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在当前疫情大爆发,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形势下,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并及时予以纠正,是极为迫切的的事情。本文虽然是一篇旧文,但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国此起彼伏、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19、20世纪相继崛起为大国的法国、德国、美国,还是“二战”后迅速崛起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和由不发达国家(地区)迅速转变为发达国家(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他们的兴起与壮大都与工业化密切相关,而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前苏联、中国从19世纪以来的艰难而曲折的工业化历程以及种种出乎预料的现实难题,都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工业化。尤其是对处于历史转折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曾经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有利条件正在减弱和消失、国内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表现出对出口和投资的高度依赖)的当今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一个摆在中国经济学者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攸关中国未来国运兴衰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工业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
《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1)我国1993-2009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一直在46%左右波动(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一直在40%左右波动),最大波幅仅为6.14%(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最大波幅仅为7.08%);(2)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1993年为46.57%、2009年为46.30%(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1993年为40.15%、2009年为39.72%),在这十六年中,第二产业和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3)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在1978-2009年间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从2002年开始表现出了增长滞缓的态势,2002年为41.47%、2008年为41.82%,持续七年在41%左右波动,2009年有所增加也是在第二产业(由于受到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萎缩、以及第一产业继续萎缩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比重的相对上升(详见表1和图1)。这些都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绩效难以继续提高了;而按照钱纳里和赛尔昆的观点,连续的结构变化与收入的增长有关【1】,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收入增长(即国民经济增长)陷入滞缓期了。
(二)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工业化战略面临技术、资本、规模等生产条件的限制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提供的报告表明,我国制造业存在三大忧患:(1)对外国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57%机械产品的技术、多数电子通讯设备和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国内只有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稀少);(2)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3)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2】虽然我国已几乎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世界,但是很显然,我国并没有成为曾因作为“世界加工厂”而崛起的英国、美国、日本那样的世界经济强国。
表1:中国1978-2009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三)我国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因为以下原因而难以为继了
第一,人民币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压力和国际游资的冲击下不断升值,至2012年3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升值前的1:8.27升值为1:6.30左右,升值23.94%,沿海出口加工业地区的老板“跑路”频发就足以说明出口加工业的艰难处境。第二,国内工资(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沿海出口加工地区累次上演的民工荒、农村劳动力工资从2004年以来的剧烈上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持续的大幅上涨,再加之最近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冲击下,都足以说明我国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第三,以美国为火车头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浪潮高峰期已过,世界从2007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开始陷入全面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曾经的外部市场不复存在。第四,我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2011年12月就已达3.18万亿美元,这蕴含了极大的国内金融风险和国际经济乃至政治风险。
(四)急功近利的、粗放的生产方式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
我国为了快速跨入所谓的“工业化”国家行业,在没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的条件下,选择了数量扩张式的工业化道路,目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也难以为继了。我国目前的资源利用率和投资效率低下都非常低: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电力消耗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一般在0.8-1.0之间,而我国近年来上升到了1.6左右;每增产1亿元GDP需要投资5亿元以上……。【3】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表明:
【“我国……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由于国内矿产资源条件并不理想,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矿产缺口继续扩大,进口量逐年增长。2001年我国矿产品进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由于找矿难度加大,新发现的矿产产地数量减少,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保障程度逐年降低,大多数矿产保有量呈下降态势,45种主要矿产中,储量减少的矿种占58%,如媒、铁、锰、铬、铜、铝、铅、锌、金、硫、铁、磷、钾等。我国石油、铁矿石等主要资源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进口依赖程度将逐步提高。” 【4】】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也说明,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详见表2。
表2:中国人均资源占有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
注:A,中国人均占有水平;B,中国人均占有水平与世界人均占有水平之比;煤炭是指探明可采储量,石油是指剩余储量,天然气是指探明可采储量。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2004.
而中国企业近年来大量向国外采购铁矿石、氧化铝、石油和石油制品,不仅助长了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而且加剧了国际矛盾,这使得这种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方式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也难以为继。至于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尤其是北方,不仅工业和农业用水、就是人畜用水也难以保障了)、能源短缺也成为共识,故不再赘言。
曾经(甚至现在仍有)许多人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为榜样,认为他们的工业化都是走的“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道路,我国也是可以仿照的。但看看下面的实际资料,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的结果是严重的:其一,我国耕地的荒漠化、沙化和肥力下降严重——生态退耕2006年就达33.94万公顷(其中每年沙化土地面积约24.【5】),占全年耕地减少总面积的50.36%,已经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004年全国累计荒漠化和沙化的土地面积就分别达26360万公顷和17390万公顷;而且,目前我国华北地区有些地方已经把可以回补的浅层地下水采完,开始抽取不可回补的深层地下水,也面临着大片地区荒漠化的危险【6】。其二,黄河中下游经常性的断流、大运河等内陆河流的严重污染,我国2009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就达4525.3亿元、占GDP的1.33%。
(五)粮食安全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了
由于我们采用片面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压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工业的工业化思维长期主导着我国的经济政策,其结果是,农民在有比生产粮食等农产品更好的选择的条件下,就选择了轻视乃至放弃农业生产。我国2004年以来的粮食产量增长滞缓和粮食等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严重通货膨胀,充分说明了牺牲农民的利益、牺牲农业来推动的工业化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和不可持续性。而且,农民收入水平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了,从1995年开始我国就从短缺型经济转向了相对过剩型经济,内需不足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达到了3.33倍的历史高位,详见表3、图3。
表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五)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在新时代的国际贸易和分工条件下值得反思
在国际贸易的金本位制下,一国(或地区)出口越多,其能从国际上获取的财富就越多,这是曾经依靠大量出口而成为世界强国的英、美等国家当年所处的历史条。但是,在当今国际贸易的非金本位制和非完全自由化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多并不意味着本国的财富增长越多、更不意味着国内社会福利就得到了提高。我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大量顺差,这种极为不均衡的对外贸易对国内社会福利的促进效果需要大打折扣。当用我国耗费了资源的产品不能换得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福利的产品、而只能换取到钞票、落后机器设备、昂贵消费品时,这意味着我这样的贸易增长是得不偿失的。单纯地主张增加出口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以及主张依赖出口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观点,看来是忽视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而且,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这种国际产业分工链中,我国并不能获取利润性的收入、更不要说是超额利润了,而只能获取工资性收入(许多出口加工工人获得的工资甚至不能补偿其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成本,接不起婚、养不起孩子、看不起病、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就是最好的说明),这种交换的不平等性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可能缩小、而且只可能越来越大,更不要说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了。这被贾根良教授称为穷国之路。但这绝对不是说,我国就应该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这毕竟提高了我国资源(包括劳动力)的集聚性,从而提高了资源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补偿了劳动力的部分成本,总要比资源不能得到利用、劳动力成本不能得到补偿要好。毕竟劳动力不管有没有被利用其生产与再生产的成本都是存在的。
总之,我国要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提高,不管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状况、资源环境状况、粮食安全状况、城乡收入差距状况,还是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条件来看,片面强调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出口为导向、以成为“世界加工厂”为目标、生产效率低下的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化战略已经难以为继了、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工业化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的时候了。然而,究竟应该如何调整呢?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工业化的内涵,搞清楚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确切地讲是工业化与国民福利水平的关系)或者说搞清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化问题。
二、基于可持续性增长的工业化理论
(一)文献综述
对于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就是工业产值在一国或地区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有时候虽然我们在口头上不这么认为,但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简单地将提高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作为工业化的目标。这样的“工业化”概念其实并没有完全把握住那些曾经通过工业化成功地实现了大国崛起、或者由不发达国家(地区)转变为发达国家(地区)的工业化的本质特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地区)所需要的、成功的或者说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究竟应该具有什么内涵。
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将工业化定义为: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结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手工劳动基本上为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等)操作所代替。” 【7】】
斯威齐认为,
【“如果我们要从一个全无工业(手工业除外)的经济社会开始,那么,这种经济社会可能要经历一种通常被称为‘工业化’的转变,在这转变中,全社会的大部分力量都是投于创(和)用新的生产方式。新工业的建立,有时就总生产而言规模极为庞大,以致还需要在某一时期减少消费品的生产。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有我们通常称为‘基本’工业的,都以新工业的姿态出现,而且这些新工业的建立吸收了新积累的资本,但却未能相应地增加消费品的生产。”】
鲁道夫•吕贝尔特认为,
【“……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
结构主义者认为,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制造业(工业)在总产出和就业中所占份额的上升和农业所占份额的相应下降成为一种趋势。库兹涅茨的工业化观点也是一种结构主义的观点——工业化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8】。
赵晓雷认为,
【“所谓工业化,是一个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实质的经济进步过程,这种变革的特征在劳动资料(生产的技术基础)上表现为机器和机器体系代替手工工具;在劳动过程的分工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生产的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代替单个的或者简单协作的劳动;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现代工业代替传统农业成为主导的和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 【9】】
对于上述工业化概念,吕贝尔特、结构主义者、斯威齐和赵晓雷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工业化的部分特征,但都没有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角度揭示出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张培刚的工业化定义虽然揭示了工业化的本质和基本的表现特征,但却又忽视了工业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二)基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理论
从揭示发展中国家所真正需要的、曾经使那些不发达国家(地区)成功崛起的、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工业化的内涵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定义工业化:第一,其本质是指某个经济系统的基本生产方式可持续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并且由主要依赖客观自然因素向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的转变过程;第二,其结果表现为经济系统利用自然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势力由弱势变为强势,以及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并且民众不再以追求温饱等生存条件为主要生活目的;第三,其一般表现形式是新型产业逐渐代替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第四,其具有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并不是说低端产业的产值越低越好(比如农业)。
从这个工业化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第一,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的、仅仅是资源从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并不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第二,国民经济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没有下降或者说其可持续发展的自主能力没有增强的转变过程不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第三,民众的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的国民经济转变过程不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第四,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制度没有得到显著革新的转变过程、或者说知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的转变过程不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第五,一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势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的国民经济转变过程不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
从这个扩展了的新型工业化定义,我们可以将工业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或类型:第一,初级工业化,国民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从主要依赖气候、耕地、劳动力等自然条件的农业转向主要依赖于石化资源的粗放工业;第二,中级工业化,国民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从主要依赖于石化资源的粗放工业转向主要依赖于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第三,高级工业化,国民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从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和原料的工业转向主要依赖于知识和脑力劳动的服务业、精神财富生产逐渐代替实物财富生产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
三、结论
不管是从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城乡收入差距状况,还是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条件来看,片面强调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出口为导向的、以成为“世界加工厂”为目标的、生产效率低下的、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化战略已经难以为继了。我们需要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道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过程)的本质是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一般表现为人们对自然和外国依赖程度的不断下降、一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势力由弱势变为强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钱纳里,[以]赛尔昆. 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20,175.
【2】【4】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21世纪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441.
【3】【6】吴敬琏. 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上)[J]. 学术月刊,2005(12).
【5】闻海燕. 粮食安全——市场化进程中主销区粮食问题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
【7】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卷)[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
【8】[美]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
【9】赵晓雷:《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12-13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5.
【作者刘明国,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本文原载于《河北电力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作者授权察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