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瑰宝,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丰厚滋养,启迪着我们上下求索,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本次红色经典读书活动,既让观众了解和感受革命先辈探索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也带领青少年进一步筑牢历史记忆,坚定文化自信。
为落实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东城区积极发挥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的红色阵地属性,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指导,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联合策划开展“品读红色经典 阅读点亮人生”东城区红色经典读书会活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这也是东城区“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一。
北京市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有“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共13处,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54家,许多建党初期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东城域内,是中国共产党孕育与创建、诞生与成立的重要历史发生地和见证地。
活动举办地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该楼始建于1904年,1919年改称北京大学第二院数学系楼,李大钊、陈独秀曾在此讲学。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曾在此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等革命活动,这里也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早期组织的重要活动地。 1920年2月,李大钊、陈独秀两人分别在上海和北京筹备建党事宜。回到北京后,李大钊与邓中夏、高君宇等人经过多次酝酿和讨论,决定组织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团体。同年3月,他们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以后,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专门辟出北大西斋宿舍的两间屋子给研究会使用,并给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房子取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是外文的音译,意为共产主义,而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喜欢把自己的书房称作“斋”,因此,“亢慕义斋”整体翻译过来就是共产主义小屋,它是中国最早以搜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献为使命的图书馆。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成为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刊物。1923年6月,它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直到1926年7月停刊。它从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在党的创建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动伊始,由北大二院旧址讲解员王赞博介绍“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的展览概况及李大钊先生的生平。
在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赵阳同学现场伴奏的小提琴乐声中,李建生带领现场观众在“亢慕义斋”朗读李大钊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发表的《青春》节选,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青春力量。
由《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讲解员冀晓岚,讲述《新青年》杂志对现代阅读的重要影响。
李建生先生表示,“这个活动举办的很有意义,读书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读书、读好书,引导更多青年人读红色经典,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利于新时代的青少年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他们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据介绍,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均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对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此次东城区红色读书会选择在北大二院旧址的“亢慕义斋”复原教室举办,既是东城区充分发挥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的红色阵地属性,也是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