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

德国一个普通医生因新冠肺炎药物求助中国大使,这是一个不能拒绝的求援,也是无法拒绝的求援,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特事特办的求援。

什么人这么大的面子?什么事要这样特事特办?

我们把历史镜头推到83年前,讲述一个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这个人的祖父叫约翰·拉贝,是德国人。先看有关约翰·拉贝的四条消息:

2009年4月29日,由德国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乌尔里奇·图克尔、丹尼尔·布鲁赫、史蒂夫·布西密、张静初和香川照之等联袂领衔主演的影片《拉贝日记》,在中国内地上映。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左一)在约翰·拉贝纪念墓园落成仪式上聆听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右一)发言。

2013年12月11日,由中国南京市政府出资重修的拉贝纪念墓园落成仪式在德国首都柏林西郊举行。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2019年4月24日晚,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大型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2019年7月3日晚,由江苏大剧院和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上演,由此正式拉开了该剧2019年欧洲巡演的序幕。

约翰・拉贝的事迹在中国编话剧、上荧幕,拉贝去世后由中国出资修建纪念墓园,原因何在呢?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任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负责人、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南京安全区主席 。后来又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军事顾问。

拉贝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加入了纳粹党的前身德国社会工人党,在纳粹分子中属于元老级的人物。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中间者为拉贝

虽然拉贝是一名纳粹党员,但却充满了正义感。1908年,26岁的拉贝来到中国,在中国整整呆了30年,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中国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因此,在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拉贝没有和其他外国人一样争相撤离,而是坚持留在了南京。虽然德国政府几次召唤,但拉贝一直拒绝离开。他认为,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他有义务而且应该留在中国。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拉贝在日军虎口下相救中国难民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始。拉贝亲自出面组织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被人们称呼为“洋菩萨”  。日军在南京市内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和已经放弃抵抗的中国士兵,拉贝挺身而出,联合南京市内的留下的美英等国商人、传教士、大学教授等20多名外国人士,组建了由他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中国难民提供庇护。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拉贝旧居

患有糖尿病重疾的拉贝将自己的住所让了出来,让无数的中国难民躲在他的家里,他还在院子里挖了防空洞以防日本飞机的空袭。而拉贝自己则堵在门口,用柔弱的身躯阻挡发狂的日军。当时日军已经杀红眼,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勇敢的拉贝在日军的刺刀前丝毫不惧,一直和日本人对峙,甚至公然从日本人刺刀下抢人。由于日本人拒绝承认拉贝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这个民间组织,因此拉贝其实并不安全。但拉贝不为所动,他和日本人据理力争,亮出了他的纳粹党员身份,并把纳粹旗帜覆盖在了屋顶。日本人投鼠忌器,不愿得罪德国人,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拉贝保护躲在他身后的中国难民。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小粉桥路。一个日本士兵发现了一对中国母女,像野兽一样扑向女儿,往旁边的一幢小房子里拖。

母亲哭着哀求,日本士兵一个枪托砸过去,母亲倒在地上不动了。

就在女儿快被日本兵拖入小屋的时候,一个德国人冲了过来,用英语大喊:停止!

日本兵愣住了,提着手里的枪也没敢动。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在日军面前毫不示弱的拉贝

因为眼前的这个德国人,穿的德式军装,钢盔,腰里别着一把手枪。而最扎眼的,是手臂上佩戴着“卐”字章。

德国人大声呵斥日本人,虽然日本人听不大懂,但从这个德国佬的手势判断,让他滚开。

那时候日本和德国是盟友,日本兵僵持了一会儿,不知道面前这个“盟友”到底什么来头,最终只能放弃离开。

被救下的小女孩,叫汤英。而这个半路杀出来的德国人,就是约翰·拉贝。

拉贝在南京的家,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一幢带院子的独立小楼,也是德国纳粹党驻中国南京分部的办公地。这栋小楼成为了中国难民的庇佑地。中国人听说日本人害怕拉贝之后,纷纷涌向了拉贝的小楼避难。

在拉贝不大的房子和院子里,挤满了避难的中国人。对拉贝而言,只要还有一个人的立足之地,就多收容一个人,汤英就被收容在这里。

一天晚上,3个日本兵趁拉贝外出,用刺刀推几名中国女子正要出去,危急关头,拉贝赶了回来。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汤英是这样形容的:拉贝像怒不可遏的狮子一样冲了进来,对着日本士兵用英语大吼,叫他们滚出去。

日本士兵看着拉贝手臂上的纳粹标志,想从大门走出去。但拉贝不允许,他让日本兵从什么地方爬进来,就从什么地方爬出去。

日本鬼子坚持要从大门走出去,拉贝大声吼叫着拔出了手枪,三名日本鬼子只能乖乖地从围墙上爬了出去。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在拉贝的院子里,有一面用他家的床单、窗帘做成的大旗铺在房顶上,那是一面"卐"字旗。放这面旗帜是为了让日本飞机看到,也是让路过的日本人看到后能“绕道而行”。

但是,在日本人面前,安全区并不安全。有一次,拉贝答应1000多名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入安全区,他以为《国际法》会有效,就通报了日方,说中国有一部分士兵已经放下了武器,应该得到“战俘”的待遇。

结果日军表面答应,随后冲进安全区,当着拉贝的面绑走了这1000多名中国士兵,随后拖出去全部枪杀。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南京的其他二十多个安全区,拉贝和安全会的其他成员们不仅为难民们提供庇护,而且到处筹集资金,为难民门购买食品和药品。他们穿梭在日军的刺刀之下,争相奔走救助中国难民。在拉贝的领导下,安全委员会收容救助的中国难民高达25万。如果没有拉贝以及和他一道挺身而出的外国友人,也许南京大屠杀会多出25万殉难者。直到南京恢复平静,难民们被安排妥当,拉贝才离开中国。当拉贝走的时候,难民们列队欢送,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德国人鞠躬致意。

南京大屠杀过后,拉贝回到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约翰・拉贝被称作“中国的辛德勒”  。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拉贝夫妇

拉贝回国后,由于拒绝召唤等原因,被纳粹分子逮捕,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拉贝长期被软禁。他写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也被纳粹分子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的境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又遭到了盟军的非难,贫病交加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锒铛入狱。当拉贝的遭遇传到南京的时候,国民政府向拉贝提供政治帮助,在证实拉贝完全没有参与纳粹的作恶后,同盟国法庭宣布他无罪,国民政府终于使他逃脱牢狱之灾,但西门子公司已经和拉贝解约。

1946年,64岁的拉贝开始衣食无着,为了谋生开始当拆卸搬运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生活艰辛。鉴于在南京时的仁义之举,拉贝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 。南京政府和南京市民争相捐款,南京市长还亲自跑到瑞士为拉贝购买食物和药品邮寄给拉贝,以表达南京市民和中国人对拉贝的感激之情,感谢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为中国人做的贡献。中国政府还表示:如果拉贝愿意,可以到中国,中国会照顾他。可拉贝拒绝了中国的好意,他不愿意给中国添麻烦,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拉贝其所著《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

1950年1月5日,拉贝因中风去世,卒年68岁,葬于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地。

拉贝墓地占用时间有限制,1985年到期,其墓碑捐赠给中国位于南京市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那里永久保存  。此时,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先生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反映,希望能续租拉贝墓地原址并重修拉贝墓碑 。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南京市对此十分重视,决定给予支持 。2012年11月22日,南京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拉贝先生南京故居时,曾作出 “以感恩情怀修葺好拉贝墓”的批示  。2013年11月,拉贝纪念墓园修建完成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为山教授为墓园无偿设计、制作了墓碑上拉贝先生肖像浮雕,东南大学单踊教授设计了墓碑碑体 。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托马斯・拉贝认为,重修墓园是德中友好和国际友谊的象征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拉贝纪念墓园落成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拉贝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敬佩,也是中德人民友谊的一个篇章  。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说,拉贝被称为“南京好人”,重修墓园不仅是为了感谢和缅怀拉贝,更是为了向他所代表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致敬  。

现在我们把历史镜头再拉回到2020年3月,开始讲述一个新冠肺炎发生后的故事。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约翰•拉贝的孙子

2020年3月底,新冠肺炎在德国肆意的时候,中国驻德国馆收到一个求助信,写信的是一个德国海德堡医院的普通医生,以私人名义给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写信求援,急需一批抗疫药品,这批药除了救他自己和家人,也想救他的患者,而这种药品是中国企业生产的。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吴恳大使接到这个医生的私人求救后,竟然动用了国家力量,满足了他的求助。中国外交部与国家工信部紧急行动,特事特办,快速找到了制造这种药品的浙江企业。这家企业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免费赠送,第一时间通过国际航班,顺利把药品送到了这个医生的手上。

这次援助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对外救援中,一次最特别的救援,一次最快的紧急援助。外媒评价,这个医生的私人面子和能量,超过了一些国家的政府。

这位普通的医生是谁呢?他就是南京难民的救命恩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陈辉 | 感人肺腑:一个跨越83年的生死情援助——中国外交部紧急援助拉贝孙子的感人故事

2020年4月1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做客央视新闻《共同战“疫”》节目,与在德国的留学生代表线上交流时,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亿万中国人泪奔。

中国媒体这样评价:滴水恩,涌泉报。滴水的恩我们尚且都要涌泉相报,更何况拉贝先生恩重如山,他八十多年前的义举,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如滔滔江河一般的无量功德!(完)

【陈辉,新华社原北京军区支社社长,高级记者,大校军衔,获新华社“十佳记者”荣誉。撰写出版了《世界王牌败兵录》《沙场淘金百战归》(上下册)《军旗下的铁甲雄师》、《军旅岁月拾零》(一至五集)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大奖赛一等奖、伊拉克战争报道奖、国家抗震救灾报道奖等50余个奖项,新闻作品收入国家语文课文。先后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国防服役金质奖章;简历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作品被收入《中华文库收藏作品名典》。】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