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形式逻辑中有一条原理,即任何概念都有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使用“概念”绝对不能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固然,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任何“概念”可能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有所变化。但在相同的历史条件、相同的学科范围内,使用“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不得使用主观任意或对立学说的不同含义。如大家所熟悉的“社会主义”,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逐步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资本主义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和剥削方式,但并没有根本消灭剥削方式,而是用一种新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另一种剥削方式。有剥削压迫,就有反抗斗争,于是社会中出现一种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要求用平等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去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个思潮就是“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最初的含义有三点:一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二是主张自由、平等;三是主张消灭私有制。如最早出现的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就是如此。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基本是在上述三种含义基础上使用“社会主义”的。但19世纪初期也产生了形形形色的“社会主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批判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他们不同程度地也批判了资本主义,但他们不主张消灭私有制,或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或用封建主义所有制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这实质是偷换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程度不同的反动。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不主张用“社会主义”概括自己的学说,而使用“共产主义”概念,但到19世纪60 、70年代之后,也开始用“社会主义”概念表述自己的学说。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序言》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社会主义”并没有否定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他们否定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和现实基础,而主张用唯物史观解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做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现象,看做对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斗争现状研究的结果,看做依靠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实践才能实现。这种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消灭私有制”,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和消灭阶级,最终实现没有剥削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本质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大党纲确立的初心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任何离开“消灭私有制”、离开“无产阶级专政”、离开“消灭阶级”使用“社会主义”,都是偷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偏离或背叛。
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但这种改革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绝对不是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改为私有制度,把人民当家作主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改为取消削弱人民当家做主和剥削阶级意识形容占主导地位。目前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籍中讲到“改革”时大都是这样讲的。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全国大学通用公共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说:“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革,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如果对改开以来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视而不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错误,也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武器来辨析两种“改革开放”的根本区别,理直气壮地阐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正确立场和正确原则,仅仅以当下中国外资企业数量又增加多少、外国资本又增加多少为标志,便一味地抽象地鼓吹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那么请问:这个“底”指的是什么?怎么才算“到底”?究竟是要把中国拉向何方?
(作者系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