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农民日报:有序推进转基因产业化

  最近,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意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以适应转基因管理的新形势。这些政策办法的出台,意味着转基因育种在内的商业化育种迈出了关键一步。

  但对于转基因,人们理解并不一致。全球各地对于转基因的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过,几乎是拥有多少拥趸者,就会拥有多少反对者。在科学界,对于转基因的看法相对统一,支持者占了绝对多数。

  转基因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利用工程技术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多个基因转移到另外一种生物体内,从而让后一种生物获得新的性状。比如,将微生物体内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水稻或玉米,培育成对棉铃虫、卷叶螟及玉米螟等昆虫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棉花、水稻或玉米。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首次完成了对植物(烟草)的遗传改造。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到现在,全球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并有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累计种植400多亿亩。在已批准商业种植的主要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已接近饱和。全球范围内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例,棉花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

  目前,国际上转基因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同时也应用在医药、工业、环保、能源等诸多方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当前广泛使用的人胰岛素、重组疫苗、抗生素、干扰素和啤酒酵母、食品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有很多都是转基因产品。

  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起步并不算晚,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已开始布局,现在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棉铃虫大暴发的关键时期,我国科学家将两种Bt基因融合,人工合成了新型抗虫基因,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在双价抗虫棉、三系杂交抗虫棉上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经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番木瓜产业化种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1年,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草地贪夜蛾和草害问题,农业农村部对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从试点结果看,转基因大豆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特性优良,增产增效和生态效果显著,其中,转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增产6.7%~10.7%,大幅减少防虫成本。同时,转基因玉米由于害虫为害小而较少发霉,霉菌毒素含量低,品质好。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使用同一种低残留除草剂,能够解决大豆玉米田使用不同除草剂互相影响的问题,有利于进行大豆玉米间作和轮作,实现高效生产。此次试点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方式,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技术规范”,并且定期开展巡查指导和监督检查,防止非法扩散,确保了安全可控。

  当前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化还有不少制约因素,特别是部分社会公众对此存在误解。对于转基因的争议,大多聚焦于相关食品的安全性方面,比如“欧美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抗虫作物虫子吃了会死,人吃了不会有事?”“转基因食品能不能长期吃,会不会影响后代”“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转基因食品会致癌”等流言长期在互联网上流行。

  科学的问题需要科学的解释和证据。转基因产品从研发到应用上市,需要经过食用的毒性、致敏性,以及对基因漂移、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生态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确保通过安全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例如抗虫、抗旱等,并不会增加致敏物和毒素等额外风险。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一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从国际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充分研究后得出结论,目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根据500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历时25年开展的130多个科研项目,欧盟委员会2010年发表报告得出结论,“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更有风险”。

  以美国为例,它既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转基因大豆和80%左右的转基因玉米都在美国国内消费使用。据美国杂货商协会统计,美国市场上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比如2019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200万吨,占欧盟大豆总消费量的70%以上,欧盟每年还进口约25万吨的转基因大豆油以弥补市场缺口。

  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目前大量依赖进口。由于受到人口增长、资源约束、气候变化等因素限制,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大豆、玉米等产品总量缺口还会扩大。相关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减少对于农药等的使用,保障我国粮食、生态安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转基因技术作为全球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我们必须抢占的科技制高点。相关部门在加大支持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培育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引导社会舆论,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眉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