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否定新时代的要害是阻碍20大的胜利召开——评《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

2021年第七期《中华魂》杂志发表了一篇《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的文章(以下简称《内涵》),全文近万字,力图通过对党的百年史和习近平同志讲话的概括,重构“正确的历史观”。全文在描述和议论中,淡化新时代,存在唯心史观,产生了误导和不良影响,代表了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一种典型的片面现象。文章由哪位同志写并不重要,但文中不正确理念需要辨析,需要在思想上分清是非。作为读者,提出以下批评。

 

一、《内涵》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的组成部分的提法,抵触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伟大飞跃

 

《内涵》用叠床架屋的文章布局,在不同章节逐一引用历届领导不同时期、场合的特定提法重复强调革命、建设、改革“三件大事”,如建党70周年时,“概括了三件大事”;建党85周年时,“再次概括和强调了这三件大事”,建党95周年时,“进一步将三件大事界定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并以三个‘伟大飞跃’肯定了这三个贡献的意义”; “三件大事,用三个词概括,可称之为革命、建设、改革。1

 

通过精心摘录、组合,层层递进,端出了自己的意图:“为了突出亮点并与第二个时期有所区别,第三个时期所干的大事可以用改革加以标志”1,不动声色地取消了十九大和庆祝建党百年讲话中提出的新时代及其代表的飞跃。

 

《内涵》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描述成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领导思想的平列和机械组合,这和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以全新的视野”,经过“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有本质的区别,显然,《内涵》不愿意进入在实践认识的矛盾运动中上升了的新时代,思想停留在过去,提法停留在十九大以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2,相对于之前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阶段,阶段之间存在质变或部分质变。尽管已近十年,一些人至今不能适应,他们思想滞后,认识和情绪不自觉地抵触新时代。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对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差异做出重要提醒:“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3

 

对新时代采取保守、抵触心态代表了一种思想倾向:依然强调不讲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经济建设脱离大多数人受益,与共同富裕南辕北辙,脱离人民宗旨理念;不谈问题导向,不正视GDP挂帅的市场经济繁荣,归根结底是资本的繁荣,劳动的雇佣化,回避生产过剩、消费与生育不足等以资本为中心带来的所有问题;缺乏忧患意识,看不到国内国际的风险危机。以片面强调改革开放成就的高调,掩盖和模糊新时代所面临的重大任务。这种倾向有系统的历史观,因为思想滞后,只能流于理论、政治上的两面作风,一方面不得不作出“两个维护”的姿态,认识和行动上则相反,往往采用人们不易发觉的隐晦方式。《内涵》就具有这个特点。这些抵触新时代的情绪,是私有经济“56789”存量占优,由雇佣制、私有化构成的经济基础演变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反映。没有离开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在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中被评价为:

 

 
 

“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学习掌握这个精神,统一思想,才能准备好20大。

 

二、主观划分历史阶段的根源是唯心史观,必然导致政治思想上的折中、调和

 

《内涵》和新时代产生抵触不是偶然的,和不正确的历史观有关。文章第二部分的标题为我党的“前后相继的两次革命”1,内容却叙述中国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三次革命”1。借用党史百年的时间概念,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匪夷所思的并列入党史,上升为同等的“里程碑”1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建党百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中,肯定了近代以来包括辛亥革命的一次次抗争、求索的历史作用,通过指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必然性。而《内涵》“三次革命论”的分类,取消了这个必然性,绕开中国在民主革命中的质变,抹去被剥削阶级翻身求解放的历史进步性,陷入了改朝换代,历史循环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

 

当前存在着公主私辅,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调整,是阶段性的,目的是在辅助、补充程度内丰富社会分工,增加社会财富,最终目的还是共同富裕。这个过程,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三次革命论”把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等量齐观,等于取消了我党前六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质变,是不妥当的;这种并列实际上取消了十九大以来关于前三十年具有的“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性质评价,用民族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营造当前阶段公主私辅、雇佣劳动具有永恒性的假象,否认中国社会在问题导向、矛盾运动中向新时代的飞跃发展,陷入静止的形而上学。这是一种违背十九大和该文之后第三次历史决议在历史阶段评价中关于历史飞跃的标新立异。文章对中国共产党的肯定、歌颂无论多么热烈,对党史叙述多么深沉,也是建立在非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

 

对历史持唯心史观,必然导致政治思想上的折衷主义。回顾辛亥革命历史是为了继承革命先行,展望中华复兴未来。如果以《内涵》刻意混淆的历史观,那么就产生一个重大问题: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归汉唐盛世,宋明富庶,还是在富庶中回归旧的剥削社会性质?我们坚持的只能是公主私辅、共同富裕,在未来消灭剥削的复兴观、富强观。《内涵》通篇引用领导讲话和党史资料,却把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上升阶段的肯定,与我党变革、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奋斗相混淆,长期以来这种政治上的折衷主义倾向在社会上流行,源头就在党内的类似观点,因为带有各种装饰,往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内涵》的辛亥革命、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三次革命”论的症结,在于无视十九大庄严回顾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历史阶段,把以往习惯性的时序划分变成认识和实践的割裂,排除了毛泽东思想对国情认识的开创性奠基,淡化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转折性意义,以面面俱到、取消重点的折衷主义,实现淡化、忽视新发展阶段的客观效果,这是唯心史观带来的不明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的成就,得到党的历次全会的肯定。根据形势变化,以建党百年为始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并实质性地开展了共同富裕,约束资本的试点先行,深得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10年来对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路线,存在着阻力,其思想认识,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在改造客观中改造主观世界加以纠正,但有的接过党的口号,兜售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利用党的话语体系,巧妙淡化,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内涵》概念堆砌,相互交叉,重复混乱,绕开十九大对新时代形成的统一认识,背离两个“确立”,令人不难联想到精心的、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政治岐见。在形式上,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同主张的差异,在实质上,是经济成分多样化后,抵触“人民中心”的经济基础在党内的反映。对此应该发扬建党精神,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内涵》代表的错误思想倾向分清是非,消除干扰,促进其自我提高,既是政治爱护,也是争取团结、统一目标、顺应民心的必要基础。

 

定稿于2022.1.4

 

 


1《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中华魂》第七期,第26页

2习近平:十九大报告,2017年10月18日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发布时间:2021.04.30,源自《毛泽东年谱》第四卷,1959年12月18日

 

 

附:《中华魂》杂志2021年第7期文章:《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

文/李忠杰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内容丰富,道路曲折。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既书写着英勇,又记录着艰辛;既放射着光芒,也不失有悲壮。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温党的历史,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内涵。

  一、贯穿百年的主题主线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什么是主题主线、主流本质?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的界定,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在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①他还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这几段论述,角度和语言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如果按基本线索展开,党的历史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史”,即: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三个史”,就是三条基本的线索,它们始终贯穿于100年的发展过程中。

  首先,党的历史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即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这样一部奋斗史,是由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决定的。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其中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曾经发展到高度成熟的程度。但从明朝末年开始,西方先后兴起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固守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制度,使中华民族痛失了发展机遇。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

  历史,向进入20世纪的中国提出了两个重大的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任务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联结。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继续,是逻辑发展之必然。

  中国共产党顺应这样的任务而诞生和成长。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复杂矛盾,令人信服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部奋斗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即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有人把这种探索史称为理论探索史,虽然也能成立,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的本意并不仅仅是指理论探索,而是指整个道路的探索,是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在内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基础,没有实践探索就谈不上理论的探索。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大国干革命、搞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好走,书本上不可能给出直接和完整的答案,照抄照搬任何外国的模式也不能成功。因此,必须走自己的路,靠自己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地探索。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深入研究中国国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自己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不断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规律,试图走出一条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来。成就令人鼓舞,但也历经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制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因为不断在奋斗中探索,在探索中奋斗,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有了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艰辛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既然是探索,就不免有磕磕碰碰。所以,党也摔过跟头,有过失误。但最后都是党自己认识和纠正了错误,从而也变得更加聪明起来。把这样一些复杂的经历放到探索的历史中来把握,我们就很容易对它作出客观评价并正确总结它的经验教训了。

  党的历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即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历史变迁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同时改善党的领导。所以,党历来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党的建设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一个法宝。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建设豪迈地称之为“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形成了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倡廉、制度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部署。这也是一个工程,而且是极其豪迈壮阔的“新的伟大工程”。

  在新时期党的建设过程中,党逐步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明确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党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党经受着新的考验,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围绕这条主线,党逐步形成了自身建设的基本格局。十九大又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突出强调了党的自我革命,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二、前后相继的两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最显著、最靓丽之处,镌刻着“革命”两个大字。

  一个世纪多以来,中国先后发生了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其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所以,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列。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中国共产党的前史。因为这场革命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但同时留下或提出了事关中国命运的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交给了中国共产党。所以,在此之后,就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亦即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次革命,实际上包含两个革命: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之处,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之处,解决的主要矛盾及其内容和任务不同。联系之处,两者是中国历史发展链条中两个阶段、两个过程,它们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前后相继的。所以,我们党总体上也将它们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亦即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是要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次革命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两次革命,对象不同,形式不同,就其性质和任务来说,也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基础和原因,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特点的矛盾运动,都是为了打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包括实现人的不同程度的解放,推动社会以更快速度、更大程度实现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

  两次革命,都工程浩大,气势如虹,同时也异常艰难、错综复杂。第一次革命,动荡之激烈,牺牲之巨大,变革之广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第二次革命,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进行,它不是要实现政权的更迭,也不是要否定过去革命和建设的成就,而且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但就其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也并不亚于一场爆发式的革命。两次革命,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等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因此,它们是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进程中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第三个里程碑。

  第二次革命还在进行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画卷必将在继续推进这场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向前不断地挥毫泼墨、舒卷推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的自我革命,是指党的自身革命。就其重要性来说,也是一次革命,但不是整个社会的革命;也不是某一个时期的革命,而是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部过程。

  三、载入史册的三件大事

  100年中,中国共产党干了哪些大事?199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概括了三件大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党85周年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再次概括和强调了这三件大事。

  三件大事,横亘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因这三件大事而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大致上30年左右一个时期。每个时期主要干了一件大事。但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

  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三件大事,用三个词概括,可称之为革命、建设、改革。当然,第二个时期的第二件大事,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而第三个时期的改革,也是在进行建设。这就是说,建设这件事,实际上从第二个时期一直延伸到第三个时期,并且还将继续延伸下去。但由于我们党一直非常明确地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所以,为了突出亮点并与第二个时期有所区别,第三个时期所干的大事可以用改革加以标志。

  三件大事,与两次革命有重叠,有时候几乎就是一回事。而两次革命和三件大事都始终贯串着奋斗、探索和自身建设。所以,它们是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在三个历史时期的横向展开和有机结合。

  这三件大事,是渐次推进的。革命是建设的清道夫和前奏曲。没有革命的胜利,我们就难以在新的制度平台上和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建设。但光干革命,不搞建设,或忽略建设,这也不是革命的初衷。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顺利地进行建设。这个道理,我们不是不懂,所以,曾经以巨大的气魄和规模展开建设;但中间也曾有过迷茫,结果没有始终一贯地抓好建设,走了一段不小的弯路。但汲取经验教训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且通过改革开放为更好更快地建设创造条件,开辟通道。这4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在以往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带有某种质的意义上的突破和飞跃,所以,这40多年建设和发展的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

  因此,这载入史册的三件大事,既不能简单等同起来,也不能相互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犹如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一个台阶连着一个台阶。每个台阶都有自己的标高、特点。每个台阶都要谨慎地行走。每个台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可能留下过趔趄和遗憾。所以,每个台阶都要总结前一个台阶的经验或教训,以便使下一个台阶走得更好。台阶是依次的,不能急躁冒进。企图跨越中间台阶而直接跃上更高的台阶,很可能欲速不达。但上了一个台阶之后也不能徘徊或停留在原来的台阶上,而必须继续不断地攀登。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永不止步,永不僵化,永不骄傲,永不懈怠,我们就将越来越接近期望的高度。

  四、思想理论的两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包括列宁主义,下同)基本主张的基础上出世的。成立之后又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付诸实践。但这些基本主张与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进而,从根子上来说,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和作出回答的问题。党的100年奋斗,始终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紧密相关;而党的100年探索,也首先围绕着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

  在这种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不断推进这一进程。在这种探索中,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并指导党的事业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聚集在这种探索史上最重要的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和成果,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七大上的口头报告中,毛泽东在说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特别说到,马克思主义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呢?毛泽东要求我们选择的,毫无疑问,当然是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没有被书本上的条条吓倒,也没有一直对外国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令盲从,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两次飞跃,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对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创新,是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革命、建设、改革规律性认识的两大成果。两次飞跃及其成果,又是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灵魂。它们在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实践中产生,但又反过来赋予了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两次革命、三件大事通向胜利的广阔前景。

  五、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和三个伟大飞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三件大事界定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并以三个“伟大飞跃”肯定了这三个贡献的意义。

  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用三个“伟大飞跃”概括了在新中国长期发展基础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这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今年,党中央决定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在中央宣讲团的宣讲提纲中,又归纳了另一个版本的三个飞跃:经过顽强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顽强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顽强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几个三个飞跃的概括有所不同,学习教育中要适当注意它们的角度,避免在表述上和理解上出现混乱。

  党的100年历史,用这样简单的几组数据来概括,总是会有某种不甚精细的缺憾,但也有助于我们抓住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无论繁与简,深与浅,只要正确地解读它,领悟它,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物质和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回望100年,我们有责任倍加珍惜它,更有责任继续正确、流畅和潇洒地书写它。

  (本文作者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注释: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