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周恩来总理与雷锋

 

编者的话:

 

47年前的今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一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好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倡导的学雷锋活动,造福亿万百姓,至今在中国大地生生不息。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经过,读者都不陌生。周总理发现和宣传雷锋同志事迹的过程及对雷锋精神的提炼,却是鲜为人知的。47年前今天,是雷锋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雷锋班”的日子。今天我们刊登相关内容,以表达我们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

     

眼下寒风习习,但3月的春天不久就会到来,以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纪念月就要到来,全民学雷锋60周年活动纪念月就要到来,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效最好、最受人民欢迎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是老百姓心仪中盛大节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雷锋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下,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全面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对周总理最好的缅怀。
 
 

 

 

01
 
一篇自然来稿
 
 

雷锋怎么走向典型,领袖怎么发现雷锋,谁是最早宣传雷锋的人?

我们终于搞明白了。在沈阳的一所宾馆里,我们相约见到了头染白发的佟希文、李健羽,这两位当年的新华社驻辽宁分社军事记者,现已离休了。当我们还系着红领巾的时候,就记住了雷锋的名字,但我们都并没注意最早宣扬雷锋的人是谁。现在,其中两位采写过雷锋事迹的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他们却谦虚地说:“雷锋不是我们宣传出来的,他早在宣传之前就很有名气了。”

 

“1960 年10月,《前进报》社总编辑嵇炳前把我们两人叫去,说是报社收到一篇自然来稿,反映一个叫雷锋的新战士艰苦朴素的事儿。说着,嵇炳前就把稿子递给我们。我们一看,这个新兵入伍还不到10个月,捡牙膏皮,补袜子,给人民公社捐款,好事做了很多。当时我们认为,国家正是困难的时候,党强调奋发图强,雷锋做到这点不简单,也非常可爱。嵇炳前就要求我们到部队了解了解,见见这个战士。我们就到了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见到了王副主任,请他给我们找一找雷锋是哪个部队的。王副主任说,雷锋这几天就在沈阳,要到辽宁师范大学作忆苦报告。他是一个忆苦思甜的典型。”

 

“我们两个一商量,决定现场去感受一下。雷锋到大学做报告那一天,我们俩人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听到雷锋讲自己的苦难身世,心里难过得受不了。雷锋不仅讲过去的苦,也讲党对他的培养,讲他现在的工作。上面讲着,下面哭着,有些学生哭得呜呜的。这时口号突然响起来了,雷锋的苦就是我们的苦,雷锋的仇就是我们的仇”。这个领着喊完,那个同学又站起来领着喊:“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那个场面太激动人了。这场报告对我们俩人来讲,解决了个情绪感染问题,都觉得这个战士实在可爱,他不仅仅是个节约的典型。会后,我们又和雷锋直接交谈。他谈吐很实在,他带了3本日记和笔记。我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很注重学习,嵇炳前那天也听了报告,激动地说,要报个大典型。

 

“工程兵宣传部的赵志华,摄影员张峻,他们多次接触过雷锋。我们又听了他们介绍的情况,接着又上了雷锋的连队,当时连队的指导员是高士祥。他对这个战士的评价是肯定的。他介绍这个战士的特点,一个是艰苦奋斗,一个是助人为乐,说他对人民很有感情,对老同志、对工人、对农民用行动表达了一种自发的感情。部队发了4块月饼,他送到职工医院。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他就把200元钱送去。”

 

张峻在回忆中,更为生动地叙述了捐款的事:“1960年10月下旬,我和团里的宣传助理员拿着雷锋所在团收到的地方表扬雷锋的两封来信,再次来到雷锋所在的运输连进行核实。一封信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感谢雷锋送去100元钱支援人民公社成立的;一封是辽阳市委的来信,热情赞扬雷锋给灾区人民寄去100元钱的深情厚意。经过调查了解,事实弄清楚了:一次是连队驻地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人民公社成立。雷锋看到这种热闹情景,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积攒的200元钱,全部取了出来,一阵风似地跑到和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我早就盼望这一天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动说:“我们收下你热爱公社的一片心意,但是,这钱我们不能收,你留着寄回家吧!雷锋恳切地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假如我的父母还活着,一定不会拒绝他儿子给的钱。雷锋一再要求,公社仍不肯收,直到雷锋说得流下了眼泪,公社的同志才答应收下一半,这100元虽然数目不多,但它却给了和平人民公社全体社员一笔精神财富。

 

“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雷锋在报纸上看到党中央毛主席派飞机给灾区人民运送衣物和粮食的时候,心里想我这个战士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他连忙赶写一封慰问信,顶着大雨,跑到邮局,把公社退回的100元钱,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可他自己却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参加解放军后,他每月领到津贴费,除留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些钱买书,余下的全部存人储蓄所。他穿的袜子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经补得完全改样了,还舍不得扔。连队发放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雷锋只领一套单军装、一件衬衣、一双鞋。雷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深受同志们称赞的,但也有个别同志不理解雷锋,说他攒钱不花,真傻!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这样的‘傻子’。”

 

“有的同志看过《雷锋》电影,不知还记不记得有个叫王大力的战士扔雷锋的破袜子的镜头;还有雷锋以王大力的名字给他母亲寄去20元钱治病用的画面,这都是确有其事的。王大力总认为雷锋‘小抠’,当他知道是雷锋以他的名字给母亲寄去 20 元钱之后,才改变了对雷锋的看法。”

 

02
 
曾经有过争议
 
 

雷锋做的这些好事,早已为广大群众所传诵,但有的人至今也不理解。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当时,甚至整天和雷锋在一起的干部,也怀疑过雷锋做好事的动机。

 

佟希文、李健羽继续对我们说:“连队也有干部持相反的意见。有的干部说他爱出风头,做好事是专门给别人看的。那个时候我们写东西很小心,就有意识地让两种意见的同志坐到一起交谈,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心平气和地谈了半天,一开始,赞同雷锋的人就占多数,通过交谈,原来对雷锋有些看法的同志也逐渐转变了。团里的韩政委是个抗战时期的干部,他说:有点不同的意见也很正常,大家在一起交换交换就好了。要说谁是发现雷锋的伯乐,当属韩政委。他本身就是一个‘活雷锋’,他自己家里很困难,还给灾区捐款。可是,宣传雷锋时,他不让别人写他。前些年他去世了。他的先进事迹至今还很少有人知道。”

 

“那时就有工读学校,也有少管所,有的孩子是戴着红领巾进去的。大家已经意识到对青年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我们感觉到,雷锋是党的好后生。后来我们写的通讯题目就是这样的。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也对我们不利,但是我们感觉到,只要有党在,有政治骨干力量在,有雷锋这样的好后生在,国家就能稳如泰山。”

03
 
雷锋成了东北的“一团火”
 

 

佟希文、李健羽继续告诉我们:“稿子写好后,我们给嵇炳前看。他又拿给当时的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看。杜平(曾任志愿军首任政治部主任)独具慧眼,看完稿件,挥笔写下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这几个字。1960年11月26日,这篇稿件在《前进报》上登了两个半版。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总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杂志《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但各报发表的标题都做了修改。《解放军报》1960年12月13 日刊登在二版,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叫《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那时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雷锋的名字传遍了东北大地。雷锋的诉苦报告,在空军机场、海军舰艇、工厂车间、农村打谷场,到处都讲,嗓子都哑了。大家都说雷锋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激动的场面。雷锋那个工兵十团驻防在抚顺市,抚顺市青年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报纸上宣传了不少学习雷锋的好青年。后来我们又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千锤百炼’,讲雷锋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另一篇叫‘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反映雷锋在青年中产生的巨大反响。当时雷锋的名字在辽宁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并对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青年出版社很快就来了封信,要我们写一本雷锋的书。因为我们要上前线采访,就把这个任务推了。我们俩一个到了东海前线,一个到了南海前线”。

 

 

04
 
雷锋之死
 
 

佟希文、李健羽继续回忆道:“真是巧了。1962年8月15日,正是雷锋牺牲的那一天,我们从广州往回走,回来后就听说雷锋因公殉职了。当时一下子就说不出话了,感情上真吃不消啊。后来听说团里要给雷锋治丧,抚顺市很重视,工、青、妇都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和送灵。追悼会是在望花区一个大礼堂里办的。当时礼堂里面装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挤满了人。街道两旁都扎上了白花。也是十里长街啊。我们对毛主席‘虽死犹生’这句话感慨很深,认为雷锋是够得上的。听过他作报告的人,他直接帮助过的人,从报刊电台上了解他的人,都自觉地向雷锋学习。这样没等上面号召,辽宁很多地方,都自发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了。雷锋部队的人大有不够之感,只要是和雷锋相处过的,就请他们出去作报告。团里要办雷锋展览,地方就送来了钱。”

 

对这段过程,了解最清楚的还属陈广生。这位老干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雷锋活着的时候,陈广生为了采写雷锋的事迹,曾跟车采访,他把雷锋的助手小乔打发下车,坐到雷锋那辆车的驾驶室里,跟雷锋拉粮运菜,长途奔波,顺带进行采访。1962年春天,陈广生曾为雷锋写过一篇37000字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草》,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打印若干份,分送有关领导和军内外报刊编辑部审阅。这年初夏,陈广生在军区组织部听到雷锋被内定为国庆观礼代表的消息,特别高兴,因为他知道雷锋不知做了多少回进北京见毛主席的梦!

 

带着欣喜的心情,陈广生去营口改写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不料,8月15日下午,团里韩政委叫人打电话告诉他,尽快赶回来参加雷锋的治丧活动。他怀着沉痛心情连夜返回驻地。在医院雷锋遗体旁,陈广生泪流如注。他听到雷锋所在连副连长说:“你死了,不如我死了……”此时此刻在他心里翻腾的也是这句话!他参加了治丧小组的工作,同组织股长一起给雷锋写悼词,他又去租礼堂,写挽联,筹备追悼会,向各有关单位、部门、人士发讣告。开追悼会那天,不请自来的学生,工人,居民特别多,小礼堂根本装不下,为了让门外的群众能听到哀乐和追悼会进行的情况,陈广生亲自扯线爬到门上去安了个大喇叭……

 

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建设路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听到雷锋叔叔牺牲的消息都大哭了一场,他们派代表到部队来提出:“我们见不到雷锋叔叔,也要看看他用过的东西。”韩政委当场答应:“一定要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遂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陈广生。陈广生选定空置的营房,领十几个人粉刷四壁,然后把雷锋的遗物:大到皮箱,小到鞋带,用过的武器,读过的“毛选”,日记本和笔……一件件展出来,陈广生还分别在绿胶合板上书写了说明词,然后请两个小学的同学们来参观。这个展览一下子轰动了!学校、工厂纷纷组织人来参观,应接不暇。共青团抚顺市委领导看了以后立即建议把展览搬到市里,增加图片,在更宽敞的环境里展出,让更多的人从雷锋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紧接着沈阳市也复制了一套在市文化宫开展;北京军事博物馆也来了人,提出雷锋是军人,他的全部遗物原件要由军博收藏,遂全部展品搬到北京展出,照原样复制了一套留给了抚顺在宣传上,《抚顺日报》捷足先登,最先请陈广生给他们撰写雷锋的事迹材料,这就是在《抚顺日报》上连载了24天长达5万字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

 

陈广生亲身感受到一个普通战士的去世在人民群众中引起的巨大震动,这对一个喜爱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不能不是对创作灵感之门的一次巨大撞击。这位曾经参加过电影《地雷战》创作的文化干事,在雷锋去世后的后半辈子里,为写雷锋、宣传雷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佟希文、李健羽何尝不是这样?看到人民群众渴望宣传和学习雷锋的热情,他们激动得不得了,赶紧给总社汇报:雷锋的影响很大啊,希望能继续报道一下。后来,《辽宁日报》又派记者彭定安和陈广生两人采写了一篇长篇通讯,题名叫《永生的战士》,署名是“陈广生、波阳”。这篇文章不仅在《辽宁日报》刊登,《中国青年报》《人民工兵》杂志也都相继转载了。

 

佟希文、李健羽两人谈道:“这篇报道是在雷锋牺牲后,反映雷锋最充分的一篇。《辽宁日报》还选登了一些雷锋日记,搞了些杂文,影响相当大。《人民日报》也跟上了,派了一个编委叫张超。他是1963年春节前来的,当时离春节只剩10天了,叫我们赶紧拟一篇雷锋的报道。由于这一年多,我们在前线,没有对雷锋做追踪采访,手头材料不多,就又派了两个同志,一个叫甄为民,一个叫雷润明,他们都是新华社辽宁分社的,我们就分头下去采访,在大年三十把通讯赶写出来了。很快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为题,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还发了大半个版的日记。《人民日报》总共用两个整版加半个版的篇幅一下子发出,在全国影响大啊!”

 

05
 
周总理、邓大姐灯下谈雷锋
 

佟希文、李健羽同志接着说:“一两天后,《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打电话给我们,说刊登雷锋事迹的报纸发出去当天,周总理和邓大姐在灯下读了这篇稿件,总理亲自给吴冷西打来电话。总理说:雷锋是个好战士啊,要估计到这个战士影响很大,需要很好地宣传这个典型。总理还说道,事实一定要核对好。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好像在哪里看过,是不是雷锋说的?再比如,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是不是雷锋写的?吴冷西要求我们根据总理的指示,先把事实核对好。

 

周总理这个指示对吴冷西、对人民日报来说太重要了。雷锋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刊登得太大了,太突出了,引起了一些不同声音,报社也接到这样的电话,你们想干什么,他要是打仗死了,是个英雄,《人民日报登多少版?但是,周总理的电话是另一种态度,总理是给报社鼓劲来的。

 

“我们都行动起来了。军区让前进报社政工科长董祖修组织人整理雷锋日记,因为要的很急,雷锋日记全拆开了,整理完以后又让印刷厂整理复原。现在这些日记都有存档,我们也听有人传说,雷锋日记是有人模仿笔迹写的,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我们都清楚。季增同志曾参加过雷锋遗物的整理工作。有人问他:“以前发表的《雷锋日记》和《雷锋的故事》都真实吗?有没有‘水分’?”季增回答:“没有,绝对没有!雷锋同志牺牲后,我一直参加了他的遗物整理工作。他的那些日记都是真的,我当时都看过,与报上发表的《雷锋日记》是一致的,没有谁去更改它。《雷锋日记》的原稿至今还保存在军事博物馆。至于《雷锋的故事》,那也都是真事。在调查和整理雷锋事迹的时候,每一件事都有旁证材料,是有据可查的,确实没有‘水分’。至于后来有人一会儿说他是阶级斗争的典型,一会儿又说他是改革开放的典型,还搞出一个什么雷锋的‘恋爱史’来,这些我就不知道了。”

 

“军区同时还把雷锋的事迹汇报给军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专门指示‘要好好宣传’。在北京“三座门”的一次会议上,罗瑞卿兴奋地讲道,“我们军队又出了一个好战士”。他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张刊登雷锋事迹的地方报纸,指着上面说:军报要好好宣传,就要登上这么大。《中国青年报》一位老军事记者李挺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罗秘书长讲话时的大嗓门。

 

“有了罗秘书长的指示,《解放军报》赶紧发了署名本报特约记者陈广生的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周总理题了词。1963年3月5日,毛主席的题词在全国各报发表。有了毛主席的题词,全国学雷锋的热潮掀起来了。 

 

“现在看来,雷锋的宣传突破了我军历史上所有英模宣传的格局,这不是哪个人要突破的,是群众的推动,群众要求向雷锋学习。毛主席题词就是‘向雷锋同志学习’,上下的心愿相当一致,所以,向雷锋学习就能学得起来。

 

 

 

06
 
中南海的思虑
 

 

 

中南海,毛泽东的住所。这里风景秀丽,曾是封建皇帝娱乐的场所,然而现在居住的却是一位人民的公仆。他的卧室和书房连在一起,床上摆满了书。枕头上还打着补钉。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得知了雷锋的事迹。周总理也打来电话,向毛主席推荐了雷锋。毛泽东仔细阅读了有关雷锋的报道,在屋子里激动地踱着步子。早春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在这位巨人的身上,又一个中国普通士兵在他的胸中激起阵阵波澜……

 

在一片废墟上刚刚诞生不久的新生共和国,几乎还在襁褓中,就迫使美国在板门店签订了第一份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没有战胜的和约。弹指一挥间,人民共和国就完成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三大改造,挖去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赖以生存的根基。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曾经跌了跟头,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老大哥”的背信弃义,帝国主义扬言“在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就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

 

大敌当前,国家有难,人民在受苦,毛泽东心疼啊!他与人民共患难,八个月一口肉不吃,腿部浮肿了。雷锋的出现,使毛泽东眼前一亮,许久许久的思索似乎有了答案:年轻的共和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互敬互爱,助人为乐。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胜利的号子喊下去,航船是可以绕过险滩的,只要我们的年轻一代能把为人民服务的红旗扛下去,年轻的共和国将充满希望!毛泽东以他高瞻远瞩的目光看到了:雷锋,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人民中如此响亮。既然人民认可他,那他就一定会有益于这个时代。

 

毛泽东深情地对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罗瑞卿回来后就对总政的同志说,毛主席这样重视,我们还不抓紧吗?当时的宣传部副部长姜思毅受命起草了总政关于《号召全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的通知。总政还编发了《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解放军报》在1963年2月9日发表了题为《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社论。在这之前,国防部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光荣称号。罗瑞卿为“雷锋班”命名大会题词:“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

 

07
 
毛主席题词经过
 

 

一贯重视宣传典型的《中国青年报》向团中央报告,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这位长征时期的红小鬼,在办公室里激动地跳了起来,“雷锋太好了!”

 

早春2月,天气乍暖还寒。尽管人们还得捂得严严实实。但心里却激荡着一股暖流。1963年的早春啊,太难忘了!当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任总编辑,如今已是两鬓如霜的邢方群激动地回忆:早在1963年2月初,学雷锋的春潮便已在辽宁等地涌动,许多报刊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当时《中国青年》杂志一位记者在辽宁亲眼目睹了群众自发开展起来的学雷锋活动,便加紧采访,掌握了包括《雷锋日记》在内的大量素材。《中国青年》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一致认为雷锋是个时代的典型。但是怎样宣传呢?显然,杂志要想后来居上,就要更集中一些,更有深度,更有声势。大家经过热烈讨论和研究,决定出一期学雷锋专辑,并请毛主席和周总理题词。大家又有点犹豫,毛主席工作那么忙,会不会题?但是最后大家又认为,毛主席非常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宣传雷锋不会不支持,便决定试试看。大约在2月中旬,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请求题词的信,派人送到中南海西门传达室。过了两天,编辑部便打电话给毛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询问主席有何表示?回答是主席还未有什么表示。又过了两天,再打电话询问,主席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说,主席已答应题词了。编辑部告诉办公室的同志,杂志在3月1日出版,能否请毛主席在2月25日前写好,出版时间是需要一周。2月22日,中南海来电话,说毛主席题词已写好,请到中南海西门传达室来取。杂志社的唯一的华沙轿车立即出动,捧回了毛主席的题词。大家那个高兴劲呀,就别提啦。想动手摸摸,又怕弄脏了。随后赶紧制作了镜框,将题词镶了起来。

 

据毛主席当时的秘书林克同志回忆说,毛主席先让秘书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回到办公室,经过思索,拟好十余条题词,内容大致有:“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等。2月22日,毛主席将他写好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神采飘逸的亲笔题词交给秘书林克说,学习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种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而且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毛主席还说,我要向雷锋学习。

 

有了毛主席题词,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又研究,是独家发表,还是与其他新闻单位一同发表。经研究,大家认为:毛主席虽然是为我们题词,但这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我们不能一家“垄断”。编辑部向上级作了报告。罗瑞卿指示:定在3月2日,由新华社统一发表,各报同时刊登。这也是为了照应《中国青年》杂志,如果第二天见报,杂志来不及,题词毕竟是应杂志社请求题的。后来,因其他宣传的需要,罗瑞卿又指示各报3月5日见报,《中国青年》杂志出版时间不变。同志们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在纸上反复写了好多“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

08
 
“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5月的西子湖,春光无限好。毛泽东在这里却被雷锋的日记吸引住了。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向他推荐这个小战士的日记,说雷锋日记写得好。

 

5月11日,在杭州会议上,毛主席话锋一转谈到雷锋,他说:“我看过《雷锋日记》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还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在座的领导同志跟着毛主席几十年,很少听到过他对哪个人做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一个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位士兵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1963年的春天,年轻的共和国,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开始复苏,日理万机的共和国领袖们,有多少大事要做?但是,他们的目光几乎不谋而合地聚在了“雷锋”这两个字上。一些上世纪60年代的老青年工作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眉飞色舞。他们说:“我们拿着雷锋的事迹,找中央领导,谁看了谁说好,请谁题词,谁都欣然挥笔。”不少人只看到周总理那脍炙人口的四句话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应《中国青年》杂志请求,早些时候写下的另一则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09
 
周总理说:“请军报的同志帮我推敲推敲”
 

 

 1989年11月,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姜思毅中将和解放军报社社长吕梁同志,回忆了周总理题词的故事。

 

1963年2月,北京三座门,军委办公厅的一座小礼堂里,许多领导同志来这里参加周末晚会。周总理也来了。休息时,周总理径直向休息室走去,并把姜思毅找来,对他说:“我要给雷锋题词,请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姜思毅当即把总政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精神汇报给总理,供总理参考。总理略加斟酌,写下了现在人们熟悉的那四句话。

 

接着,周总理又热情地握着解放军报社总编辑华楠的手说:“请助我一臂之力,帮我想一句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多方面倾听大家的意见后,周总理似乎对题词还不满意,他又找到了当时的解放军报社副社长胡痴,对他说:“我征求了总政同志的意见,写了几句话。但感到‘奋不顾身’这句和前面‘憎爱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几句不太对仗,请军报的同志帮我推敲推敲”。胡痴立即打电话给军报值夜班的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吕梁。吕梁和夜班的同志深为总理这种一丝不苟、不耻下问的精神所感动,立即逐字逐句地斟酌。他带着夜班同志提出了许多设想,比来比去,大家认为还是总理的题词对雷锋精神概括得比较准确,有点不对仗,也无伤大雅。吕梁便给周总理回了电话。周总理在电话里停顿了一会儿说:“那好吧,就这样,照你们的意见办。

 

 

010
 
夜幕降临,周总理走进军博雷锋展
 

1963年3月30日晚上,天全黑下来了。军事博物馆的同志忙碌了一天,正准备关门离去。突然,一辆小车驶进院内,从车中走下来的竟是周总理。总理劳累了一天,连晚饭也没吃就赶来参观雷锋事迹展。在大厅里,总理一边看,一边听解说员讲解。在陈列着雷锋生前穿过的袜子的展柜前,解说员介绍说:“雷锋同志的这双袜子补了又补,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周总理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说:“哦,听说了,听说了,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无产阶级本色值得学习。”

 

解说员考虑到总理工作繁忙,为了不多占用他的时间,只选用几条有影响的雷锋日记作介绍。可周总理却指着那些没念的雷锋日记说:“你念,你念。”他一边听,一边戴上眼镜,站在旁边仔细地看。解说员有的地方念错了,总理便帮助纠正。辨认不清的字,总理就一字一句地琢磨,然后告诉解说员。参观即将结束时,总理问:“怎么没看到雷锋最后一篇日记呢?”解说员急忙领着周总理到展览厅里找。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她又急又愧。可周总理丝毫没有责怪他,还是那样和蔼。当总理准备走出展览厅时,一位同志把雷锋的一本日记拿来了。这本日记上有雷锋1962年8月10日写的最后一篇日记, 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日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两句话对我教育最深。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我在一切言论或行动中,按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现在,我仍要牢记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今后,我要更加珍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周总理接过雷锋的日记,站在展厅门口一气看完,轻轻的把日记本合起来,掂了又掂,交给那位同志,然后满意地离开了军事博物馆。周总理阅读雷锋日记的照片,成了永恒的历史记忆。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当时都为雷锋题了词:其中还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云等。这么多的领袖人物为一个普通的士兵题词,不约而同地把他的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显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正在他们的心中构画着一个像建设新政权一样的精神道德大厦的宏图。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领袖的题词反映了亿万群众的心声,必然得到亿万人民的真诚响应。1991年,当年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作者洪源,激动地回忆了当时创作这首歌的情景。“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唱忠诚和奉献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中的歌词,在人民中广为流传。20多年来,在数以百计的歌唱雷锋的歌曲中,唯有这首歌传唱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这首歌的产生,是我受周总理给雷锋题词的影响。毛主席号召我们学雷锋,向雷锋同志学什么?周总理指明了方向。”洪源动情的回忆。

 

 
 
雷锋
 

 

 

 

 

本文主要选自:

《中国雷锋现象》中国青年出版社 陶克、王跃生著

《告诉你一个真实雷锋》陕西人民出版社 陶克著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