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天下:美国对华“关系定义”的历史演变

  当下美国总统选举战如火如荼,围绕特朗普与哈里斯之间的选举变数尚没有人可以有把握精准预言谁胜谁负,可能随时有“么蛾子”发生。

  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日前在芝加哥召开,拜登、奥巴马等重量级人物纷纷现身,为哈里斯造势。会上公布了一份长达92页的民主党新党纲,而中国人最关注的还是民主党党纲中的对华政策及民主党如果继续执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党纲的政策宣示作为观察的风向标,相比于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发布的党纲,民主党的党纲对华政策的阐述更为详细。最大的变化在于,2024年版的民主党党纲首次设立了中国章节,占据了1页半的篇幅,对华政策论述更加集中和系统,党纲全篇共11次提到中国。其中,最令人关切的是美国民主党新版党纲首次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最具后果的战略竞争对手”。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一、美对华关系定义的历史演变

  究竟如何评价从1884年第一次接触至今240年来的中美关系?由之在之前《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舆论导向》一文中说,“这也许是史学家们应做的功课。”综合史学界的观点,大至将中美关系发展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1. 早期接触:从十九世纪开始,双方就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交流。后来,美国通过《望厦条约》等攫取了部分在华利益,美国历史性也曾发生过《排华法案》。《排华法案》是美国于1882年5月6日签署的一项法案,执行长达61年后废止。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终于在美国看到了迟到的正义。

  2. 二战时期:合作对抗共同的法西斯敌人,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是共同的集体记忆,标志中美曾是同盟国的一段“蜜月”。美国记者斯诺对亲中共的报道,成为中共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好感。

  3. 冷战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期间,中美发生了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两场短兵相接的战争,最后以中国取得胜利而告终。

  4. 建交后的发展: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接触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中美正式结交,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是个里程碑事件。

  5. 全球化时代: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摩擦,如今,中美关系生变是当今最大的挑战。

  综观从本世纪从小布什到拜登,中美关系走到今天,美国对中国的“定义”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认知从尼克松、卡特之后一步步从“合作”到“合作+遏制”再到“竞争+遏制”直至今天对华充满“遏制+敌意”的历史演变。

  回顾这段美国自本世纪初以来从小布什到拜登对华认知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美国基于自己对华的错误认知,并“杯弓蛇影”地把中国一步一步“塑造”成美国的竞争对手或“敌人”,而这期间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对中美关系“定义”的战略定力。毫无疑问,中美关系生变的历史责任完全在美方。

  ——小布什时期:将中国定义为“利益攸关方”,认为共同利益大于战略分歧。这一时期,美国在“9·11”遭恐袭后忙于应付全球反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中国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例如在反恐、经济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防范与竞争,只是在特定阶段和特定问题上,强调了共同利益的存在。

  ——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的重返亚太战略,虽未明确将中国称为“战略竞争对手”,但其政策举措中包含了对中国崛起的警惕与应对。奥巴马政府在经济上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在经济领域孤立中国;在军事上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强化与盟友的关系,以应对中国在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其对华政策体现出既想与中国合作,又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矛盾心态。

  ——特朗普时期:公开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国为企图改变现状的修正主义国家,并在贸易、科技等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在科技领域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和打压,试图限制中国的发展。特朗普政府的这种定义和做法,使得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面临严重挑战和紧张局势。

  —— 拜登时期:早在2022年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明确将中国确立为所谓“头号竞争对手”“美国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全球范围内有意愿有能力改变美国单级世界秩序的国家”。2024年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公布的党纲则将中国定义为“最具后果的战略竞争对手”。这表明美国在延续对华竞争态度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中国对美国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挑战。拜登政府在贸易、科技、人权等问题上继续对华施压,同时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又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例如在气候变化等领域。但总体而言,竞争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方面,合作则是有选择性的、阶段性的。

  美国对中国“定义”的演变,反映出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战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以及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和应对策略的调整。这种演变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双边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二、对华关系最新定义的解读

  今天,“由之说天下”试图对这次哈里斯主导的民主党最新党纲将中国定义为“最具后果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一表述作些背景解读:

  —— 国际格局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被美国视为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潜在挑战者。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一定共识,都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考量对象,民主党在党纲中明确这一定位,是对这种战略认知的体现。

  ——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复杂,政党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将中国定义为“最具后果的战略竞争对手”可能是民主党为了显示其在外交政策上的“强硬”姿态,以迎合部分选民或政治势力的需求,获取政治支持和选举优势。

  那么,这一表述又有什么新的 含义呢?特别是“最具后果”是否意味着对中美战略利害关系的最新判断?

  —— 经济领域。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对美国的经济优势构成了挑战。例如在制造业、科技研发等方面,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市场上与美国企业形成了竞争。民主党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意图和能力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所以将中国视为在经济层面最具影响力的竞争对手。

  ——科技领域。中国在 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让美国感到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民主党强调要限制中国获得特定技术,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警惕和担忧,担心中国的科技进步会削弱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

  ——政治与外交领域。中国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增大。这与美国长期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民主党认为中国的政治和外交理念及实践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构成了挑战。

  三、关于对华关系定义变化的影响

  ——双边关系。这一定义可能一方面导致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在贸易、科技、外交等诸多领域,美国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中国,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力度,从而使双边关系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而另一方面出于搞砸中美关系“后果很严重”的战略考量与严重担忧,也不排除民主党继续执政后会谨慎管控中美关系。

  ——国际局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对华政策的调整和对中国的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的态度和政策选择。一些国家可能会在美国的压力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将使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同时,中美之间的竞争态势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自身利益和地位的重新考量,进而推动国际格局的进一步演变。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一直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是为了给本国人民带来福祉,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并非要去挑战或取代美国的地位。美国民主党将中国定义为“最具后果的战略竞争对手”,这种观点是基于其自身的霸权思维和战略焦虑,是对中国发展的误读和误解。

  面对美国民主党新版党纲将中国定义为“最具后果的战略竞争对手”,王毅主任这次与代表美国民主党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北京的战略沟通,其中涉及到了美国的对华认知的讨论。

  据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向媒体吹风,双方前后谈了6轮,11个多小时,讨论了中美关系、敏感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杨涛介绍说,双方回顾了过去几年中美打交道的经历。王毅主任从中梳理了经验启示,概括为“五个关键”。其中将中美双方实现和平共处在于树立正确认知作为“第五个关键”来阐述,反映了“认知”作为关系定义的引领性与重要性。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应该通过对话、合作来解决分歧和矛盾,实现互利共赢,而不是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陷阱。而“最具后果”对双方来说,都具有某种警告的意味!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