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论人才,壮大理论研究队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以培育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和“大钊班”本科项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体化设计,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高校马院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今年9月,9名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15名第二届“大钊班”项目本科生进入北大马院开启大二学年生活,加之29名首届“大钊班”项目本科生,这所学术科研导向的学院迎来了更为年轻、更具活力的新生力量。
“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不满足于课本内容,求知欲强,那么‘大钊班’项目就为这些喜欢钻研、视野开阔的学生,提供了一次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多学科思维训练的难得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个人志向,想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诸问题,那么就可以选择转专业,通过双向选择成为一名马院在籍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说。
但更令我们好奇的是,这些本科生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呢?】
“啃原著”,度过文本入门期
【“为什么选择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
“因为兴趣。”】
2019年9月,北京大学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9名本科生进入马院,开始大二的学习生活。在采访中,对于上述问题,他们的答案出奇一致,但这并没有打消外界的好奇与疑惑,更多问题接踵而来,
【“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马院专业课和思政公共课有什么不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图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参加学院活动
改变某种刻板印象,向来不是一件轻松事。提及马克思主义,许多人不免联想到“上课靠灌,考试靠背”,觉得“枯燥无趣”“又红又专”“被动接受”。然而对于这9名本科生来说,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却是一件基于兴趣而顺理成章的事。
【“高中时候,受历史和政治老师的启发,我就有些好奇,为什么对于同一历史问题会产生不同评价,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究竟具有多强的解释力。”】
从外国语学院转到马院的何宇欢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将理论关怀与现实观照结合在一起,为认识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是一门深邃而广博的学问,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心中困惑,而不是人云亦云”。】
从社会学系转来的张娇同样觉得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加符合自己的学术志趣,在她看来,相比于分析微观的个体行为,自己偏爱于从宏观视角考察作为整体的社会历史。此外,马院以硕士、博士群体为主,侧重学术科研,
【“这种钻研经典、深耕文本的学术氛围,能够帮助我沉下心来,认真读书。”】
王帅宇原本学习化学专业,当得知马院开始招收本科生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的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科学能够造福世界,但思想能够引领世界”,而这,也是他选择马院的初衷和初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广阔的交叉学科平台,从中能够学会从多个不同视角观察社会历史。”】
的确,要学好马克思主义这一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问,需要具备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根据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生除了马院开设的核心课程,还要选修历史学系、哲学系、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不同院系开设的课程,此举有助于最大限度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目标。庄晨觉得,相比于单一学科的精深研究,自己更乐意在本科阶段尝试多学科交叉带来的思维碰撞,“但这需要我们同其他学院同学一起‘抢课’、一起上课,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开学后,同学们正式进入马院上专业课,比起“兵荒马乱”的大一,这种安心读书的状态似乎更加接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让人不那么焦虑了”。当然,他们依然要平衡学习、学工、社团和生活,还要留出大把时间“啃原著”,度过艰难的文本入门期。
【“班级规模小,部分课程与研究生阶段专业课接轨,上课方式灵活,师生经常一起交流讨论问题”,刘纪元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大家来自不同学院,专业背景多元,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
“勤实践”,联系实际提问题
作为首届“大钊班”成员,今年夏天,李文宇报名参加了马院组织的暑期项目,与五位同学和三位老师一道前往英国开展为期十天的访学活动。
很难想象,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学生,在出发前两个月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订机票酒店、办护照签证、规划行程路线等多项工作,尽管繁琐的细节和复杂的流程令人抓狂,但也促成了团队的快速磨合。此外,他们还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英国马克思主义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学术背景,设置交谈话题,并通过电子邮件与多位教授联系对接。
活动结束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肯特大学荣休教授肖恩·塞耶斯对这几名本科生作出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事先准备充分,对自己的学术思路十分熟悉,并能结合英国的历史与现状提出理论问题,交流过程非常愉快。
而此次“大钊班”暑期活动也让李文宇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当课本上的描述变成了可触碰可感知的实例,便会激荡出更深层次的好奇与反思。“我们看到伦敦街头成群的流浪者,看到当地的产业现状,突然就明白了,原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是这么一回事。”李文宇说,访学期间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近距离探访马克思的“第二故乡”,增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知,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除了李文宇参加过的暑期项目,学院硕博研究生的各项学术活动也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向记者介绍说,学院在学期初举办本硕博学术沙龙,本科生和硕士、博士同台演讲,汇报自己的学年论文,部分本科生还作为志愿者,参与新闻稿撰写和会议纪录,是一次很好的学术锻炼。此外,借助学院的平台和资源,本科同学们还积极参加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北大论坛”、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小组等活动,为自身学术素养提升和综合能力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实际上“大钊班”生源很广,学生除了来自文史哲、政经法等人文社科学院,还有医学、药学、化学等院系。虽然背景各异,但进入“大钊班”,同学们能够找到很强的归属感,“老师和学长学姐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会把这里当成是自己大学里的第二个家”。
与今年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不同,“大钊班”的学生还要继续在自己所在的学院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选修项目课程,待修完学分,便可以获得由马院颁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项目证书,“有点类似于双学位”,李文宇这样解释道。
“守初心”,为信仰提供支撑
截至2019年9月,已有两届“大钊班”学员和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共计50多名本科生进入马院学习,面对未来,他们怀有许多忐忑与期待。
【“很多老师上课时直接拿出硕士、博士课程的参考书目,给我们很大压力”,“但既然来到马院,还是要努力做到‘学马、研马、信马、爱马、用马’,尽快适应马院的学习节奏”,姜如雪向记者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
的确,马克思主义不是故纸堆里的学问,而是面向时代发展需要而不断丰富创新的理论,基于此,刘幸波也希望自己能在马院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为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寻找科学理论支撑。
本科生班主任助理裴植向记者介绍说,同学们的知识基础和资质水平都很不错,
【“作为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三年以后他们的发展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学弟学妹们的选择,期待他们利用好三年时光,不忘来到马院的初心,砥砺前行。”】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同样也适用于描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接受、学习、传播、发展的现状,其鲜活的生命力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记者:于璞,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察网摘自《北京大学校报》2019年9月30日第15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