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科技在“十四五”目标任务实现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时代变革的重要推手,引领着世界趋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常做常新的课题。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前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文明推上了一个历史高度,以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已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可望部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我国持续加大投入、提升质量,培养出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同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国崛起不断诠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辩证法!
二、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数、专利申报数的最新排名
中国在全球创新领域的表现持续亮眼。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1位,连续多年稳步提升,彰显了在创新投入、产出及环境等方面的显著进步。深圳 - 香港 - 广州、北京、上海等科技集群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202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64万件,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是联合国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能够独立完成几乎所有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从基础的原材料到高端的精密仪器。此外,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显示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制造业不仅规模大,而且体系完备,产品竞争力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因此,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
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占领科技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墨子号”卫星和“京沪干线”展现强大实力。例如,利用量子通信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更加安全的资金交易和信息传输,保障了国家金融安全。
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成果显著。像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助手,广泛应用于手机、智能音箱等设备。目前,中国已进入“百模”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2024年,华为推出鸿蒙操作系统与昇思AI框架,助力AI产业创新。其中,鸿蒙系统以分布式架构和微内核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昇思AI框架已支持超50个大模型。
5G通信技术率先商用,标准广泛应用。5G网络的高速率和低延迟使得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成为现实。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与大城市专家的远程会诊,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中国也正在谋划星链通信互联网建设。
高铁技术运营里程超4.6万公里,铁路总里程达16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三分之二以上。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安全性高、舒适性好。
此外,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斗系统在定位精度、可靠性等方面不断提升,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农业、渔业、军事等广泛领域并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推广。
在“深地、深海、深空”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重大科技进步。
在深地领域,我国的深部探测技术不断突破。例如,中国科学家成功实施了深部资源探测项目,为国家寻找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在深海领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蛟龙号”可以深入海底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勘探,为我国开发深海资源奠定了基础。
在深空领域,嫦娥系列探测器不断探索月球奥秘。嫦娥五号成功采集月球样本并返回地球,为人类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开启了中国行星探测的新纪元。
中国无人机技术发展迅猛,在民用和军用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大疆等企业的消费级无人机畅销全球,广泛应用于摄影、测绘、农业植保等领域。例如,农业植保无人机可以高效地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在测绘领域,无人机能够快速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为城市规划和资源勘查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国防军事装备不断升级,这次珠海航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实力,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海军方面,国产航母的陆续下水,各种舰艇如“下水饺”一般,标志着我国海军实力的大幅提升。航母编队具备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例如,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等航母的服役,增强了我国在远海的战略威慑力。
空军方面,歼-20等先进战机的列装,使我国空军具备了强大的空中优势。歼-20具有高隐身性、高机动性和先进的航电系统,能够在复杂的空战环境中执行多种任务。
陆军方面,新型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机器狗、机器狼等装备的不断更新,提高了陆军的作战能力。例如,99A主战坦克具备强大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是我国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
火箭军方面,东风快递“管饱”,保持必要的战略核威慑能力。
四、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谋求新突破
总书记强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些年,我们看到“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算东数”一大批贯穿神州大地的大工程上马建成,可谓纵横捭阖,系统集成,举世无双。
在能源领域,加大新能源研发投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占比接近20%。例如,我国的大型光伏电站如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巨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清洁电力。在风能方面,我国的海上风电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核能开发领域,我国核能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已进入世界核电技术第一方阵。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成功并网,标志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重大进展。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如高温气冷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首座商业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发电量已超过6.5亿度,显示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医疗卫生领域,加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在疫苗研发、基因检测、器械制造方面成果斐然。同时,我国的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和预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领域,在种子研发、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方面持续发力,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我国的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造船业领域:中国造船业的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总体市场份额已占据全球造船市场的半壁江山,部分年份甚至更高。尤其在一些高附加值船舶订单的竞争中,也逐渐脱颖而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不断改写全球造船业的格局,为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机械领域:全球市场份额领先。中国工程机械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如盾构机、挖泥船、建筑施工装备等。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全球50强企业中占据多个席位,合计营收占比达到18%。中国在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销售收入占比超越美国,达到24.2%,领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桥梁交通领域: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其技术创新和建设速度在21世纪显著领先,年均建造新桥达两万座。中国桥梁数量和规模巨大,长江上已建、在建桥梁超200座,全国公路桥梁数量达107.93万座,且在世界跨径排名前列的桥梁中占据多数。中国还建成了如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标志性工程,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加,显示了中国基建能力的认可。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桥梁工程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展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代表中国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异军突起
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崛起。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智能工厂广泛建设。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焊接、喷涂等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多年居首,实现弯道超车并开辟新赛道,产业链不断完善。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我国减少石油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
数字经济领域,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全球领先。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半导体领域:中国在被“卡脖子”的半导体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金额接近950亿美元,为新冠疫情以来次高,反映出中国自主发展半导体已初见成效。
六、中国科技强国未来展望
在看到中国科技“井喷”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短板”和“弱项”,保持清醒。有一项中美上市公司10月份的市值对比统计,显示中美科技差距不小。美国三大科技巨头微软、英伟达和苹果的市值加起来约为9.12万亿美元,超过中国当前A股5372家企业的总市值,后者约为9万亿美元。市值体量对比悬殊巨大。全球12家市值超万亿级美元的企业,美国占了9家,最近博通的市值超过万亿美元。说明美国“再次伟大”并非虚言。过去有“钱学森之问”,今天有“马斯克之问”。这些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科学研究短板: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不足,仅为5.54%,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此外,基础科学研究论文产出质量与数量之间存在鸿沟,高被引论文数量较低,学科影响力有待提高。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瓶颈仍然突出,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重大原始性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
—— 技术知识体系和产业知识体系不牢固:一旦知识源头被切断,可能出现“有市场而无技术”的风险。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
——科技评价体系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创新成果被侵权和盗用,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方面存在短板。
- 创新体制不完善:我国在创新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不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效率。
针对这些短板和弱项,我国需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改善科技创新体制,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提出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这些政策体现了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展望中国科技未来,风景将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