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5月23日,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迄今为止人类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伟大转变:一是《讲话》提出了文艺舞台的主体形象,要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精英形象向工农兵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形象的转变;二是人民大众要由受苦受难的形象向审美中心形象的转变。特别是第二个转变是大众文艺取代精英文艺是大众政治文明取代精英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开辟了人类精神领域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在以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人民大众在物质领域里的革命和造反成功过,曾经踏上过社会历史的政治舞台,甚至像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那样曾经成为过社会历史的主体,成为过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翁,但是在人类社会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人民大众特别是工农兵却从来没有踏上过社会精神领域的舞台,没有成为过社会精神舞台的主人。包括1940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长达几十年过程中,占据社会历史舞台的仍然是各种精英包括红色精英,劳动人民从来没有进入过舞台中心。即便是偶尔进入舞台中心,也是一种受苦受难的形象,一种悲悯可怜的形象,而不是真善美的形象,不是高大全的审美对象。虽然讲话发表后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发挥了巨大作用,劳动人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大都是以受苦受难的形象,很少成为审美形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仍然没有什么根本改观。
正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舞台并没有什么根本变化,所以才有了“文艺界17年黑线”的说法(17年是指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长达17年的过程中《讲话》之所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农兵的舞台形象,并非是当时那些文艺家在故意抵制《讲话》,而是当时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还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家,根本就理解不了《讲话》。不仅是这些人理解不了《讲话》的人,不能把工农兵形象上升为审美形象,包括此前那些无产阶级文艺家也很难跨越这一关。比如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鲁迅,他们笔下的劳动人民形象,一般也都是受苦受难的形象,像鲁迅《一件小事》中人力车夫那样的高大形象,只不过是偶尔出现,绝大多数都是闰土、祥林嫂那样受苦受难的形象。
可以说,《讲话》发表后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讲话》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不仅理解了《讲话》,而且通过八个样板戏以及后来一系列文艺作品,成功实现了《讲话》所要求的两个伟大转变,真正让以工农兵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占领了舞台中心,并且把劳动人民的形象由受苦受难的悲剧形象,上升为高大全的审美形象,并且使高大全的创作方法成为创作工农兵形象的最典型最深刻最本质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圆满完成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伟大历史任务。后来精英阶级放过了他们所憎恨的中共党内所有人物,唯独不放过此人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
样板戏不仅仅是完整贯穿了毛主席的《讲话》精神,同时也用艺术的方法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原理,这就是无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同时他也是一个创造新社会的阶级,是一个解放全人类的阶级。样板戏作为人类文艺顶峰这将垂范千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把以工农兵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推上历史舞台,这是人类文艺思想的第一个伟大转变,能够实现这个伟大转变虽然很困难,但是很多封建社会的伟大文学家如《水浒》作者施耐庵,资产阶级的伟大文学家如雨果等都能够做到。但是,要把劳动阶级由受苦受难的阶级上升到审美主体,则除了样板戏首开历史先河之外,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迄今为止)。
第一个伟大转变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劳动人民由以往精英阶级眼里如同牛马骡驴一样仅仅是创造财富的愚昧群体,上升到了受苦受难的穷人群体,虽然是穷人,但毕竟已经是人,叫人类来关怀和解放他们。第二个伟大转变的意义在于,劳动阶级不再仅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被解放的阶级,而且还是创造未来的阶级,是解放全人类的阶级。样板戏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就反映了劳动阶级历史地位的这个根本改变。他们不再是舞台上让人们流泪可怜形象,而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是凝聚着真善美所有元素的美的化身,是人们崇拜和向往的审美对象。
这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在文艺理论领域所开辟的历史新纪元,这就是样板戏在文艺实践方面开辟的历史新纪元。《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万岁!样板戏开辟的大众文艺和大众政治文明万岁!
202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