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勤余 特约作者
2014年9月,被指故意杀人蒙冤入狱近17年的黄家光获得平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黄家光又“火”了一把。只是这一回,是因为他几近花光160万元国家赔偿后,在家乡偷牛被抓了现行。对城市中产来说,160万或许算不得什么天文数字,但对黄家光和他的同村村民们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多位村民说,在农村,他们一辈子赚的钱累计起来或许能有那么多,但不敢想象一次性拿到那么多的情形。
无独有偶,同样因蒙冤而得到大额国家赔偿的赵作海、陈满都有过投资行为,陈满走进了时髦的区块链币圈,前景不明,赵作海更是在陷入传销后血本无归。人们常常为没钱而烦恼,但原本贫寒的黄家光等人在获得财富后仍然烦恼,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穷人理财,注定是“杯具”?
黄家光何以沦落至此?他的老朋友黄少涛曾经当面问他有没有偷过牛,黄家光表情不太自然,但没有承认,“要是他承认了,我们兄弟几个揍他一顿也好,就没有后面的事了。”显然,朋友认为这是因为他缺少旁人的关心。
但更普遍的看法,应该是当事人长期与社会脱节,出狱后一时无法适应,才让自己的生活不断走下坡路。有专家认为,应在黄家光等蒙冤者出狱后,及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生活适应能力评估。还有专家指出,应该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衔接、被支持的网络。
赔光65万国家赔偿的赵作海曾感叹“监狱比社会复杂”
这些建议当然都很好,也很有价值。但恐怕,都解不了黄家光们的燃眉之急。掌握财富后,该怎么管理和使用,才是黄家光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从黄家光接到沉甸甸的国家赔偿开始,种种迹象似乎都为他未来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报道,黄家光在收获“巨款”后心情不错,很快就戴上了金戒指、金项链,也开始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裤子,兜里经常会揣上中华、芙蓉王等好烟。2016年2月,黄家光投资14.25万元入股一家农庄,占股5%,并任总经理一职。
短短两年内,从人下人一跃成为“人上人”,黄家光心态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据农庄老板介绍,出任总经理是毫无管理经验的黄家光主动要求的结果。简而言之,黄家光“膨胀”了。
但以此来苛责黄家光,也大可不必。他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普通人对总裁的想象性建构,不也离不开“霸道”二字么?但该怎么做“总裁”,又似乎是一个太过遥远的问题。没有人说得清楚,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家光这几年具体有多少笔投资。或许,他自己也说不清。黄家光迅速衰败的现实充分说明,不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财能力和文化素养,捧在手中的财富也许就会从一罐蜜糖转变为一剂要命的毒药。
作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把国家赔偿以分期的方式支付给黄家光,一切会不会不一样?只是,这个建议多少显得不现实。因为一个成年人按理说不需要别人来规划人生。我们总认为,穷人在获得财富之后就能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似乎鲜有人考虑到,黄家光的“杯具”,会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我们,到底又该如何与财富和平共处?
黄家光拿出42万重新修建的黄家老宅(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坦然面对财富,不可能的任务?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不少村民觉得黄家光“有了钱也不大方”,没请大家吃过一顿饭,抽中华烟时都是一根一根拿出来,从不会主动递给其他人。在他们看来,黄家光受过同村人的关照,请大家吃顿饭理所应当。
很难对这一现象作个定性的判断。批评同村人的势利眼?他们的看法未必没有一点道理。批评黄家光的“小气”?他所得的国家赔偿是怎么来的,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毋宁说,打破村庄平静气氛的罪魁祸首不是别的,正是财富的到来。
面对财富,人们似乎总是难以保持坦然、淡定的心态。用“仇富”来概括这种社会心理,未免失之简单粗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富豪榜上的人物在舆论场中得到的评价往往趋于两极分化。有人将富豪奉若神明、顶礼膜拜,恨不得将其一言一行记录在册,尽数模仿,只求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有人对富豪不屑一顾、分离鞭挞,将其视为社会公害,力求从道德层面上加以蔑视。总而言之,财富就像打破平静水面的外来物,总会在人们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很难准确统计,这种复杂的心理对黄家光的生活起到了多少负面作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获得巨额国家赔偿后,再想过上往日平静、安宁的生活,已是一种奢望。或许,唯一明智的选择是低调,再低调。但在强调亲缘关系、人际交往的中国社会,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黄家光的前路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获得的财富积聚更多财富,维持既有的地位。失败,也就自然而然地如期而至。
其实,不懂得坦然面对财富的,又何止是黄家光和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得到160万国家赔偿的黄家光都免不了“膨胀”,何况是那些货真价实的“大佬”们呢?在这一年里,我们已经听到过从他们口中说出的太多谬论,还有数不清的花式道歉。在“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与近乎虚伪的自我贬低之间,中国富豪们似乎也难以维持微妙的平衡。
大佬们尚且如此,经历过牢狱之灾又没有多少文化的黄家光在财富面前手足无措,就更正常了,不是么?
在赚钱、奋斗之外,国人是否也该学习如何花钱
话说回来,如何坦然面对财富,似乎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怎么愿意直面的问题。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做到“拾金不昧”,我们的老师始终强调古人清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在舆论场中,谈钱“俗”、资本万恶的声音亦层出不穷。概括为一点,那就是国人对金钱讳莫如深,将其视为诱惑和禁忌的象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这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里,财富给国人带来的感受仍然是复杂的。
不久前,知乎上一个问题:“五十万年薪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下的一篇答案火了。一位年薪50万的金融业(PE)中层人员声称自己是“月光族”,然而事实上,其收入水平已跑赢超800家上市公司总经理。我们当然有理由向其尽情吐槽,但更值得追问的是,此类问题,为何总能轻松地将公众的焦虑情绪点燃?在炫富和“哭穷”的两极之间,国人究竟能不能建构起一种健康、理性的财富观?
若要比较勤劳奋斗的能力,放眼全球,中国人说第二,谁人敢说第一?最近,一段写实的短片走红网络。在视频中,程序员凌晨四点关灯,早餐店凌晨四点开灯;白领24小时待机,大夫无暇开机。短片中的文案更是足够温暖、励志:“千万种忙碌,同一种拼搏。尽管有时佛系,有时转发锦鲤,但仍相信:庸碌没有未来,拼搏就不白费。”网友被深深感动,不是没有道理。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双手诠释了奋斗精神。但接下去,我们是不是也该补上如何花钱的一课?否则,赚钱的意义又在哪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一味反对金钱。但有财之后,又当如何?从古代社会跃入现代商业社会,重新树立与时俱进的金钱观、财富观,已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将160万国家赔偿挥霍殆尽的黄家光偷牛,既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也是在金钱面前心态失衡的结果。可以断言,国人必将在未来越来越富有,过上越来越优渥的生活。但拥有财富,并不能与幸福生活简单地划上等号。黄家光的不幸经历,更像是一种隐喻,提醒着我们切勿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