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70周年。
针对沈志华先生有关朝鲜战争起因的“不冻港说”,笔者在发表于察网的《被沈志华曲解的朝鲜战争起因真相》一文中,已予以驳斥。本文则是针对其另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论点,即被人归纳为“中苏友好条约一签订,大陆解放台湾成泡影”之说,予以剖析与商榷。
一、沈志华的误读与误解
在一档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沈志华先生不仅重提“不冻港说”,还将未能解放台湾与之联系起来,大意为:
1、因为中国签订该条约,迫使斯大林寻求朝鲜不冻港,随之把计划用于解放台湾的军援转给朝鲜;
2、因为中国签订该条约,把冷战从欧洲引进亚洲,即便没有朝鲜战争,美国也会基于全球战略而保护台湾。
关于上述第2条,沈先生的依据是美国的“68号文件”,相关时间顺序为: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放弃台湾;2月,中苏签订友好条约;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出台68号文件,主旨是将在欧洲遏制苏联变为全面遏制;6月,朝鲜战争爆发。
插入说明:笔者在《被沈志华曲解的朝鲜战争起因真相》一文中,曾对“不冻港说”有过细述,并认为绝对不成立;也曾对“朝鲜半岛必有一战”有过分析,并认为金日成、李承晚均有迫切愿望,且不会以苏联或美国的意志为转移;还曾对“把冷战从欧洲引进亚洲”有过详解,并认为是斯大林急需缓解欧洲方向的压力。也就是说,均与是否在形式上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无关,或称有无签约,上述事件均会必然发生。对此,本文已无需赘言,但会有相应的补充性延伸。
另需说明,笔者认同沈志华先生的部分论点,也就是即便没有朝鲜战争,美国也会基于全球战略而保护台湾,但是,不认同其“归罪”于中苏友好条约及冷战,也不认同其采信的美国68号文件等。
至此,闲言少叙进入正题。
二、杜鲁门的表态绝非可靠依据
先以大视角扫视,再做针对性细解。
1、历史的必然性
中苏于1950年2月14日签署了3个正式文件,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另有《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彼此互为前提与条件,绝对不能分割来看,否则必然会导出具有根本性错误的结论,尤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沈先生的“不冻港说”由来,直接涉及曾被蒋介石放手的主权问题,显然不容妥协乃至讨论。
小结:基于收回主权问题,中国必须也必然要签订中苏友好条约。进而言之,沈先生不应漠视必然性而强行推定可能性——中国不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不参与朝鲜战争,苏联不把军援转给朝鲜,冷战也没有引入亚洲,以及美国不干涉台湾事务,就一定能够解放台湾。鉴于诸多历史成因,可能吗?(后文详述)
2、并非仅有中苏模式
中国在与苏联签约之前、之时及之后,至少还涉及与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香港、澳门问题,仅就中国陆军的实力而言,任何时候收复都不成问题,但众所周知没有,此举明显是在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英国显然是理解了,于1950年1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成为中美之间的沟通渠道之一。
葡萄牙是另一种样本,其在1975年才与台湾断交,澳门则于1999年和平回归,香港稍早于1997年和平回归。
小结:中国并非仅有中苏模式,至少还有中英、中葡模式。进而言之,沈先生不应一味地拿中苏友好条约说事,而无视身边的香港、澳门事例。
3、杜鲁门暗设前提条件
中国大陆的政权性质已经决定了东方阵营立场,美国在抗战时期曾向延安派驻军事观察组,在国共内战时期曾是军调组的三方之一,对此不可能不清楚。
于此仍以英国为例,其在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还声明不会改变与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会继续同台湾“保持实际上的联系”。其实,这是初中生都明白的最基本的外交策略与手段。
进而言之,杜鲁门表示放弃台湾,显然是出于在翻脸前尽量保证在华利益,以及必须展现政治姿态的需要。事实上,当时白宫与五角大楼有着明显“分歧”,后者一直在表达对中国大陆的强硬立场,尤其是太平洋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请喜欢钻故纸堆的读友自行查证,否则就会变成数万字的论文了),可谓是大唱双簧且胡萝卜大棒一起上。
即便是杜鲁门的表态,也并非真正的胡萝卜,先照录如下:
【美国对福摩萨(台湾)和其它任何中国领土没有掠夺性意向;美国目前无意在福摩萨获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无意使用武力干预目前局势;美国政府将不遵循足以使之卷入中国内争的方针。同样,美国政府将不向福摩萨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建议。】
看到其中的“目前”二字吗?
小结:杜鲁门显然是留了后路,或称设置了前提条件,进而可以看作是在隔空威胁!若参照目前特朗普的言行,想必就更不难理解了。进而言之,这也是笔者认为沈先生“钻进故纸堆不能自拔,并对史料文字背后的内涵有失理解力与想象力”的主要原因。
4、美国的虚伪性
在杜鲁门表态之后,国务卿艾奇逊也表示,台湾、韩国不在美国的太平洋地区防御圈之内——被沈先生认定为金日成敢于发起朝鲜战争的主因。但事实是,杜鲁门、艾奇逊在向中国喊话的同月,扭头便与韩国签订了《美韩联防互助协定》。
小结:美国显然在耍两面派搞阴谋,当然这也是最基本的外交策略与手段,彼此彼此。进而言之,沈先生在片面采信美国的某一种说法,却无视客观事实,乃至无视五角大楼包括麦克阿瑟的强硬立场,得出的结论势必就会具有天然缺陷。
至此,自然就会引出一个关键性问题,即:蒋介石当时在干什么?在搞清楚之后,势必就更能折射出美国的实际心态与心机,以及沈志华先生的片面性。
三、蒋介石的国际战略折射美国阴谋
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辞去总统职务,但仍是国民党总裁,并以此身份于7月10日飞赴菲律宾会晤总统基里诺,其间,二人致电韩国总统李承晚,邀其加入计划中的远东国家联盟,李承晚当即一口答应,并于7月19日发函邀请蒋介石、基里诺来访。
众所周知,菲律宾曾是西班牙的传统殖民地,美国则在中美洲击败西班牙后,顺势于1898年夺取菲律宾,成为实际上的宗主国。
只说二战前,麦克阿瑟调任菲律宾军事顾问,甚至被授衔菲陆军元帅;1942年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麦克阿瑟只得狼狈败走,后于1945年特意亲自率队回归。虽然菲律宾于1946年建国,但美国仍是实际上的宗主国,而麦克阿瑟一度被视为日本的太上皇,其在菲律宾的地位也等同。
蒋介石若想到访菲律宾,没有美国人的点头,绝对不可能成行,更不可能筹建什么远东国家联盟,这同样也适用于韩国。
事实则是继菲律宾之后,蒋介石于8月6日飞抵韩国镇海,李承晚亲自前往迎接。当晚,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到韩后,更觉定静光明,内心澄澈无比,是天父圣灵与我同在之象征也。
在三天时间内,蒋介石与李承晚多次会谈,并在结盟问题上达成一致,乃至包括军事援助意向。
再说菲律宾总统基里诺,于10月30日公开表示,为了按计划在1950年初成立远东国家联盟,将召开一次预备会议。不过,他没敢对蒋介石寄望的仿照北约模式表态。由此反映出,美国至少当时不同意搞成军事同盟,但默认台湾、韩国、菲律宾等的战略结盟。
对此,蒋介石则表示,除非将反共作为会议议程的一个关键方面,否则他不会出席。实际上,他真的没有出席,怀有相同目的的李承晚也没有出席。由此反映出,蒋介石与李承晚走得更近了,后者甚至列出向台湾索取的军援清单(含战机、舰船、步枪等,可见蒋介石仍有一些家底,也可见抗美援朝的因果关系),这必然会触及中国大陆的底线。
需要说明的是,蒋介石的菲律宾、韩国之行,被部分学界人士认为在找流亡退路,当时国际媒体也确实有过当面求证,但从蒋介石的言行尤其拒绝再赴菲律宾开会来看,他是铁了心要亲自死守台湾。
从另一个角度看,1949年12月,美国驻台北代办斯特朗和前美国驻台北领事克伦兹面见孙立人,对其明确表示,若孙愿意控制国民政府,美国将全力支持。对此,孙立人予以婉拒了。
当月28日,美国西太平洋海军司令白吉尔在对访美的郑介民放话之后,又对台驻美武官表示,应该给予孙立人充分的权力。
1950年1月,麦克阿瑟亲自插手了,他派情报处长韦龙比访台,并传达其意:若蒋介石不愿离台,则不应干预行政,麦克阿瑟可以派人入台相助。对此,蒋介石断然拒绝了。
综上所述,不论白宫还是五角大楼,均不想放弃台湾,只是准备放弃蒋介石而已。尤其是,这一切均发生在中苏签约之前。
于此,有必要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一下:
1949年——
4月,北约成员国签署成立文件;
5月,激化冷战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暂告一段落;
7月,蒋介石飞赴菲律宾,商讨成立远东国家联盟事宜;
8月,蒋介石飞赴韩国,商讨结盟事宜并达成军援意向;北约正式生效成立;
10月,蒋介石因其反共军事同盟计划未得到满足,转而寄望于怀有同样目的的李承晚。
12月,美国继续逼宫蒋介石,并有意扶植孙立人。
1950年——
1月,杜鲁门发表演讲看似要放弃台湾;艾奇逊表示台湾、韩国不在美国防御圈之内;麦克阿瑟直接介入台湾事务;美国与韩国签定《美韩联防互助协定》;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声明继续与美国保持立场一致,并与台湾保持实际联系;
2月,中苏签订友好条约。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法国在二战后重返越南,并陈兵于中越边境线,至1950年9月,陈赓协助武元甲发起边界战役,才暂时消除近在咫尺的境外威胁。
综上所述,在中苏签约之前,蒋介石、李承晚一直在刺激中国大陆的底线,美国则基本采取默认态度;美国一方面声称台湾、韩国不在防御圈圈内,一方面又插手台湾事务,并与韩国签定《美韩联防互助协定》;英国、法国分别印证了西方阵营的两面性与攻击性,以及东西方对立的不可调和性。总之,冷战由欧洲扩展到亚洲,与中苏是否签约无关,即沈志华先生的相关论点绝对不成立。
进而,便涉及上文提及的一个问题,即:按照沈先生的思路反向假设,中国不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不参与朝鲜战争,苏联不把军援转给朝鲜,冷战也没有引入亚洲,乃至美国不干涉台湾事务,那就一定能够解放台湾吗?
四、解放台湾的客观条件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为了对应沈志华先生的假设,只能硬着头皮推导(倒)一番(翻)。
其实很简单,而且不拿主权问题扣帽子,仅就事论事的结论为:没有中苏友好条约就没有军援,也就很难解放台湾,因为并非沈先生想象的那样苏联人会白给,而采购经费出自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同签订的《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您觉得不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人家会给贷款吗?没有贷款,您能有解放台湾的军援吗?
好吧,就算有足够的经费而无需贷款,也不用签订中苏友好条约,甚至冷战没有被从欧洲引到亚洲,但是,在亚太的美国,在印缅及香港的英国,在越南的法国,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能够坐视一个不同制度的东方睡狮做大做强吗?何况台湾在当时并非不堪一击,甚至有能力军援给韩国。
仍然就事论事仅从纯军事角度,并限于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即台湾没有因此获得美国军援而言。
1950年3月~5月的解放海南岛战役,其实属于偷渡偷袭,我军渡海所用的基本是木帆船,甚至有内河船,其成功的大前提是我军敢打敢拼,并有琼崖纵队做内应,以及跨海平均仅有30公里,最近不到20公里等,同时,国民党军的意志消沉、布防不严等也是很大因素。
再看1949年10月24日~27日的金门战役,以及11月3日~6日的登步岛战役,我军可谓是损失惨重。后者属于舟山群岛战役的一部分,国民党为此投入5个军兵力,双方一直僵持到海南岛被解放,蒋介石为了确保台湾安全,下令从扼制长江口的舟山群岛撤离,稍后又放弃扼制珠江口的万山群岛。
即便如此,台军仍然占据着一些离岛,并横亘在大陆与台湾之间,见下图:
也就是说,困兽犹斗的台军仍有一定战斗力,在蒋介石有意识地收缩固守后,势必会加大解放台湾的难度。
那么,即便不计清除离岛的消耗,只说直接攻打台湾岛,当时台军有30万兵力、300余架战机、10万总吨位的舰艇,这意味着……即便不计空军对比,我军在行动的第一阶段,至少要投送10万兵力,并要拥有能够基本抗衡的10万吨舰艇。
回看上文提及的中苏贷款协定,在据此按比例分配给海陆空后,海军列出的采购清单为:战斗舰艇205艘(55300吨)、各种飞机420架,以及36个海岸炮连等装备。
不说上述装备什么时候能够到位,只看总吨位与台海军还差4.5万吨,也就是缺口尚有近一半。
至于我军现有的舰艇,均是国民党起义或投降的,其中还有不宜出海的内河船,那就不统计总吨位了,仅列举2艘颇具代表性的军舰,如下:
其一,长治号起义后,被国民党飞机追杀至南京,被迫自沉于江底,至1950年2月24日打捞出水,修复后更名为南昌号,并成为护卫舰第六支队(东海舰队前身)的旗舰,而且“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便是题写于这艘军舰上,可见其在海军中的地位,但满载排水量仅为1350吨。
其二,满载排水量6715吨的“重庆”号,也因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追杀,被迫自沉于辽宁葫芦岛港内,至1951年5月16日打捞出水,因修复及保养花费巨大,最终拆了火器作为民用船移交给交通部。
解放台湾除了必须的舰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需要沿用国民党海军的起义及投降人员,另有紧急招募且成分复杂的技术工人,尤其即便以舰队形式出港,彼此也是相对独立航行,且人员配置必然受空间限制,因此在打击敌人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反水叛乱,而进行人员整训与培养需要时间。
综上所述,我海军成立较晚,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并且较难获得空军及防空部队支援,尤其维修保养舰艇的设施、技术及经费不足,因此,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相对强大的海军有一定困难。
换一个假设角度看,苏联没有像沈先生所说的把军援转给朝鲜,那么,到底能给我们什么?
当时,苏联的海军装备堪称乏善可陈,在二战期间,多数水兵甚至被当作陆军在用,即便如今也是靠着核潜艇树威。总之,大型军舰他自己还不够用,能给的只是小型舰船与鱼雷快艇,为了加快交付列装进度,有一部分需要我们按照图纸自己造。
事实上,直至1960年代中期,我军仍在采用近海战术,并以轻型护卫艇及快艇为主,鲜有大型军舰参战,关键仍在于缺少制空权,包括解放台湾必然的抢滩登陆行动,也需空军先期清除火力障碍。至于当年进入落实阶段的行动计划,主要是针对如何清除离岛(以后再专门成文),同时还要防备蒋介石反攻大陆。
总而言之,必须要理性面对客观条件:即便排除美国军援台湾的因素,而且我们如愿获得苏联在当时条件下能够提供的军援,解放台湾也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再换到现实角度看,台军自己认为,大陆空军在2010年有了实质性超越。此外,随着辽宁舰于2012年服役,及其所代表的大陆海军实力,如今在3至7天内攻陷台湾完全没问题。
最后,必须回溯朝鲜战争,正是因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战绩,不仅在随后的越南战争时,仅凭喊话就让美军止步于17°线,而且基于中苏友好条约的抗美援朝,让我军尤其是空军快速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除了合成作战体系、素养与信心,以及常规武器的更新换代,还有两弹一星、战略导弹、核潜艇等的启动基础,进而,为改革开放后的黄金发展期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结论
1、虽然如今可在3至7天内攻陷台湾,但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乃至排出外界因素,仍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因此,任何为“未能解放台湾”设置的假设条件均不成立;
2、即便不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不参与朝鲜战争与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也不会坐视中国做大做强——当时乃至当今的扼制标准之一,仍是有足够能力解放台湾——因为这是双方基于历史成因的制度与立场所决定,若执意为此设置假设条件,只能一头撞在历史的南墙上。或者,是别有用心?
3、基于中苏友好条约的抗美援朝,不仅有效保护了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国,而且由此延展的全方位发展,既彻底毁灭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企图,也为改革开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国由此快速崛起。
4、和平是保卫出来的,不是卑躬屈膝求来的,也求不来。若仍不理解的话,可以去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国,请教一下那里的老百姓;或者去日本,考证一下为何卑躬屈膝于美国,其经济仍因“广场协定”先是停滞十年,后是放缓挣扎到现在?
5、当然,大前提必须要首先持反对侵略战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