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成立103周年(1920年10月李大钊先生领导建立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年底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今年7月,笔者作为“我与中轴线—港澳学生专题采风系列活动”的随行导师带领同学们在建党先驱们奋斗的原北京大学旧址寻访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感悟红色文化。现将交流情况整理成文,并附讲稿,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创建。
2023年7月12日的下午,一个盛夏酷暑中难得的清凉雨天,我在京师大学堂旧址——沙滩后街55号的原北京大学数学楼一层的走廊中,等候着港澳学生们的到来。此旧址在民国初年也是北京大学的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先生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和图书馆主任的时候就是在此地。我在细雨迷蒙中凝望着这座建于1906年的原北大教学楼,心情沉郁而激越——在这里立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初心的先驱们啊,今天,港澳的青年学子们就要踏寻你们的足迹来寻访红色文化来了。
今天这次活动是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协主办的“我与中轴线——港澳学生专题采风活动系列活动”中的一次专题活动。这次活动是东城区政协港澳台侨务委员会委员梁汉熙先生和区政协二室的领导特意为这些学生们在中轴线考察的过程中而设计的。这是一次寻访东城区红色遗迹之路。我以政协文史专员的身份作为随行导师为同学们做随行引导与讲解交流。
当初在筹备这次活动的时候,政协二室的领导与我商议,就把北大二院旧址当成活动地点。第一,这里是北京大学的创始地(1898年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在此成立;民国建立后1912年,此地改为北京大学,1918年10月,红楼建成,校部迁入红楼,此地才改为北大二院),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发源地;第二,这里是建党先驱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初会之地,也是他们萌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萌发之地;第三,这里有东城区配合北京市为建党一百周年而举办的展览——“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专题展”。这里历史气息厚重,红色记忆鲜明,伟人足迹清晰。
【笔者在细雨中为港澳青年学生讲解北大二院历史】
今天,夏日中的蒙蒙细雨,更是为这里增添了凝重悠远的历史气息。
我虽然从事党史宣教与红色文化研究多年,但是对于港澳青年学生的党史宣教和红色文化宣讲还是不多。好在今年4月1日,我受邀主持了一次港澳台与大陆内地“两岸四地”青年学生座谈雷锋精神的座谈交流会。与港澳台青年有着深入的交流,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根据这些青年学生们的特点,我认真地做了先期的准备,重新写作了讲稿提纲。我针对港澳青年学生们的求知特点,特地从建党文献中选出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讲义资料发给同学们。一篇是陈独秀先生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篇是李大钊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青春》,一篇是青年毛泽东在东城区域内发表的平生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用以突出青春特色和建党先驱们的奋斗志气与精神面貌。我把刊登这些文章的杂志(《新青年》)的封面和文章所在页版面复制下来和这些文章的白文版印刷装订在一起,增加了历史文化厚度。我还特意与领队梁汉熙先生交流了们同学们的文化倾向与价值取向,才定下来选择这几篇文献和确定讲授思路。
【陈独秀先生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李大钊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青春》】
【青年毛泽东在东城区域内发表的平生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
东城区《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展览馆的殷梅馆长也大力配合了这次活动,不但给同学们选择了最好的展览讲解员,还给同学们准备了李大钊《牺牲》这篇文章的手稿复制品,并且调整了二楼“映象百年”放映室的放映节目,以更适合港澳青年人的观影习惯。并早早把二楼的冷气开放(因为电容有限,平常冷气是不开放的),让这些同学们有一个舒适的学习交流环境,在清爽的气氛中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一点半左右,梁汉熙先生先来了,他热心于内地与港台青年的文化交流,更注重培养港澳青年们对祖国大家庭的认识感与归属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卓有成效。我问他,学生们是否一起乘车过来,梁先生说:“不是的,要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让他们自己乘公共交通寻找而来,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寻访过程。”两点之前,15名港澳学生都纷纷到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展览,并细心听取讲解。
【笔者(右)带同学们来到了二楼亢慕义斋】
参观完以后,我带同学们来到了二楼亢慕义斋复原地,介绍这里是李大钊先生领导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收藏、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团体“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所在地。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纷纷拍照并询问历史细节。这时,二楼的窗外的细雨,一阵疏,一阵密。我带领同学们在二楼的走廊上漫步,在细雨中细细品味历史的气息,慢慢追随先驱们的足迹,沉浸在无限的怀思之中。
这时,我想起青年李大钊在日本风雨楼楼上的两句诗:“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在一百多年之后,今天也是在风雨沁润的气氛中,一群青年学子正在踏寻着大钊先生的足迹登上二楼,在红色的历史中徜徉。
【笔者给同学们讲授北京、东城的红色文化】
在与同学们交流讲授东城区红色文化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
第一,以细节带入,以史实说理。因为港澳的学生们所受的教育和话语体系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如果把内地通用的历史教育体系与语言表达习惯来与同学们交流,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我就以历史本身的史实细节——如北京大学在这里的源头,中国现代教育在这里的发源和陈独秀先生1920年10月路过香港却不愿意踏入当时还是外国殖民地的土地而不下船等等这些细节,带入渲染给他们,让他们在细节中感悟历史,体悟现在。说明新时代是新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第二,以文化认同,以青春融入。这批青少年都是港澳的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志气昂扬,并且多是学艺术文艺的。我就从文化路径入手,把建党先驱李大钊、陈独秀和那一代有志青年的代表青年毛泽东的文章中他们抒发青春奋斗志气的文化魅力渲染出来。并着重说明了这三位都是教师出身,并且都是以文化人的气节凛然于世。引起了青年学生们的认同与共振。
第三,以情义感人,用真心抒发。青年人的特点是情感敏锐,容易在真情力量的感召下激动奋发。这一点在讲授中我感受很深。当我引用李大钊先生当年抒发志向的一首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并且结合在建党一百周年的盛大典礼当天天安门上突然飘然而至的那一阵和风细雨,真挚地向同学们说道:“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的这一阵和风细雨,就是李大钊先生百年前那‘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心愿所致。那一刻,一定是以大钊先生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人的英魂回来了,他们要看一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的情景,这盛况,正如他们当年所愿,这些先烈一定会含笑九天的。”话到此时,我不禁热泪哽咽,难以卒句。讲台下面的同学们也是泪光盈盈,颇为所动。我就在这种情景交融的充沛感情中,结束了我的讲座。
再见到这些可爱的青年学生们的时候,却是已经到了离别时刻。7月25日下午,也是在一个细雨濛濛日子,我们相聚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边上的文沁阁书店。青年学生们在梁先生的带领下,在这里召开北京中轴线专题采风成果报告会。
【同学们在汇报了一个月以来中轴线采风的学术研究成果,注意,他们在演示中用的都是规范的简体汉字】
会上同学们分组汇报了一个月以来中轴线采风的学术研究成果。他们思想新锐,角度新奇,表达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深深感到华夏儿女的根与魂被一条古老而新生的中轴线牵连了起来。中华文化的博大雄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
【笔者代表东城党史工作者向梁汉熙先生(左)赠送东城党史】
梁先生让我对同学们临别寄语。我简单回顾了这次与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寄语的最后重点表达了我对同学们这次中轴线学术考察的希望,我说:“北京古老的中轴线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文化中轴,中心点是故宫。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条中轴线在新中国的新生和新时代的腾飞。现在这条中轴线的中心点应该是在天安门广场,应该在毛主席纪念堂。这里才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新文明的契合之处。”
当我讲完这番话以后,一个小姑娘香港大学的薛梓淇同学就把她亲手制作的中轴线文化作品送给了我。我一看,竟然是她手绘的毛主席纪念堂明信片。一代伟人把同胞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香港大学薛梓淇将她手绘的毛主席纪念堂明信片赠送给笔者】
让我更加欣喜的是香港同学们对北京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的考察体会。我原文照录一段考察团的同学们考察红色文化的汇报。
下面是同学汇报的原文,让我们共同感受港澳青年对党史和红色的感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学得那么深入,这些语句与表达我们多么熟悉啊!——
领队梁先生安排我们考察的课题是北京的红色文化。那么我想结合这次的调研,就从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说起。李大钊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家、政治家和社会运动家,生于1891年。他曾留学日本,研究历史学和政治学,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运动的重要领袖。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杂志,它的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方面,《新青年》起了积极的作用。李大钊在《新青年》上的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首先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中国知识分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透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辛勤创业,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李大钊对马克思思主义的传播不是书斋式的,而是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李大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北方工人运动。通过创办工人刊物创造与劳动补习学校建立工会的形式,掀起北方工人运动第一次革命高潮。创造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运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筹划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国际共产代表马林,他在1920年代初曾多次来到中国。马林曾在李大钊家里召开会议,讨论解决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些工作问题,并提供意见和经验。这次会议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一些工作上的问题,需要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展开工作。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共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密切联系。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二院秘密成立“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北大二院拨出两间房子作为活动场所,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图书室——亢慕义斋,“亢慕义”是英语共产主义的中文音译,好起来即为共产主义小室。这是建党先驱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北大二院这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收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书籍数百种,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骨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1921年1月,李大钊与维斯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商议成立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事宜。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成员在大学讲课,在工厂车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创办工人学校,出版了劳动刊物,成立工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发展了的第一位工人党员史文斌。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赴北平,25日进驻香山。9月21日,毛泽东同志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北京香山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的地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新胜利的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期间,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毅然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绘就了一幅幅激越沉雄的中国画卷,树立起光耀中华的历史风碑。当时,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批立志救亡图存,中国社会的进步青年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尽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风华正茂。1841年至1997年香港被英政府管制。这段时间的香港并没有开始,其中很多港澳地区的人都缺少了对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填补我们对这部分的历史认知问题。这次我们几个同学去了北大二院的场馆,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从发展到后来的新中国。此行让我们对祖国统一的认识更加全面了。正如我们的领队梁先生所说,我们的身份很重要,我们是传播北京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一员。那么我想日后我们可以自身的力量提供一个新的机会,让港澳新一代了解他们不熟悉的过往,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香港大学生在汇报一个月以来中轴线采风的体验与研究成果】
第一是政协领导的站位高上。从东城区政协主席汤钦飞同志亲自出席这次青少年交流活动的启动仪式,就可以看出政协领导对这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并且区政协二室的领导特意在这次中轴线传统文化采风中加入了红色文化的因素,让同学们在深厚传统文化的感染中也体会了鲜明的红色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阐明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伟大的“第二个结合”的在东城的实践途径与“契合”路径。
第二是港澳委员的情谊真纯。牵头主持这次活动的是东城区政协港澳委员会委员梁汉熙先生,他成长在香港,工作在北京,熟悉两地的文化人情,既有青年人的新锐,又有文化工作者的深厚。在组织这次活动中精心安排,突出特点,既照顾青年学生的心理习惯,又注重对他们能力的锤炼和信念灌输,使实习交流活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是同学们的特点鲜明。一是守时。虽然活动当天同学们没有一起乘车而来,而且都是第一次来这里,但却没有一个迟到的,在两点之前纷纷到来,活动准时开始。表现出青年人的良好素养,这是做事做人的良好基点。二是懂事。这些孩子们没有一般青年人的那种桀骜与个性乖张,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守秩序,用心听,不喧哗。在二楼亢慕义斋历史场景拍照的时候,拍照完以后,把因拍照而挪走的桌子上的物件儿一一又搬复原位。三是专注。无论是在参观中听讲解,还是在听随行导师的讲授课程中,都非常专注认真,没有看交头接耳的,没有看手机的。表现出难得良好的素质。
这次活动虽然短暂,但是在细雨中沁润的历史与信念;在夏日里昂扬的青春与激情,交融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团结和睦。
三位建党先驱在北京东城的红色足迹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这里。我是咱们北京市东城区党史研究室的干部,也是和你们的领队梁委员一样,是咱们东城区政协的文史专员。今天非常荣幸能陪大家来共同经历接触一下咱们东城域内的红色文化。
大家这两天一直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行走考察,中轴线呢是咱们北京城的一个脊梁。在封建时代,中轴线的中心是在故宫,它是偏于那种皇家气派,就是黄色的啊。在新中国、新时代,中轴线的中心是在天安门广场,它是北京城市的脊梁,但是现代北京城市的底色和它的这个生命气质它是红色的,就是红色文化。
说起红色文化,可能有些人呢,有一些误解。说这个红色代表着这个恐怖,红色的代表着极端。其实不是,红色按照就是从物理的光谱上的那个来说吧,它这个波这个中波长是630~750纳米,正好是跟咱们血液的是这个是同一光谱的。它代表着热烈,代表着正确,代表着积极向上。所以咱们这个红色文化呢也是咱们这次研学旅行和调研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咱们这次政协给大家安排得非常好。有了咱们传统文化这中轴线的这种脊梁,又有咱们北京和咱们中国共产党这个底色——红色,代表热烈啊,代表好客啊,代表热情啊,代表正确啊。今天同学们在梁委员的带领下来这里考察,为了给大家做好工作,包括我们政协、我们党史办、我们宣传部,包括这个展览馆的同志们都拿出了非常大的热情来欢迎大家来跟大家交流。今天我们也拿出了一片赤诚啊,一片热烈啊,这一片红色的心跟大家交流。这是要想说的跟大家说的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我要想说的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大家来到这里也就是沉浸到了历史当中。因为大家知道就说是咱们中国中国这片土地,中国这个伟大的这个母亲,她的执政者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底色是红色的。那么我们都生活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咱们大家都是同胞,那就要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它的这个底色那种红色到底是代表什么?它的原色是什么?它的底色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出发点,它的初心是什么?
今天我重点跟大家交流的是这些几点,因为咱们都是同胞,都在党的领导下共同的生活、共同的进步、共同的交流。那么我们就要对我们这个党,对我们这个执政党,它的底色和它的历史和它的来源要有一点了解。今天,咱们大家就是用心去感受我们那一代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们为什么要创建这个党,他们是怎么样创建这个党,他们创建这个党要做了哪些事情?他们在这我们这个北京、东城地区有哪些足迹是可以让大家缅怀、可以凭吊、可以借鉴的地方,然后我们可以交流的。今天因为时间问题,只能简单地跟大家说说一说,交流一下。
那么今天来咱们来的这个地方叫北大二院。这个北大二院是民国建立以后北京大学成立的地方,1918年,红楼盖成,北京大学的校部、文科、图书馆才从这里迁到红楼,这里改成了北大二院。它本身就是北京大学的发源地,它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教育机构的发源地和所在地。大家知道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复辟以后,把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所有的维新措施全部废除,唯独留下了京师大学堂。所以说京师大学堂也是戊戌变法的硕果仅存的一所大学。它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发源地,它也是清代末期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单位的总部所在地。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建立的,校址利用的是乾隆的四公主和嘉公主府的旧址。
当年和嘉公主24岁去世以后吧,乾隆皇帝非常伤心,他就不让这个府让别人去居住啊,好像他疼爱的女儿永远在这里。这里是他的一个念想。所以一直空置了五六十年。到了1898年,那个时候清政府要创办京师大学堂,内务府就把他管理的这个宅院交给了京师大学,作为培养现代大学学者的地方。也可见清政府当时对大学教育的重视。京师大学堂又是承担着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地方。某些时候在代行教育部的角色。
大家知道就是民国以后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第一任教育部长。他就把他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思想带到了这里。这里呢是北京大学的这个创始地。大家都是学生,同学们所学的这些现代文化也好,或者接受现代教育也好,它的发源地就在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所以这个大家走进了这个地方,今天大家来探访中轴线,探访北京历史,探索中国历史,真正踏进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源头啊,这是我跟大家第一个交流的问题。
第二点呢,它也是中国红色文化的起源地。是“南陈北李”李大钊、陈独秀两位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的初心萌发之地。大家知道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都是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的,陈独秀先生是1917年4月份到的北京大学,李大钊先生是1917年的年底到的北京大学。一位担任文科学长,一位担任图书馆的主任。他们到了北京相会之地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他们在北京萌发救国救民的初心,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初心也是在这里萌生的。那么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拯救中华民族,解人民倒悬之苦的这个原点也是就是在这里。那么蔡元培先生当北京大学校长,大家看过那个《觉醒年代》,他当北京大学校长的那个入学仪式和他的办公地都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说这个呢也是咱们这个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的这些主将们的发源地。包括后来的青年毛泽东,他在北京寻求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的这个原点也是在这里寻求到的,待会儿我也要讲到。这讲的是“南陈北李”两位先生的初心萌发之地和中国近现代先进文化的发源历史的原点就在在这里。大家知道北京还有一个定义叫“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策源在什么地方,就是在这个楼里头。因为五四运动的这个发起团体是什么呢?叫“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那么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的会址在哪儿呢?就是在这个楼啊,等于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在这个楼。五四运动的并不单单是从北大红楼走出来的,五四运动的这个发起团体是在咱们北大二院。那么这个北大二院是什么时候成了“二院”的呢?就是1918年10月红楼盖完了以后,北大校部和蔡元培先生、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等等一帮人,他们从这里搬到了北京大学红楼。那个红楼到那个时候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院”,这里老北京大学的故地才叫改成了叫“二院”。所以说呢,所谓“一院”它是这“二院”孵化出来的。所以大家要了解,就是我们北京大学的这个原址在这里,中国现代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还有“南陈北李”,还有蔡元培,包括这个辜鸿铭等等这些老先生们在北京大学的执教地在这里。所以我们今天真正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历史的源头。
这里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发源地,还有一个呢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知道有一句话叫“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们建党的这个萌发地是在哪里呢?也是在这里,因为他们首先在这里相会,首先是在这里交流,还有就是中国第一个搜集、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原典经典著作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所在地亢慕义斋也在咱们这个院儿。就是刚才咱们去寻访拍照的那个小屋。那么第一部《资本论》的中文油印本,第一部中文油印的《共产党宣言》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原典著作都是在这个教室里头翻译出版发行和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所以这里又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红色文化传播的起点。
【中国第一个搜集、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原典经典著作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所在地亢慕义斋在北大二院的复原】
还有,这里是北京甚至是全国青年运动的发祥地。大家知道这个青年运动啊,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有一个政治定性,叫做“中国现代历史的先锋队”啊,因为他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工农。但是打头阵的,比如说五四运动啊,火烧赵家楼啊,这个一二九运动等等,都是青年在打前阵。1920年的11月,就在咱们这个院子的那个房子里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候叫社会主义青年团。等于这里是中共领导的青年运动的发源地。所以咱们这院儿涵盖了许多许多的历史源头。我觉得在这里大家这些日子考察这个中轴线,中轴线把北京分成了东西两片儿。那么西城呢大家也去考察过。西城是古都文化的发源地,因为辽南京、金中都等等建都的地域全是在西城,在那个广安门附近。那么我们东城呢,它是红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所以说西城那边是发源了这个古都文化,东城这边是创建了现代文化、红色文化。东西城一合,按照这个中轴线往下一捋,大家一走的话,就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现代文化和中国的革命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根儿和“契合”点就找到了,也找到我们历史的根儿和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号文化传承的座谈会上他就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第二个飞跃”。那么同学们在东城、西城中轴线和今天我们考察这个地方,就充分证明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中轴线的聚集下,在北京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创造了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辉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明的辉煌,也创造了中国新时代的辉煌。
我跟大家交的交流第三点就是,这里就是青春萌发之地。大家知道这个中国共产党现在建党已经一百零二周年了。 用咱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呢,就是百年大党百年犹是风华正茂。同学们注意,他说的是“百年大党”,他没有说百年“老”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我们中国共产党不老,它是永葆青春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把他们的宝贵生命,把他的青春,把他的理想,把他的所有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个党,所以我们这个党才能够永葆青春。大家有机会可以去那个南京雨花台去看一看。那里牺牲的烈士都不到30岁,都是二十七八岁。正当青春年少的时候,就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祖国的人民,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永葆青春,就是因为许许多多青春青年人把他的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我们这个党,献给了我们这个国家。献给了我们的人民。
我要从三个人说起吧,这里也是这三个人青春奋斗的所在地。同学们都是20岁左右出头的青年人。那么上世纪初,那一代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是怎么样奋斗的?是怎么样树立为共和国,为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了苦难的中国奋斗而树立自己的雄心壮志的呢?
从这三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在这里——在北京、在东城的奋斗足迹就可以看出来,这三个人当中呢,就是这个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和那一代青年人的代表就是青年毛泽东。“南陈北李”是党的创建人,他们是当时党的领袖。毛泽东是党建先驱,他是在“南陈北李”的带领下参与了党的创建历程。那么从“南陈北李”的建党历程就可以说我们这个党的底色是青春!刚才我说好多青年人为党献身,所以我们这个党是青春的。我们再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你看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他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他这个创建的这个这个这个刊物叫什么?这叫《青年杂志》啊,这是冥冥之中有历史定数的呀。我们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先生掀起新文化运动,他不用别的名字,他用了“青年”。
同学们看我给大家复制的这个这个这个讲义啊,其中就是有饱含青春底色的《新青年》的这个创刊号的这个复制品。还有陈独秀先生写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他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唤起青年为祖国而奋斗。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这也值得大家一读,因为时间关系啊大家就可以拿回仔细去看一看。在这里我给大家领读一下文章中的几处精彩段落。就是先生说这个具有青春活力的青年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应该是:“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先生这个六点希望就是把那一代青年人的志向和要奋斗的方法和他们的奋斗底色都清晰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
再说一点,就是“南陈北李”这两位先生第一次相聚是什么时候相聚的呢?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大家第二个复制品《新青年》中的头两个作品。《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期开始就改成了《新青年》。这也是历史的这个定数,就证明我们没有固守老青年的这种传统,我们生发的是“新青年”生命力。大家看看这期《新青年》,这个第一篇文章和第二篇文章,就是“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先生写的,一篇是《新青年》,一篇是《青春》。那么这也是历史的定数啊。“南陈北李”两位先生第一次相聚,相聚在哪儿?是相聚在这个《新青年》杂志上。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见面,但是他们在这个杂志上相会了。《青春》呢是这个,大钊先生写的时候年刚24岁,他写这篇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啊,这个我给大家复制了,就是《青春》。这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喜欢这篇,说经常朗诵这篇文章。大家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李大钊体内勃发的一种青春之力。大家读这篇文章就知道他有庄子那种想象雄奇、用词瑰丽的这种风格,非常吸引人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吟诵。我领读一下这篇文章的精彩片段:“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吾文至此,已嫌冗赘,请诵漆园之语,以终斯篇。”这篇文章中的“漆园”就是庄子。大家刚才读的这篇文章,就是感觉他有的庄子那种想象力与生命勃发力,这是大钊先生的青春本色啊!为什么大钊先生和独秀先生能创建我们中国共产党,能把这个我们这个党注入那么大的一个生命活力?大家知道民国初年政坛上有二百多个政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生存下来并创建了新中国。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那些二百多个政党都是那些封建官僚和资产阶级政客创办的,老大沉重,不思进取,没有青春这种精神,所以这个才是我们党青春的底色,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底色。所以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相识于《新青年》,而这个《新青年》杂志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又引起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和组织和干部基础。所以这个历史都是一成串儿,都有前因后果,都有历史定数的。这两位先生携手创建了这个我们中国共产党,他的这个创建这个文化逻辑和文化轨迹就是这样,就是他们以青春的初心啊,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自己的青春的这个魄力和魅力写了青春激荡之文。在青春激荡之文的感染下,感染了无数的青年学子,跟他们一起奋斗,跟他们一起奉献。所以才有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今天。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活力并不在人数多少,说现在是九千多万了,快一个亿了,人数说明不了什么能量和它的历史作用。大家知道开党的一大的时候是全党58个人,开天辟地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二大的时候,那个时候才多少人?才198个人,不满200个人,就这198个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当初国民党为什么找中共要国共合作,当初中国政坛上二百多个政党为什么单单找中国共产党合作。那时候也有“民主进步党”啊,像汤化龙的进步党,还有社会党,为什么国民党不找他们合作。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这个青春之力,以198人之力发动了全国几十万工人的罢工。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起于香港的,中国共产党发动的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人罢工,就是香港海员大罢工。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仅半年的时候,1922年的1月,在共产党员苏兆征、林伟民等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气势壮阔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大地上工人阶级齐心协力支持香港的阶级兄弟,在长辛店、陇海、京汉、京张、京奉、京浦等地的铁路工人都成立了“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在道义上、物质上极大地支持了香港工人阶级的罢工。正是在这强有力的支持下,海员大罢工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历史舞台上真正的一次力量示威;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政治运动的开端。香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是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正是那个香港海员运动把我们中国共产党推向了历史的高潮,推向了建党时期的历史顶点。大家知道,正因为发展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以后,有了那么大的声势,国民党一看就是要搞中国革命,没有共产党的配合是不行的。所以香港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起身之地,发源之力和青春力量鼓舞之力。很可惜的是啊,“南陈北李”这两位先生,他们生前都没有到过香港。陈独秀先生在香港路过,那个船停靠在香港码头,但是他没有下船,他说香港现在还没有归还我们中国,我不能下去,等什么时候香港真正成了归还了祖国以后,我再下去在我们自己的祖国的土地上走一走。但是他在停靠在香港的船上会见了三个香港的进步青年李义宝、林昌炽、张仁道。他们后来成为香港青年团、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标志着中共在香港历史的伟大开端。
李义宝、林昌炽、张仁道就是在陈独秀先生1920年10月在香港码头没有下船的情况下,在船上拜见的独秀先生。独秀先生把共产主义思想和建党的理念传给了他们,他们回去以后才在他们的影响下才创办了香港的地下党。香港也是我们民主党派的发源之地。大家都是政协组织来的,知道咱们中国有八个民主党派,其中有五个是在建国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香港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声势起于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个重要的参政党是也是起于香港。所以说祖国和港澳台是一家呢,从政治上、从历史上都是分不开的。
这是从建党逻辑上来说我们这个党的青春底色。下面我们再说说当时众多青年在此地,在这个亢慕义斋里的奋斗。大家知道这个召开中共一大的时候,有一个最年轻的代表叫做刘仁静,年仅18岁。他16岁的时候就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进了德语系。那么咱们北京党组织的创建人当中,还有非常著名的人士叫罗章龙先生,他1995年的时候刚去世,活了99岁。当时,他经常在亢慕义斋里头和刘仁静两个人为了翻译这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争论。因为两个人都是学德文的。大钊先生就是就像今天和大家一样坐着这里,看着他们争论。罗章龙他拿一本儿这个德文马克思的原著,刘仁静也拿一本儿。两个人争吵不休。就为了一个词的翻译。比如说这个《共产党宣言》不是有一个词“幽灵”吗?那个罗章龙说翻成“幽灵”不好,最好翻成“怪影”。那个刘仁静说“怪影”不好,不符合这个德语的语态,也不符合和马克思的原意。就因为这种事儿,就是包括翻译《资本论》什么的,两个人就在这个教室里争论不休。大钊先生就静静地在一旁看着,露出了很欣慰的微笑。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能够有这么大的毅力来翻译这个马列原著,非常欣慰。两位青年人争得不可开交。后来实在不行了,他们让李大钊先生给做个评判,说您看看到底是翻“幽灵”好,还是翻这个“怪影”好?大钊先生哈哈一笑,说,我不懂德文。你们的争论我听不懂,但是你们这种意气,你们的这种志向是非常好的。
所以说在这个教室,在这个楼,在这个院儿里头,一大批马列主义原典和经典著作翻译成了汉语,从这里走向了世界,走向了这个中国大地,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信仰和政治选择。大家知道我们要建立中国共产党,它是要有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我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就是在我们这个“北大二院”院儿里奠定的,就是在李大钊先生所领导和创建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所在地亢慕义斋里头形成和传播出去的。
我们再说一说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这两位的性格和主要特点对党的创建的影响。
大家知道这个五四运动是咱们这个中国新民主主义历史的开端。那么五四精神是什么呢?咱们不妨听一听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也就是陈独秀先生是怎么论述五四精神的。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归纳的五四运动有几个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那么建党那一代的这个党的领袖陈独秀先生是怎么样评价他亲自领导和亲自担任总司令的五四运动的呢?在1920年5月4号的时候,也就是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陈独秀先生在上海中国公学有一个演讲,就把五四运动归结于两个精神,一个是牺牲精神,一个是特别重要的就是“直接行动”。这个“直接行动”,后来大家都不太提了,其实,直接行动精神既体现了五四运动精神,也体现了这个陈独秀先生的本身的气质。大家知道陈独秀先生是安徽人,安徽人的特点一是有才,二是有个性,三呢,就是有“直接行动”的这种刚毅的说干就干的精神。大家从五四运动陈独秀先生的表现也可以充分看出“直接行动”的这种魄力与感染力。你看他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不坐在这个书斋里写文章,而是披坚执锐、短兵相接,亲自冲锋去到北京城南游艺场去散发传单,在那里不幸被捕。这是自己亲自跟封建主义作斗争啊!他散发这个传单里面有一条内容就是“直接行动”,号召人民直接行动起来,推翻反动军阀的统治,成立人民的政府,解散旧军阀的军队,成立人民保安队,这就是“直接行动”的含义之所在。直接行动精神也体现在先生在建党的历程当中。你看他这个建党行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们从北京立下这个建党宏愿以后,陈独秀先生到了上海以后就是直接行动。你要按照一般人来说,就说是:哎!——得等条件成熟啊,得创造条件呀,得等大家都觉悟起来呀。独秀先生急,说,等不得,说干就干!所以1920年8月,他就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上海共产党支部。
其实这个上海共产党支部也是党的发起组织。那么上海成立以后,我们北京的这个支部是10月份成立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正式建立之前,这个党的发起人和发起组织就是陈独秀先生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所以说,没有陈独秀先生,我们这个党创建不起来。为什么说呢?没有直接行动,永远坐而论道、永远讨论、永远这个酝酿、永远考察,你不直接行动,我们这个党现在有没有100年还不一定呢!
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来以后,如果没有李大钊先生,我们中国共产党发展不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李大钊先生的性格。刚才说了这个陈独秀先生的精神是直接行动,是那种壮烈啊,是那种勇猛,是那种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李大钊身上恰恰是具有那种包容宽厚,那种沉雄之态,那种老成谋国的精神。你看我们党的这个理论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干部基础,都是大钊先生一手培养起来的。大家知道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李大钊。李大钊就是在这个教室啊,在这个院儿里头翻译、传播、写作、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的东西。他就是从这里萌发的初心。正是在大钊先生这种思想启蒙和理论培养之下,才形成了像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高君宇,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等一大批建党先驱。他们都是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
【1920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陶然亭与友人合影(左四为毛泽东)】
更显著的是青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他两次进北京,一个是1918年8月,一个是1919年12月。毛主席正式接受了两位先生的熏陶,在这里确立了信仰,坚定了意志,再后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多次从危难中才把我们这个共产党拯救下来。所以说,没有独秀先生,我们这个党成立创建不起来;没有大钊先生,我们这个党发展不起来;没有毛主席后来多次挽救,我们这个党生存不下来。
正是这三位历史伟人在东城区,在我们这个地方萌发的这个建党初心,才改变了中国历史,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才构建了伟大雄厚的这个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说完了“南陈北李”啊,时间不早了,我重点简单说一说青年毛泽东在我们东城,在我们北京干了哪些事?他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工作?他的信仰是怎么建立的?
毛主席青年时期,1918年是25岁时进北京,是送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北京的。当时他就住在咱们这个院儿的北边隔几条街的三眼井胡同。他经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在李大钊手下当图书馆管理员。大钊先生是图书馆的主任,他是管理员。那么正是像在1937年会见斯诺的时候毛主席自己也说,我第一次进京,在大钊先生的哺育下,向着马克思主义方向迅猛前进。那么青年毛泽东第二次进京,他才真正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哪儿找到呢?就在刚才咱们参观的“亢慕义斋”里头。1919年的12月份,他第二次进京,是因为驱赶那个军阀张敬尧。因为张敬尧在这个湖南胡作非为,青年毛泽东就带领一批湖南志士来进京请愿啊。向国务总理靳云鹏请愿,要撤销这个张敬尧的湖南督军职务。在干这个事儿的期间,在大钊先生带领下,就在这个“亢慕义斋”里头读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原典。那个时候是油印本,据后来的专家考证和党史记载,青年毛泽东读的《共产党宣言》就是在读的“亢慕义斋”的油印版本儿。大家知道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是1920年8月份在上海由陈望道翻译出版的。那么在这个之前,毛主席就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他读《共产党宣言》的这个版本儿呢,就是在我们东城,就在这个教室里头,在我们现在所在地读到的。毛主席自己说,我在早期学了三本书,确定了我一生的信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说,一旦确定信仰后,我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三本书是什么呢?一个是《共产党宣言》,第二是《社会主义史》,第三是《阶级斗争》。那么毛主席后来说,我读了这么多马列主义经典,我就取它四个字,是哪四个字呢?叫“阶级斗争”。又说:我深入到中国社会考察,知道地主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四十,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之三十,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百分之十,总计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中农、贫农只占有百分之二十。但是,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分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诚如毛主席所讲,这种社会情况如果不革命的话,不推翻这种地主阶级的统治,不推翻封建阶级的生产关系,中国前进不了,永远要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说用阶级斗争搞革命,就是青年毛泽东在东城,在北京树下的理想和革命的信念。所以这“阶级斗争”和“革命”这六个字是毛主席的革命真言,也就促成了他一生的奋斗足迹与思想基础。
那么青年毛泽东,在东城还还确定了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什么事儿呢?就是确定了自己的恋爱。就是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女儿杨开慧。那个时候毛主席26岁,杨开慧19岁,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就是大家闺秀啊,既有既有才又有貌,跟毛主席是两心相悦。毛主席后来说(1936年跟斯诺说),说我在北京的时候遇到了杨开慧,我爱上了她,那我们就定下了终身。那个时候,毛主席自己回忆他和杨开慧曾经到北海,到故宫、景山去游玩。大冬天的时候,他们看见了北海的白色的梅花开了,他和杨开慧都觉得非常赏心悦目。所以两个人就在梅下盟誓要相伴终生。所以在你们看毛主席特别爱诗咏梅花——“梅花欢喜漫天雪”、“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等这些梅花的情结,都是在北京青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北京公园里梅花树下的情思。所以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在这里找到了救国的真理,在这里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最后一点是什么呢?就说这三位伟人,虽然他们都有青春意气,他们都有领袖风范,但是他们的本色是什么呢?他们的本色都是书生,他们本色是教师。大家知道,陈独秀先生是北京大学这个文科学长,是教师;大钊先生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1920年的时候聘为教授,在中国大学当中开创了马列主义教学的第一堂课,是教师;青年毛泽东呢,在湖南当过一个小学的校长。到了毛主席晚年他总结自己一生的事业的时候说,我就是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教员,他还特别用的是“teacher”,他没有用那个“mentor”,不是导师,是教师,就是普通的教师。他的意思就是我这一辈子就是一个教师。
所以说他们三位都是书生本色呀。按我们这种文化路径来评价他们的特色,那么,陈独秀先生是一个“老书生”,大钊先生是一个“醇书生”,毛主席是一个“红书生”。
我们分别说来。你看陈独秀先生,他立志革命的时候已经不年轻了。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时候是38岁,他岁数最大。那个大钊先生是28岁,他38岁就牺牲了。那么这个毛主席在北大时是25岁。独秀先生晚年的时候,在蹲国民党监狱的时候,陈独秀先生曾经写了一首诗:“自古亡国多妖孽,一世兴衰照眼明,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独秀先生那个时候已经当了五任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了,然后因为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再担任总书记职务,后来又被国民党放到监狱里头。先生经历了这么大的人生痛苦,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一个在25岁,一个在28岁的时候被国民党活活乱刀砍死。那时候先生是什么样的心态呀?但是先生自己评价自己就是“幸有艰难能炼骨”,就是我这把老骨头是艰难中熬炼出来的——“依然白发老书生”啊!他说我虽然是头发白了,但我还是那种书生意气,我还是这种纯真的知识情怀。大家知道咱们古人对书生评价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纯粹,他们不懂俗物,他们不懂得与世人打交道,他们就是“炼骨”而得的那种纯真,这是书生意气。
那么李大钊先这样呢,他是醇正的书生。为什么呢?咱们同学们看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像大钊先生那么完美的人有没有?大钊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共党史上唯一的一个完人。大钊先生以自己的这种完美醇厚的品格哺育了我们这个党,哺育了我们这个建党的这些先驱。他自己却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在1927年4月的时候,被反动军阀张作霖用绞刑活活杀死。当走向绞刑架的时候,他并不后悔。他说,我是为我的信仰而奋斗的。
大钊先生这个在监狱里头写的最后的遗书,更加表现出他是醇正书生。他说,我献身国家安危,无所顾忌,这些青年学生说是跟我一块儿奋斗的,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对他们不要伤害。还有我的一些书籍,他说我搞了这么多年教学,颇有积累,希望你们把我杀了以后不要让这些书籍散失了。大钊先生临死的时候惦念的是青年,惦念的是后代,惦念的是自己的书,不要散失了。用这些书给自己的事业,给我们的祖国,给我们的文化,给我们民族留下一丝文化种子。这就是我们的大钊先生,真是醇正的书生本色。
大钊先生也有一首诗体现了书生本色。那是他从日本一个叫做风雨楼的这个地方送朋友回国,他就写了一首诗:“壮别天涯莫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大钊先生的诗句中包含这种书生意气与沉痛的家国情怀。大钊先生为了“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誓言而奋斗牺牲的功勋与日月同辉!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见电视直播,就是咱们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建党一百周年讲话的时候,突然间晴空万里飘来来了一阵风雨。大家应该知道,这些先烈们是在天有灵的呀!那时候,我也在红墙下参加建党百年的盛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想这个时候一定是大钊先生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他当年教诲青年毛泽东的红墙边,看一看我们党一百周年时候的盛况——高筑神州风雨楼!当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毛主席思念烈士的著名诗句就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们中国共产党奋斗了这么多年,一百多年了,我们这些“后来人”没有辜负这些先驱们的盼望和他们的期许。
刚才说到了毛主席,我说他是“红书生”。大家知道这个毛主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年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东城域内发表的,是在陈独秀1917年初住在东城箭竿胡同编辑的《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这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原版,我给大家复制了。在这里我给同学们领读一段这篇文章中的文字,以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书生意气”——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毛主席一生奋斗啊,没有辜负“南陈北李”这两位先生对他的教导,也没有辜负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党所形成的这种红色文化。
今天天气挺热,我把我们共产党这个红色文化的本色是什么?几位建党先驱的初心是什么?几位建党先驱的书生本色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继续跟大家交流,谢谢!
(作者系红色文化学者、北京市东城区政协文史专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