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位于东五环外的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内,一位自发前来的摄影师打着灯光仔细拍摄馆内展品。这间民间公益性博物馆由打工青年艺术团(后发展为工友之家)发起,2008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据称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公益博物馆”。其中收藏和展示了照片、信件、暂住证、就业证、工资单、欠条、劳动合同、工伤证明、劳动工具、政策文件、出版物、打工文艺作品等两千余件真实纪录、反映打工生活的物品,纪录着劳动者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因周边区域规划拆迁,这座博物馆将无限期闭馆。消息公布后,许多人从各地赶来参观、拍摄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内,王德志坐在馆内。王德志是博物馆的创立者和负责人之一,来自内蒙古,今年46岁。
在5月20日举办完博物馆告别仪式后,他正着手组织整理馆内藏品。他介绍,目前有高校、全国总工会、民间博物馆等表达了接收部分馆内藏品的意愿,也有可能制作线上展览,将来在条件成熟时再与公众见面。他和家人从2008年起租住在博物馆对面的小院内,接到通知也需在6月中旬前完成搬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内,展出的女性务工人员肖像立牌,其中有珠三角流水线女工、化妆师、售货员……展板背后贴着她们的人生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内,展出的女工照片、劳动工具和诗歌。皮村聚居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以博物馆为据点的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中,走出过范雨素等文学创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院门墙上手绘着院内布局,包括博物馆、工人剧场、工友影院、图书室和公益商店等。工友之家在皮村租用了三个小院,除这里之外,还有居住办公区、打工子弟学校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院门前挂着印有“欢度佳节”字样的红灯笼。这里曾举办首届打工春晚,这种基层劳动者自编、自导、自演,讲述自己故事的晚会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院内,同心互惠公益商店门外的沙发。公益商店接收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低价出售给工友和居民。这个小院曾是皮村社区活动中心,聚居于此的外来务工者在这里借阅图书、看电影、参加文学小组、举办文艺活动等,进行社交、丰富精神生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一位工人准备拆除公益商店内的空调,院内一幅以城市建筑工人为主题的壁画已锈迹斑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王德志站在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门前,准备回家收拾行李。这里需要在6月中旬前腾退,目前仍有人陆续前来参观、告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王德志在家中整理行李,准备搬走。他2005年来到皮村,2008年博物馆正式开放后,他搬入对面小院内的这间平房,和家人在这里居住了15年。他爱好文艺,1995年带着登上电视台表演的梦想来到北京,家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各类文学书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王德志在家中整理行李,准备搬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附近的房屋正陆续被拆除。村民介绍,周边将按规划建设绿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