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核心人物。然而,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是苏共总书记,没有开启激进改革,苏联是否会崩溃?苏联解体固然与苏联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危机有关,不过戈尔巴乔夫本人的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
在国际上,苏联一直担心美国的军事技术和核武器。1981年,里根总统决定实施“星球大战计划”(Star Wars)建造反弹道导弹系统,这加剧了苏联的担忧。苏联不得不增加国防投入,进一步削减用于医学研究、基础设施和消费品研发的投入。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给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普通市民的不满激增。
同时,苏联在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对非生产性工厂的补贴夺走了本应用于民生的资金。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苏联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过度扩张。1979年对阿富汗的入侵打破了苏联声援第三世界国家的表象,阵亡士兵的增加也在国内激化了矛盾。
在国内,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要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把60%的资本用于支持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另外20%用于军事,剩下的20%用于制造业和消费领域。苏联当时有30万个建筑项目为国民提供工作,远远超过了需要的数量,不过将这一数字削减三分之二又存在大规模失业的危险。卢布只有纸面价值,苏联公民总共持有4000-4500亿卢布,但他们没有花钱的地方。货架上几乎没有消费品。到1989年12月,公民不满激化。北极圈的煤矿工人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奋斗,他们要求政府提供肥皂和土豆。类似的矿工事件发生了约158起。
苏联经济的停滞也反映了计划经济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能力下降。斯大林创造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指令经济,这种体制高度缺乏灵活性。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是“创造性破坏”,是对主要技术变革浪潮做出灵活反应的一种方式。在20世纪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变革是信息作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苏联系统在处理信息方面无能为力。其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意味着信息流通缓慢而繁琐。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动荡,但是西方市场经济体却能够将劳动力重新分配给服务业,重组其重工业并转向信息产业。苏联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有5万台个人计算机。在美国,这个数字是3000万。四年后,苏联大约有40万台个人计算机,而美国则有4000万台。根据一位苏联经济学家的说法,到1980年代后期,只有8%的苏联工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当一个国家生产的92%的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时,这个国家很难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
当时,《赫尔辛基协定》和欧安会年度会议改变了国际环境,并为苏联和东欧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由35个国家组成的欧洲安全与合作委员会(CSCE)的成立以及1975年签署的《赫尔辛基协定》创造了国际行为的新准则,包括自决权、迁徙权和尊重人权。欧安会为苏联以前拒绝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提供了辩护。
这些渐进式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停滞不前,当国民将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西欧城市的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时,他们的抱怨日益增加。国内的衰落加上长期老人执政的弊端,促使当时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兼外交部长格罗米科选择当时仅54岁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作为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任务是对苏联进行改革。戈尔巴乔夫做了什么呢?
首先,戈尔巴乔夫提倡言论自由,鼓励在《消息报》、《真理报》和俄罗斯电视台发表批评性意见。这种言论自由,加上取消了对西方广播电台的禁令,使苏联公民既可以批评自己的政府,也可以了解东欧的民族自由运动。当时,戈尔巴乔夫决定不干预波兰团结工会。波兰人摆脱苏联束缚的举动影响了匈牙利和东德,他们都于1989年获得独立,且没有受到苏联的干涉。不过,苏联政治局保守派成员越来越担心戈尔巴乔夫将失去控制。
其次,尽管戈尔巴乔夫倡导改革,但他对经济问题的无知,以及他的经济改革所造成的混乱,给未来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合作社的改革已将权限从国家计划委员会移交给了合作社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未能将利润再投资,而是侵吞国有资产。这为腐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工人之间造成了严重的不满。
最严重的是,戈尔巴乔夫(Gorbachev)废除共产党的决定损害了苏维埃的中央组织原则。脱离苏共的政府现在可以自由地进行政策改变,但是由于没有传统的政党结构,政府缺乏制定决策的指导原则。苏联最强大的机构被摧毁了,这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引入市场激励措施并使工农业中的私营企业合法化。然而,在这些政策变化中,苏联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戈尔巴乔夫无力应对,苏联政治陷入僵局,戈尔巴乔夫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预算赤字继续上升,而且由于苏联进入国内外债务市场的机会有限,赤字是通过创造信贷和印刷卢布来解决的。这导致短缺和通货膨胀激增,加剧了该国的经济困难并侵蚀了政府的权威。到1991年底,苏联经济陷入崩溃,工厂停止生产,运输停顿。
随着无阶级理想社会的梦想变成泡影,东欧和苏联自身的民族主义变得更加明显。在这两个地区的人民中,意识形态的自信心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促使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公民寻求自决以摆脱苏联束缚。1989年6月,波兰“团结工会”获得了选举胜利,他们制定了符合波兰传统并且不受苏联影响的新宪法。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一次示威活动,约有200万人手牵手,跨越三国领土,连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史称波罗的海之路。此时三国总人口约为700万,当天工厂停工,学生停学,三国以举国之力举行了手拉手活动,以摆脱苏联的统治。少数族裔的不满导致乌克兰的独立倾向,随后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人民之间的不安情绪日益加剧,他们都渴望摆脱苏联的束缚。
此时,戈尔巴乔夫已无力化解这场危机。绝望的经济形势意味着没有钱用来安抚苏联各地的分裂主义者。他试图平衡预算,战胜通货膨胀和短缺的唯一机会是提高消费价格。但是戈尔巴乔夫知道,物价上涨将进一步削弱他的权威。任何通过削减支出或提高价格来平衡预算的尝试都可能轻易导致他的垮台。
当时苏共中央的一些官员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说服、阻止戈尔巴乔夫从而挽回局面,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领导人科留奇科夫等苏联共产党强硬派和保守派组成。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而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各共和国。1991年8月18日,他们在黑海的避暑别墅中将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家人软禁,对外宣称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三天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解救”了戈尔巴乔夫一家,并帮助他重返克里姆林宫。从八月下旬到十二月下旬,戈尔巴乔夫仅是名义上的苏联总统。权力已经转移到叶利钦手中,叶利钦联合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方飘扬了70多年的镰刀锤子红旗被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取代。
乔治·凯南在为《外交事务》撰写的文章中,谈到了苏联体系的潜在弱点以及“迅速变革”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苏联体系被逐渐腐蚀。但是,如果戈尔巴乔夫没有发动激进的改革,并引起了强烈反对,苏联不该如此短命。正是戈尔巴乔夫触发了苏联解体的进程。在西方,戈尔巴乔夫是一个英雄,他不仅解散了苏联,而且结束了冷战。对于俄罗斯来说,他的经济改革以及对苏共的破坏使国家陷入混乱,他对西方的屈从给民族带来了耻辱。不过,苏联的崩溃发生得很快,没有大规模的流血事件:苏联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经历长期暴力冲突而解体的大国。
【徐金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博士。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华语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