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抗美援朝内幕探秘①——意外的战争 英明的决策

 一、无比艰难的抉择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以南,大韩民国宣告成立,李承晚任总统。1948年9月9日,38度线以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任首相。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决定派出海、空军攻击朝鲜,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出动台湾海峡,公然武力干涉中国内政。这一强盗行径,震惊了中华大地,刺痛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义愤填膺。28日,台湾《中央日报》全文刊登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关于武装干涉朝鲜半岛和台湾的声明;后又报道:“两天后,第7舰队的9艘军舰,包括6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和1艘运输舰,进入台湾海峡,并即开始巡戈。”在28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毛泽东痛斥:“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几年前,同美国政府打交道时,毛泽东就认定“美国是不讲任何信誉”的。
7月7日,根据毛主席指示,周恩来副主席在中南海召开军委会议,朱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肖劲光、肖华、刘亚楼等高级将领出席。周恩来开场道:今天,由美国人指挥的所谓“联合国军”要去朝鲜作战,现在北朝鲜军队进展顺利,但实力不如美军,形势会逆转,可能要危及我国防,要加强东北边防。总参考虑用哪个部队?聂荣臻回答:还是用4野的部队。罗荣桓赞同:朝鲜与我国东北毗连,地形、气候差不多,用4野部队比较合适。林彪:同意考虑4野的部队。聂荣臻说:作战部初步意见是用军委战略机动部队13兵团(辖38军、39军、40军),再加42军。朱德点头道:这是精锐,38军、39军都是红军的老底子,40军是抗战老部队,在解放战争都是战功赫赫,打过硬仗、恶仗的。周恩来说:这支部队我们起个名字,可以叫支援军。罗荣桓提出:面对现代化装备的美军,黄永胜(13兵团司令员)粗一些,15兵团的邓华去比较合适。邓华善于动脑子,是个儒将。林彪插话:邓华比黄永胜强。刘亚楼也说:邓华有谋略。周恩来:那就考虑邓华,我看黄永胜也难以胜任。会议最后拟定,15兵团司令员邓华到13兵团当司令员;林彪提名吴法宪任政委、李作鹏任参谋长;会议认可。
同日会后,周恩来审阅给毛泽东的会议情况报告,将“支援军”改为“边防军”;在后勤事项处,批改有“决定参战部队均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字句。现有流行说法:毛泽东是听取了黄炎培的建议,才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的。但此说经不起推敲,7月7日以前,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金日成也讲过不要中国军队帮忙。这时毛泽东会讲出兵吗?甚至去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真是奇思异想!7月7日,因美军要大力介入朝鲜,未雨绸缪,就有了周恩来关于“志愿军”的批语,这是有案可查的。9月15日美军登陆仁川,又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疯狂北进;同时,美国飞机先后多批次对中国安东、辑安、临江、宽甸等地进行轰炸、扫射,杀害我平民。此等情况下,黄炎培可能提出过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那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所谓“一字之师”的动人传说,纯粹是“好事者”的演义!
7月13日,毛泽东批准了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中央军委决定,抽调13兵团、第42军和炮兵第1、2、8师等部队,共2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员。中央军委根据邓华的意见,将15兵团司令部与13兵团司令部对换,并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7月19日,任命韩先楚为13兵团副司令员。8月上旬,任命洪学智为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东北边防军完成集结并开始整训。9月6日,50军又编入东北边防军。
10月1日,美军指使南朝鲜军越过了三八线。当日深夜,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救援。2日下午,毛泽东临时召集书记处成员,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周恩来出言谨慎:美国1个军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有1000多门,有近500辆坦克;美军还拥有制空权。解放军平均1个军才有36门大炮,没有坦克。装备、火力对比如此悬殊,出兵是否有利呢?其他领导人也谈到,出兵朝鲜,要考虑美国可能向中国宣战的严重性,其后果难以预测。毛泽东认为,出兵比不出兵好,关键看苏联能否帮助解决解放军与美军装备、火力的差距。由于多数人对迅速出兵感到没把握,会议决定,4日召开扩大会议正式讨论。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将彭德怀接来参加会议,他对“猛张飞”彭德怀寄予期望。毛泽东原考虑粟裕或林彪挂帅出征的,但一个重病在身,一个身体不好。经过两昼夜的思考后,毛泽东在开会前提出:“出兵援朝万分火急,我的意见还是请彭老总出马”。书记处成员一致赞同。
2日晚,毛泽东将多数人对马上出兵有顾虑,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同时表示还没有最后决定。2日会议前,毛泽东曾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文: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但会议有分歧,电报没发出。此电文还谈到:“7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我们又三次告诉朝鲜同志,要他们注意敌人有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这些建议都未能引起朝鲜同志的注意,以致陷入敌人预先设好了的圈套,人民军主力被敌人切断。”这表明,是毛泽东最早预料到,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多年后,“小参谋”雷英夫声称,是他于1950年8月下旬最早作出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的判断(有人质疑此“判断”,揭露他抄袭美国战后公开的有关仁川登陆的水文数据资料)【1】。“聪明绝顶”的雷英夫没想到,还有毛泽东这个未发存档电文,他炫耀的、死无对证的“第一功”,只落了个笑柄!
3日凌晨1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希望通过他将中国严正立场转达美国政府。周恩来表示:美军如过三八线,我们要管!周恩来事先嘱咐译员,“管”字的翻译“要有相当的分量”,必须“准确无误”。潘尼迦把信送到了,可美国政府不信,认为是“虚声恫吓”。9月27日聂荣臻宴请潘尼迦时,也表达过相同的意思,美国人同样不屑一顾。新中国并不想跟美国打仗,尽管解放战争中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中共还是避免与美国正面对峙。1949年4月,毛泽东曾对攻占南京的35军擅闯司徒雷登住宅提出批评;解放上海时,又把“没有中央命令不得向外国军舰发炮”,作为“至要至要”告诫部队。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克制,是有原则、有限度的;这次美国佬的误判,终自食苦果!
4日下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中间赶到)。列席会议的有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派志愿军出国同美军作战,是影响全局的大事,与会者心系江山社稷安危,各抒己见,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主要理由是:中国刚结束战争,经济困难、面临土改、匪特未除,自顾不暇;出国作战,耗费巨大,负担不起;我军装备太落后,更无制空、制海权,一些指战员厌战,不一定能打赢等等。中途到会的彭德怀没有讲话,只是侧耳细听。
10月5日上午,毛泽东约见了彭德怀。据彭德怀回忆,毛泽东第一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苏联完全洗手,我们装备差得很远,只好让朝鲜亡国,是很痛心的。”【2】毛泽东告诉彭德怀,中苏双方有约定,如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陆军、苏联出空军参战。了解情况后,彭德怀支持出兵援朝的决策。毛泽东提出让彭德怀挂帅出兵,他表示服从中央决定。毛泽东要彭德怀在会议上讲讲看法。下午继续开会,使大家为之一振的是彭德怀慷慨激昂、言之成理、掷地有声地发言: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我看,不同美帝见个高低,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毛泽东接着说:德怀同志的意见很好!连傅作义先生都给我写信,认为应该出兵朝鲜,不然后患无穷——民主人士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人还怕什么?经过充分讨论、权衡利弊后,大多数人被说服了,出兵意见达成一致;会议最后作出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
6日周恩来在居仁堂主持中央军委会议,传达了出兵决定,并研究部署志愿军出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木巳成舟,林彪仍有不同意见:为救朝鲜,打烂中国,不值!因装备太差,与美军作战没把握,美国可能动原子弹或大规模空袭中国。因此,最好不出兵;次之,“出而不战”、屯兵于朝、待机行事。林彪的主张,并非畏战,他也是为国家考虑。周恩来强调大政方针已定,现只研究执行问题。
8日,鉴于美军已越过三八线大举北犯,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当天周恩来和林彪秘密飞往苏联,商谈苏联军援和出动空军事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情势突然骤变。同日下午,美军两架F-80战斗机深入苏联境内100多公里,攻击了苏哈亚市处军用机场,击毁飞机7架。深感意外的美国政府,大惊失色、惶恐不安,慌忙道歉,表示要送肇事者至军事法庭审判,并赔偿一切损失。他们生怕苏联借题发挥,乘机干涉朝鲜战争。然而,斯大林却对美军的攻击能力和苏军的反应迟钝,十分震惊!因此认定,不能轻易与美军作战。
10日,周恩来、林彪和斯大林会谈。斯大林当场变卦,以“苏联空军还没有准备好”的托词,推翻了“中国出陆军、苏联出空军”的双方事先约定。周恩来大感意外,当即表示:“中国军队也只能等到苏联空军能够参战时再过江。”斯大林虽不情愿,也只好同意。11日,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苏联可以满足中国的军事装备要求,但苏联空军2个月左右才能出动。13日,毛泽东与政治局成员再次商量,一致认为,无苏联空军支援,我们也要出兵援朝。当天,毛泽东电告周恩来: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当周恩来告知中国立即出兵朝鲜的决定后,斯大林十分感动、热泪盈眶:“中国同志伟大,中国同志了不起。”危难时刻,方见英雄本色!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号称东方领袖、世界强人的斯大林相形失色。
10月16日,志愿军13兵团首长邓华、洪学智等人联名致电彭德怀,建议“三两月内新的装备确有保证(尤其是空军能够出动),则可按原计划进行。否则,推迟出动时间的意见是很值得考虑的。”【3】接电后彭德怀迅即答复:再大的困难,也要出动,拖延更被动;机械化之敌,速度很快,我们要抢时间。实践证明,因彭德怀的远见与果断,才有了初战的胜利。邓华等人寄予期望的“苏联空军三两月后出动”,实际上是斯大林玩的缓兵之计,这种言不由衷的小把戏,有可能误我大事!因为等待、拖延的结果,便是敌大军压境,我军就要冒着敌人强大炮火、飞机轰炸,抢渡鸭绿江,开局失利的危险极大。另一方面,在北朝鲜政府尚存之际,我军出兵是应邀援助;若李承晚一统半岛,修改国号,我再出兵,就是攻打邻国了。这可万万使不得!后来,中方得知,苏联空军将在东北驻防,负责中国境内的防空,2个月后也不会入朝作战;而志愿军急需的是:空军掩护地面部队作战和保卫朝鲜境内的运输线。其后,直到志愿军连续取得3次战役的胜利后,斯大林才有一些勇气,从1951年1月中旬,苏联出动了2个空军师(每师飞机不足百架),有限地掩护朝鲜清川江以北100余公里的运输线。
毛泽东知道苏联空军不会入朝后,于10月17日召彭德怀、高岗进京,并延迟部队出动时间。1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周恩来和彭德怀的汇报,最终把渡江时间敲定下来:19日晚志愿军开始渡过鸭绿江。18日黄昏,彭德怀带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乘一辆吉普车,在只有一辆电台车跟随的情况下先行过江。志愿军的4个军于19日在鸭绿江边集结,天黑后,分三路跨过鸭绿江,秘密开赴朝鲜前线。之后,中央军委又调50军、66军作为战役预备队,于10月底入朝。
 
二、英明的决策  深远的意义
 
这场“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使新生的中国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头号霸主美国决一雌雄,要有何等的气魄和胆略!就连实力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为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我们不想跟美国打仗,不想打又不得不打,这个决策非常艰难。当时中国重工业基地一半在东北,南满的用电主要靠鸭绿江朝鲜一侧的水丰电站(当时亚洲最大)供应。如果任凭美国灭亡朝鲜,南满电力将被切断,东北多数工厂就要停产;因安全原因,许多工厂、设备需要搬迁,大批民众就要疏散;东北长达800公里的边防线将需要大量部队长期戒备、设防。另外,美军和反共反华的李承晚兵临鸭绿江,与台湾蒋介石和法国、南越反华势力遥相呼应,这将置我于三面应敌的险恶境地。周恩来曾说:“我们和美帝国主义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看选择在什么地方……我们决定来抗美援朝。现在我们想一想三个战场,大家会懂,不论从哪条来说,如果在越南作战,更不要说是在沿海岛屿的作战了,那就比这里困难得多了。”
由于我军武器装备与美军相差太悬殊,特别是美空军,掌握制空权,能有效压制地面部队;全世界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有胜算的可能。然而,毛泽东却不信那个邪!他向随朝鲜人民军战斗部队采访的中国记者了解:美陆军炮火和空军比较,哪个杀伤力大?结果得知,主要杀伤力还是陆军。毛泽东顿时充满信心,陆军较量,志愿军不会处于下风。政治信念坚定的我军英勇无比,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特别是,还有一批智勇双全、所向披靡的战将。志愿军既勇敢更有智慧, 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 打败“钢多气少”的美军。即便是最坏情况,美空军轰炸中国大城市和工业基地,海军攻击中国沿岸;其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因为,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毛泽东对战胜美军有信心,有把握把战争控制在朝鲜境内,最坏情况可以避免。毛泽东敢于挑战美国,具有非凡胆略,但在出兵参战的时机、方式上,又稳妥谨慎、量力而行。即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选择美军逼近鸭绿江时开战,规定不在朝鲜以外攻击美军。以灵活的策略,把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展示了伟人的大手笔!
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和苏联都不敢再轻视中国,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扬眉吐气了!在旧中国,2万八国联军就能长驱直入攻下北京,60万日军就能占领大半个中国。斗转星移,新中国的志愿军,从境外的鸭绿江边开赶,百万之众的“十六国联军”只好灰溜溜地去三八线“报到”。当时许多日本人都蔑称中国为“支那”,当看到最敬佩的美国主子居然被中国人打得落花流水,这才心服口服地改称中国。新中国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在其后的越南战争,中国政府警告美国,不得越过17度线,美国人牢记教训,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战争中能与之相抗衡的国家,才称得上强国、大国。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确立大国地位、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我民族重新崛起的里程碑,它将永载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中国毅然决然出兵朝鲜的行动,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因此与苏联形成了基本平等的兄弟关系(苏联与东欧各国实为“父子关系”)。斯大林从此相信中共是共产主义者,便改变了过去援华有疑虑、不慷慨的态度。苏联对华援助大大增加,除了新式武器外,还有156个大型建设项目(最后落实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主战装备的制造厂。不到10年时间,中国仅花费百亿人民币,以堪称世界最低成本,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等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先后仿制成功飞机坦克;由仿制到自制,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由此可见,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百万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这为今后的国防发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积极性。至1952年10月,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5%,创造了战争中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奇迹;并于1953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小国大政治家”李光耀说地很精准: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
朝鲜战争告诉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有自信和勇气,该出手时就出手。毛泽东讲抗美援朝时的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很值得我们深思;历史证明,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即使稍微过头,也比无所作为,要好得多。一些西方当权者认为,中国为发展经济可以做出其他重大让步;他们甚至不断挑战我主权,试探我底线。因此需要明确警告它:用切香肠方式对付中国,很危险,玩过头,会切到自己手!今天,美国政府炮制出荒谬、虚幻的“中国威胁”,竟然不顾脸面、不择手段,以政治施压、经济讹诈、军事威胁,对我全面进逼。当然,现今的战略博弈,还不是当年“打败美国野心狼”那样针锋相对、你死我活;但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当年,也要应对新的“十六国联军”。我们现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国际敌对势力想打断这个进程,遏制我们的发展;其用心险恶、明目张胆、手段下流,登峰造极!如何面对现实的威胁、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习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我军要“以坚定意志品质、灵活战略策略、有力军事行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现在面对的凶险,不会比抗美援朝时更大,当年的新中国都能给世界霸主以迎头痛击;今天强大的中国,会让任何侵犯者,留下痛不欲生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卢建东. 对雷英夫有关抗美援朝回忆若干问题的质疑[J]. 党的文献,2001(2)
[2] 高广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帅任命的历史考察[J]. 社科纵横,2015(9)
[3] 赵学功. 抗美援朝与中国军事现代化[J]. 理论视野,2010(6)
[4] 王波.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来源:中国社科出版社《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之一》-人民网)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3991054.html
[5] 徐焰. 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9
[6] 燕昭文. 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5
[7] 黄迎旭. 抗美援朝的五个重要决策[J]. 炎黄春秋,2017(3)
 
来源:抗美援朝战争探秘①——不期而遇的战争 力排众议的决策(人民网)http://bbs1.people.com.cn/post/7/2/1/170840720.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