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李克勤:毛主席哺育红旗渠工程领导者建设者

1.jpg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外出视察途中,在河南新乡火车站接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毛主席哺育红旗渠工程领导者建设者:挖掘精神潜力,迸发思想活力

 

红旗渠,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由英雄集体创作的英雄工程【1】。红旗渠是水利工程,是为了解决林县(林州)人民缺水问题的。在红旗渠开工的时候,林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是什么状态可想而知。可是,林县人民为什么在物质条件那么贫乏的条件下,能够响应林县县委的号召,千军万马上太行,而且一干就是十年?显然这是非物质的精神起了作用,是道层面的精神,转化成了器层面的物质,可以说红旗渠工程是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毛主席共产党带领人民由精神的富裕带来物质财富的迅猛增长的杰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以杨贵同志为书记的林县县委“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的道器变通。毛主席的思想给了林县人民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3】力量,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也是决不会多余的。这里不得不指出一点,人的精神并非从天上掉下来,人的精神是内在的道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存在的【3】。那精神怎么来呢?靠外在的力量激发出来。毛主席就是最善于激发人的精神革命领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确定后,毛主席又亲自哺育了杨贵这样具有决定性因素的干部,所以说红旗渠工程建成完全是毛主席道器变通的一个特殊的杰作,完全说得通。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外出视察途中【4】,在河南新乡火车站接见过杨贵。

 

毛主席握着杨贵的手说:“林县杨贵,我知道你,你治水很有一套。”

 

毛主席对林县大修水利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老人家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搞水利。”

 

主席接着和杨贵有了如下对话。

 

问杨贵:“林县有多少人?”

 

答:“60多万。”

  

问:“林县有林吗?”

 

答:“山上土薄石厚,原有一部分自然林,这次大办钢铁砍了不少。”

 

问:“办钢铁你们上了多少人?”

 

答:“地委让我们上15万人,我们目前只上了五六万。”

    

问:“五六万人怎么住啊?”

 

答:“都住在野地里。”

 

这时候毛主席表情立刻严肃起来:“五六万人住在野地里,生病的多不多?”

    

杨贵说:“现在还不多,但已经有了苗头。”

    

毛主席做了一个不赞成的手势说:“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

    

杨贵的心情很沉重,他还有更焦急的事情要向毛主席汇报:“林县经过兴修水利,今年的秋粮作物获得了大丰产,可惜不能全部收回来……”

  

毛主席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啊?”

 

答:“精壮劳力出来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群众住在野地里,大便都用棉花擦屁股,眼看着雪白的棉花被糟蹋了。”

 

毛主席这时把目光转向大家:“好不容易修了水渠和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大炼钢铁不能再上人了,已经上去的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马上撤下来!一部分人收庄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

 

由此可见,毛主席不仅是走马观花的视察,而是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了调查,有了研究,他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统筹解决问题。并且,毛主席始终尊重普通老百姓,把人放在第一位,他见不得那些不把普通人当回事的人和事。这才是无产阶级的以人为本!

 

我们可以想象,毛主席这次亲自接见杨贵的谈话,对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有多大的帮助、鞭策和鼓舞。

 

杨贵几十年如一日在多个场合强调红旗渠精神的最重要的还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特别是“为了人民”,堪称是整个“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这不正好说明,杨贵是一位深悟毛主席之道,真正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好干部,好党员,林县人民的好领导。

 

2.jpg

 

杨贵为何在林县有那么高的威信?

 

这不是偶然的,他是毛主席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杰出基层领导干部。

 

3.jpg

 

杨贵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他工作的常态。

 

杨贵同志不仅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拥戴,老一代革命家也对他的工作给予多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4.jpg

 

5.jpg

 

我研究杨贵,是和陈永贵,以及吴仁宝、王宏斌、史来贺、雷金河、郭凤莲、叶昌保、周宝生、孙开林、罗太平、郭重庆、郁全和、李良宝等等这样的乡村红色企业家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具有带领一批人创新创业的企业精神,同时他们又是在公有制里面工作的,是具有不谋私利,也就是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共产党员【5】。

 

还要提一件事情,红旗渠完工后,杨贵奉调别处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先后在公安部、五机部(后来叫兵器工业部)、农业部、扶贫办公室等部门工作,直至1995年6月离休。

 

2002年6月13日,杨贵同志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顾问曾到河南新乡市凤泉区耿黄乡耿庄村【6】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希望和指导意见,并主动提出要成为耿庄荣誉村民。这次在耿庄停留期间,区委书记郭清春同志向杨贵同志汇报了中央、省、市领导同志关于耿庄的重要批示和指示。杨贵同志与耿瑞先促膝交谈,不顾高龄和疲劳,深入到学校、田间、企业进行调研。

 

杨贵同志在调研时指出,耿庄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建国50年来经济发展中,有些弊端去除了,有些先进的东西吸收了。耿庄的经验不仅仅是一般的艰苦奋斗,而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耿庄的领导班子敢于创新,做了许多其它地方没有做过的工作,路子非常对,很前沿,值得加深研究。杨贵同志表示,回去后召集有关部门座谈,并请国务院农村经济发研究室的同志到耿庄调研。

 

2004年5月,杨贵同志在参加完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四十周年大会后,途经新乡提出要专门再到耿庄看看的。耿庄村举行简单而隆重的仪式,欢迎原林县县委书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顾问杨贵同志成为耿庄“荣誉村民”。

 

杨贵同志从耿庄带领大伙集体致富的带头人耿瑞先手中接过“荣誉村民”证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来到耿庄,听了情况介绍,看了几个地方,不到两年时间,变化这么大,特别高兴。耿庄不仅经济发展上在全国来讲是超前的,另一方面村民在生产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按行业分几大块。农业既不是大集体,也不是独户经营,而是通过成立公司组织大家搞生产,农业上用人并不多,但产出很高、很受启发,很好!当然还有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希望耿庄村两委班子和瑞先同志要发扬“愚公泉”精神和耿庄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把现在已经肯定很对的继续做下去,有些再完善。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大成绩。 

 

杨贵是红旗渠建设的领导者,是我们优秀的集体经济的老干部,他对耿庄讲的这番话,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已经去世的焦裕禄同志,还有史来贺同志的心愿,我们希望耿庄的子弟兵和耿庄人民再接再厉,在继承我们党,我们的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思路,把耿庄的建设搞得更好,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象史来贺、杨贵那样,帮助更多的村庄走出共同富裕之路来。

 

6.jpg

【在杨贵题诗前,我和红旗渠建设的老英雄任羊成合影】

 

12.jpg

 

【我和阳和平的合影,背景是青年洞李先念题写的“山碑”二字】

 

7.jpg

杨贵同志于2018年4月10日逝世,享年91岁。杨贵的名字和红旗渠永远联系在一起,他多次反复宣传的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多余,永远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并且会不断发扬光大,因为那是共产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道层面的东西。

 

毛主席的思想哺育的干部,其中象杨贵这样的不少,他们共同特点就是首先在精神上先“富”起来,然后在用精神的富有,带动物质上的丰富。与精神密不可分的是思想上相信群众相信党【7】。杨贵式的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想法,转化成说得通的说法和行得通的做法,带领大家干出类似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是必然的。这就是精神变物质,同时物质也变精神过程。这是由道而器的过程,也是由器而道的过程,这两种都是道器变通的循环。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独树一帜,从毛泽东文化看,该路线有个特点,就是在道层面的物质不丰富,甚至还十分贫乏的时候,首先突破客观物质条件的束缚,率先在道层面的精神上挖掘潜力,在思想上迸发活力。有了充沛的精神,有了充分的思想储备,干起事来,就有了持续的力量——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干部群众有无穷无尽的干劲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解决了精神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不是物质层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呢?这样,当党员干部思想先富,精神先富,群众的带头人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不就更容易带动群众思想精神的富裕,再进一步带动全体人民在物质的共同富裕【8】,是不是更靠谱呢?

 

在毛泽东文化里,到了实现物质共同富裕的程度时,精神层面的富裕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的,党员干部的自我革命,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不能有丝毫停息的——这就是持续的不断继续革命的要求。道层面的思想革命是道器变通之根与源【9】。

 

参考资料:
【1】谁能组织10万农民10年干一件伟大英雄工程?
【2】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红色管理案例功能分析|学党史体会
【3】从吴仁宝那里感悟到底什么是精神【视频与图】
【4】毛泽东的水利文化:科学发展的珍贵资源
【5】我在《中国集体经济》发的红色企业家系列文章《组图》
【6】《中国集体经济》:高举党旗 创业为民——耿庄“两委”带领乡亲们走出共富之路
【7】为何毛主席能培养出大批相信群众相信党的好干部?
【8】毛主席领导新中国在哪个领域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的?
【9】那个10月19日和之后那个10月16日: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8.jpg

 

9.jpg

 

10.jpg

【1970年代纪录片《红旗渠》】

 

11.jpg
 

 

 

【1975年8月 红旗渠建成后的纪录片】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