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名作家龙应台,没有研究自己的本行,倒是在脸书上,发了一篇长长的文章。
在文章里,她把香港以及香港人,比喻成“花园地上的一颗鸡蛋”。
这次她一改当初“拿情绪当证据”的春秋笔法,毫不掩饰地把香港暴徒的行动,说成是“以卵击石”的悲壮举动。
随后,她还下了个很神奇的结论:中国那么大,只有香港人站了出来。话里话外都在质问我们:
【“你们怎么还不起来暴动?”】
明明是一小撮暴徒,用暴力威胁普通百姓的安全,可龙应台倒好,直接把全香港都说成暴徒,把人尽皆知的暴行,说成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人民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何只见鸡蛋,不见燃烧弹?
此情此景,让人想起龙应台那句“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更在乎小民尊严!”
2010年,她为了把对中国发展的嫉妒,包装成“悲天悯人”,把“大国崛起”跟“小民尊严”强行对立起来。
当时,由于她“文艺知性”的人设,哪怕她的结论无比荒谬,许多网友仍坚持觉得,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的好作家。
然而这次香港问题,把她最后的人设都砸了。
一个嘴上说关心小民尊严的人,看着警察被殴打、道路被暴徒封锁,全城陷入恐慌时,却对这700万“香港小民”的困境只字不提。
要理解她的想法,恐怕得从她生平说起。
1
1952年,龙应台在台湾高雄的眷村出生,从名校留学后,她曾在德国大学任教授,陆续出版了《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等著作。
凭借优美典雅的文字,作品刚进大陆,就在文艺界掀起了一阵“龙卷风”。以满腔真情打动了无数观众。
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满身才气的“文艺女中年”,开始热衷于谈论政治话题,还自诩特立独行,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2016年10月,龙应台因为《一首歌,一个时代》的讲座,靠夹带政治私货,重回大陆网友的视野。
在演讲开头,龙应台给讲座定了个很文艺的调:
【“一首歌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
话音刚落,龙应台就兴高采烈地播起了自己的童年回忆——《反攻大陆歌》。会场满是“共匪”、“剿匪”的旋律。
播完后,她还假装客观,莫名其妙地点评:
【“其实蛮好听的,对不对?”】
整个演讲里,龙应台一再强调不涉政治、只聊音乐,是单纯的文化交流,结果在播“安慰和回忆”歌曲时,她却来了个《反攻大陆》?
她的“硬核童年回忆”,让全场观众都无语了。
仿佛为了表现出倾听的姿态,她又让观众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歌曲:
结果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向她介绍:
【“我想起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
这下轮到龙应台傻眼了。在事后的文章里,她写下了当时的心境:
【“我非常惊讶,在香港这个地方,说自己喜欢红歌,需要勇气”。】
可问题是,她凭什么觉得,自己毫无顾忌地把《反攻大陆》,强行当童年回忆来分享,是自己的言论自由。
而当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说自己喜欢爱国歌曲时,却得像干坏事一样偷偷摸摸?当人家光明正大说出来,她还要感到惊讶?
意识到自己失态后,龙应台打圆场问:
【“《我的祖国》怎么唱?”】
话音刚落,周校长马上唱了起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歌声响起后,情况超出了龙应台的预期。她觉得大家得悄悄喜欢的“红歌”,马上在全场激起了共鸣。
刚开始唱的时候,歌声音还很单薄,到最后却变成了大合唱。
此时的龙应台,只能用僵硬的,硬挤出来的微笑来缓解现场的尴尬气氛。
随后,场面越发失控了起来。
问答环节里,一个大陆学生说:
【“我的启蒙歌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它影响了我20多年……影响了中国70多年。”】
这个时候,龙应台连假笑都笑不出来了,只能寻章摘句,拼命地像大家强调:
【“它在成为国歌前,不止是国歌”。】
明明是你先假装客观,非要谈政治,结果人家跟你谈政治,你又怂了。
看过视频的人都发现,龙应台不是不谈政治,只是爱用“文化”做包装,向人家灌输自己喜欢的政治。
同样的,她不是真不懂“小民尊严”与“大国崛起”的关系。只是因为看不惯我们“大国崛起”,台湾那边却发展停滞,就把难以量化的“小民尊严”当武器。
节目录完后,龙应台还煞有介事地在文章里强行装理中客,说反驳她的网友,是在搞“刀光剑影”。
然后,又自命清高地反问:
【“这样充满猜疑地活着,不累吗?”】
你先挑的事,你先动的手,看到人家还手自己打不赢,又说人家刀光剑影,你这样打擦边球挑事,不累吗?
很早以前,台湾作家李敖就直接把龙应台比作“鸟鼠兽”:
【“这种神话动物又是兽又是鸟,长的像老鼠,可又会飞。”】
意思是说,龙应台既双标、又善变。
随后,李敖直接戳穿龙应台的文艺面纱:
【“我花了大半生的努力,打败了蒋介石的文宣团队,龙应台却用另外一个形式,来延续蒋介石的思路”】
其实,李敖这番批评还是太高估龙应台了。
龙应台压根就没隐藏自己的双标,甚至连包装都不带,直接就放在面上让你看。
2
1942年,在日军侵占下的浙江淳安县里,一个叫应美君的17岁美貌少女,经常冒着日军的盘查,孤身开船到杭州贩私盐。
这姑娘是何方神圣?小小年纪,就敢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孤身走私?
这个应美君,就是龙应台的母亲。她闯荡江湖的故事,写在龙应台《大江大海》的第一章里。
图:右边为应美君
越往下看,故事显得越发离奇。
龙应台写道,船遇到缉私盘查,“机智”的应美君赶紧让手下工人的老婆,脱了衣服坐在船舱门口,色诱日本人手下的探长。
小小年纪懂色诱,还能自己不上,骗别人老婆脱衣服,这姑娘果然是个枭雄。
更离奇的是,缉私队长是个柳下惠,有胆子卖国,却没胆子看不穿衣服的大姑娘,被吓了一大跳。
不过,看完应美君的家世,这个故事就显得不离奇了。
淳安有句民谣:方半县,邵半城,应一角,周一鸭子壳,说的是县里有方、邵、应、周四户大家族,应家排第三。
而应家在抗战里,就是靠给日军筹集私盐发家的。
所以,别的百姓出趟门就像生离死别,应大小姐却敢孤身跑船;别的百姓家破人亡,他们应家却能岁月静好。
在《大江大海》的序言里,龙应台把自己家族的见闻,说成是“国家叙事里的小民记忆”,强行在口头上说自己是“小民”。
可字里行间,总让人觉得,她对“小民”这个词似乎有误解。
抗战后清算汉奸时,龙应台母亲、应家大小姐,立马就嫁给了国民党宪兵队队长龙槐生。应家摇身一变,成了国军家属,继续当大户发财。
直到1949年,解放军南下浙江,应家的好日子才结束。
图:着装时髦的龙家三口
在龙应台笔下,这段时间,她的母亲非常落魄,身边没了前呼后拥的成群仆人,惨得“一下码头就没人管”。
结果下一句龙应台又说:身边还有2个传令兵,藏了5两黄金。
都到逃难的份上,别的难民饿死无数,卖儿卖女,可对身边有传令兵和黄金的应大小姐,龙应台却管这叫“一无所有”。
看来龙应台和王健林,语文老师是同一个人。
在龙应台《倾听一个人的记忆》里,当她踏上母亲生活过的淳安,她的第一反应却是:
【“淳安应家的整个家族都成了农民”。】
随后,她又写了家乡如何衰败,留在大陆的亲人如何落魄,整个淳安的色调,在龙应台笔下充满了晦暗。
话里话外,都是满满的怨气——我们家是人上人,怎么能当农民呢?
或许是自觉清高,在龙应台的作品里,她讽刺过解放军,讽刺过国民党,唯恐沾上一点的政治,生怕显得自己世俗、不够仙气。
为了显得自己超然世外,她不止一次说过远离政治,甚至拐着弯地想把“爱国主义”,说成是“盲从国家强权”。
这种观点,从龙应台上学时的习作,到现在的公开演讲,几乎从没变过。
可尴尬的是,1972年,就在龙应台一边写着小清新文字、时不时吐槽政府时,一边又在大学典礼上,给蒋介石贺寿。
这份贺词,全是“象拱北辰、星耀南极”,把蒋介石比作北极星,甚至直接喊出“一人有庆,兆民欢腾”,献媚得无以言表。
就连跟儿子写家信,也是一口一个“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犹如冷战时的柏林墙。
如果把龙应台各种文字都看全,大家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
她嘴上说“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她前半句是真的,后半句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应美君让人家老婆色诱,在龙应台笔下被称为“机智”。仿佛被迫脱衣服的民工老婆,就没有“小民的尊严”。
听说自家成了农民,真成了“小民”,她就满怀悲愤,觉得掉了身价,浑然不觉得自己鄙视农民的样子,伤害了“小民的尊严”。
她反对独裁和暴政,却又对自己时常腹诽批判的独裁者蒋介石,在贺寿时卖力地喊“一人有庆,兆民欢腾”,一点没觉得丢了“尊严”。
“小民”的定义,只能在龙应台手上。
如果是网络发达的现在,龙应台的这些“双标”本该是很轻易就被发现的,可她的作品却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 21世纪初的中国。
那时,网络刚刚兴起,大陆网民正兴奋地向外张望,因为我们的发展还不完善,大家看到外面的啥,都觉得是好的。
而龙应台,恰好利用了这个信息差。
她以“台湾同胞”的身份走向大陆,用温情的母子对话《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里感性温柔的文字,在大陆圈了一大堆粉丝。
至于“贺寿”、“左右”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内容,普通读者根本无从发现。
在大家眼里,她就是一个开明温柔的母亲,一个感性的作家,她对政治高谈阔论,也能被解读为“体察民意”。
就连她“大国小民”论调的破绽,也被以为是“脱离世俗的天真”。
“天真”的龙应台,说啥都有人买账。
3
2006年,一篇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文章,被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甚至还入选了《青年必知名家散文精选》。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龙应台。
客观地说,这篇文章的内容还算一语中的,是龙应台在社论文章里少有的佳作,主流媒体都认为,本文“有鲁迅投枪匕首杂文之遗风”。
这个评语,分量相当之重。
后来,作为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龙应台的《目送》还入选了中学课本。
可自从上了课本后,龙应台真当自己是教育工作者,四处好为人师。
2010年8月1日,在北京大学100周年这么盛大的纪念活动上,因为才名远播,龙应台应邀来演讲。
当她步履轻盈地走上讲台,瞬间成了全场的主角,听众挤满会场,只为一睹“童年女神”的真容。
没想到,龙应台一张嘴就喧宾夺主,在北大的生日宴上,大谈“台湾民主”。
就在2个月前,陈水扁刚刚因为贪污实锤,被判了坐牢。台湾政坛也恶斗不断,经常上演全武行。
但在演讲台上,对着中国顶尖大学的学子,龙应台却自信满满地说:
“它所有的“乱”,在我个人眼中看来,都是民主的必修课;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须的实践,因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么再站起来,跌倒本身就是一种考试。所以,容许我这样说:台湾民主的“乱”,不是乱,它是必上的课。”
表面上台湾被撕裂得很严重,但不要被这个表面骗了。回到基座上的价值观来看,从前的中国梦慢慢被抛弃了,逐渐发展为台湾的小梦,然后一起上非常艰辛、痛苦的民主课。
当时,台下不少人听到兴头上,纷纷拍手叫好,纪念堂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除了当面踢馆讽刺大陆,能赢得掌声外,龙应台也靠写书发了大财。2010年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龙应台是台湾省作家之首。
她的代表作“人生三书”,是小资文青人手一套的必读书。
随着这些作品畅销海内,龙应台强行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台湾。
她发明的这个说法,大陆杂志也争相宣传:《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后来直接被台湾当成旅游口号。
就因为这个标题,这个杂志的12万首印册一销而空,在读者的强烈需求下,杂志社还连夜加印。
当两岸开放自由行后,许多她的读者,奔着人情味三个字赴台旅游。龙应台以一己之力,为台湾旅游带来了大把真金白银。
看着数量庞大、消费力爆棚的大陆游客,台湾人一度有种错觉:大陆人来玩,是因为“最羡慕我们的民主制度”。
2012年,龙应台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作为台湾最出名,而且有国际影响力的的作家之一,龙应台受邀出任台湾省第一任“文化部长”。
没想到,这一上任,成了龙应台的“滑铁卢”。
在任时,每到出了问题,龙应台就搞文山会海,却提不出建设性意见,做事优柔寡断。被台湾媒体人陈乐融戏称为“论坛部长”。
为了搞大场面,龙应台专程找到大导演李安,以他的名义邀请了上百名电影界、文艺界精英赴宴,讨论台湾“文艺盛况”。
可她消费着李安的号召力,挑人时却只看自己喜好,不少李安的朋友、票房几亿大导演没收到请柬,让李安非常下不来台。
私下里,龙应台的下属称她为“龙太后”,“龙仙女”,意指她不懂待人接物,不会尊重别人,活在高高在上的云端。
2014年,龙应台卸任时,颇有风骨地发了条博文:
【“将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离开喧嚣政坛,从‘文化部长’回归文人身份。”】
走出办公楼,她春风满面,颇有功成隐退的得意感。
然而,她的政绩实在是让人笑不出:她在任期间,本来颇有潜力的台湾文创产业,产值出人意料地萎缩下滑。
根据民调,老百姓对她的满意度,从本就很低的26.7%,跌到更低的24.6%。
当记者劈头盖脸问她如何看待这些恶评,龙应台满不在乎,轻飘飘地说了句:
【“民调看看就好”。】
她甚至引用了自己曾经的名言:
【“一座城市的良心,要看下雨天的下水道有没有漫水,文化部的工作性质就像铺下水道,并非立竿见影的工程”。】
原来她也知道,自己搞的文化工作,跟下水道一个味儿。
从小读她课文的人都明白,谈起文艺和小确幸,龙应台是灵动飘逸的“女神”,可一旦女神谈起政治,就难掩小家子气。
一到实操,就更是“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这次从政经历,让龙应台在两岸的名声,同时跌落神坛。
面对汹涌的民意,她对媒体抛出神结论:不是我不行,是这届台湾人民不行。
除了官声狼藉外,就连她给台湾树的口碑,也因为2016年电信诈骗事件,被大陆人调侃成:台湾最美风景不只是人,还有诈骗犯。
今天她在香港问题上的表态,标志着龙应台人设的彻底崩盘。
不过,龙应台的这次崩盘,虽然引起了一番风波,却没激起大家很强烈的情绪,大多数人反应都很平淡。
话里话外,都是“理这种傻子干什么?”
有个公知看到同行露了馅,急火火地出来救场:
【“呵呵,当年龙应台为中国加入世贸,付出了多少努力?”】
结果话音刚落,马上被其他网友活捉:
【“入世谈判的是龙永图,不是龙应台”。】
此话一出,网友们纷纷开始了怼人接力,什么“张学友丢东北”、“李宗盛台儿庄”,段子刷了长长一溜:
说到底,大家之所以这么淡定,还是因为心态发生了变化。
60年代我们说是“万恶帝国主义”的美国。等到90年代,我们走出国门却发现,人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领先了我们许多步。
除了他们总统的桃色绯闻,人家没什么别的地方可以嘲笑。
那时,我们除了满腔的不服和愤怒,啥都没有,只剩一双肯干的手。
在全国各地,中国老百姓用自己粗糙的大手,干着最辛苦的活,一分钱一分钱地给自己攒家当。
没想到,就是这一分一分的钱,一块一块的砖,在10多亿人的努力下,全国每隔几年就大变样,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乌鸦的亲戚去年从台湾旅游回来说:那里环境挺不错,就是穷了点。
台独分裂势力依然在折腾,但人们不再紧张,他们的目光盯着大洋彼岸,收拾那些跳梁小丑还用不上那些杀手锏。
歼-20编队7机同框
作为很多人年轻时的文学女神,龙应台身体已经进入了2019年,可是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她顽固地守着井口大的视野,当然理解不了大陆青年胸怀天下的志气。
就像大多数网友留言里显露得那样,龙应台在香港问题上的发言,根本不值一驳。
中国年轻人,已经不需要听从一个公知的指指点点,中国的未来很光明,中国年轻人的理想很远大,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或许,是时候该“目送”龙应台这样的人退场了。
参考资料:
龙应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人民网:《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澎湃新闻:议论|龙应台被昔日的“野火”点着了自己
YouTube龙应台相关视频
龙应台《大江大海》
龙应台社交网站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