之,那些主张消灭国企的理论与建议,才是货真价实的“与民争利”。
请不要再做无谓的幻想与鼓噪。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设计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上,使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国企各归其位,相互支撑,又不至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设计好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上,使国企既能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又不至于因“所有者缺位”而导致资产流失和效率低下;将精力集中在设计好市场运行机制上,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又不至于让任何一方的垄断行为损害市场生态及消费者权益;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设计好国资红利的收缴、分配和管理制度上,使“全民所有”的资本收益,真正、直接、持续地惠及全体民众,又不至于伤及国企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国家的财政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笔者认为,国企改革与发展,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保护好和运营好现存的全民所有的资本。全民所有的资本是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下来的老本,这个老本不能丢,丢了就再没有共同富裕的念想了。
(作者系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全民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