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初~6月初,从江西苏区万里长征而来的中央红军经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甩掉了尾追的敌军。尔后跨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直奔天、芦、宝;同时期,红四方面军也突破嘉陵江,并开始向岷江流域发展。
本文拟对红四方面军从发起嘉陵江战役后确立西进岷江峡谷方针,至进占岷江上游地区准备前往迎接中央红军这一时间段里的进军路线,进行探索和梳理。
一、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峡谷方针的确立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于4月中旬进至平武和江油、中坝地区。而蒋介石为防止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实行各个击破,也正调遣兵力,准备以江油、中坝为中心,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围歼红四方面军于此间。
4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江油附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要西向岷江地区,建立川西北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实现两个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会议还决定:为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红四方面军下一步应首先占领北川、茂县、理县、松潘一带地区。
二、进占北川的进军路线
㈠北川地域地理概况
北川在古时称石泉,1914年更名为北川,县治在今禹里镇(当时叫治城),1952年县治迁至曲山镇,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人民政府迁至现驻地永昌镇。
当年的北川县城(今禹里镇)
北川位于成都平原与松茂少数民族地区的结合部,古代即有道路“上通松(潘)茂(县),下达成(都)绵(阳)”。连接茂县的主要通道是从北川县城(今禹里镇)出发沿通口河上行至墩上,再溯土门河经甘沟,翻土地岭到茂县,这条路唐代即有,称为松岭关道,民国列为“官道”,又称为大东道。北川连接平武的主要大路是经漩坪、曲山场、陈家坝、桂溪、平通、江油关(南坝)至平武;另有一条叫安龙古道(安指安县,龙指平武旧称龙安府)的茶马古道,即从安县到北川再经漩坪、白坭、都坝、豆叩、徐塘至平武;至江油有多条道路可通。
㈡战前敌我双方概况
1935年4月9日,红四方面军攻占中坝,并于11日完成对江油城(今武都镇)的合围,同日,红四方面军一部占领平武县城。12日,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之一部,从江油县苦竹沟经白柳坪(甘溪),进至北川县境内,15日抵达桂溪。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调动川军,在重要关隘、渡口布防堵截。“剿匪”前线总指挥、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以本军一部兵力在墩上、马槽、土门一带布防,封锁北川峡谷通往成都必经之安县、绵竹、茂县的要隘;刘湘之二十一军主力和孙震的四十一军全力扼守北川河谷,从茂县土门至彰明县青莲场一线构成一道坚固防线,阻止红军南下成都平原。
㈢战斗进程及进军路线
4月中旬开始,红军先头部队从江油、平武先后分四路进入北川县展开进攻。
1、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一部15日抵达桂溪后,兵分三路,一路去平武县平通,一路去贯岭、都坝,一路于当晚占领陈家坝。16日,去陈家坝一路再分两路,一路经平沟去都坝,与从桂溪经贯岭去都坝的红军会合;一路到邓家渡,取道油坊沟,在插旗岭击溃县联防大队罗正荣中队,于21日晚占领县城东面一碗水(地名)。
2、4月20日,红军一部从平武县豆叩出发,翻荨麻垭抵达贯岭、都坝,与桂溪、陈家坝去的红军会合后,再分兵两路,一路去白坭,一路去金凤。到达金凤的红军,小部去开坪,大部经堡子岭直奔县城后面另一制高点清凉寺与先到一碗水的红军会合。4月22日,未经战斗即占领北川县城。之后其一部到庙头坝又兵分两路:一路去通坪园;一路翻煞角垭,于4月26日开赴马槽,与驻守马槽的川军隔通口河对峙。
3、4月19日,红军一部从平武县锁江桥出发,在卢包树击溃县联防大队刘顺全中队,直抵开坪,再溯白草河向小坝进军。22日,红军进占小坝后兵分两路:一路经内外沟,于24日占领片口;一路去龙藏,翻黑耳明,于26日抵达白什。4月28日,红军从白什一路去青片少数民族地区;另一路沿青片河右岸南下,与从北川县城去的红军合力击溃川军占领马槽。而后继续顺通口河进军,于4月30日占领坝底,5月1日攻占墩上。红军占领墩上后,一部留守前沿阵地,一部沿通口河右岸向县城挺进,袭击蔡家嘴李国祥团王营后,乘胜开赴北川县城对岸。5月2日凌晨,与驻县城红军配合,组成交叉火力猛攻县城对岸东岳宫据点,击溃守敌后紧追不舍。
4、4月19日,红军一部从江油县含增出发,沿通口河北上,经江油县李家坪、清油寨抵达邓家渡之小河口。
红军在1935年4月中旬至5月初这段时间里,经过一系列战斗,占领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北川大部地区,与平武、江油红军占领区连成一片,截断了敌军从安县至茂县的要道,并为西进岷江峡谷地区开辟了道路。
进占北川进军路线图
三、发起千佛山、土门战役,突破封锁进入岷江峡谷地区进占茂县
㈠相关地域地理概况
千佛山位于北川、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2942米,与伏泉山、帽盒山、东大垭口、观音梁子、横梁子等高山连成一片,沿北川河谷以南,东西起伏蜿蜒60余公里,山形陡峭险峻,地形复杂,在军事上易守难攻,是红军西进岷江地区道路上的天然屏障。
土门扼茂东交通咽喉,茂县行至土门,顺土门河而下,经墩上至北川为“官道”大东路;自土门起跨土门河南行,翻观音梁子至睢水关分道可达安县、绵竹两县,此道称为小东路。
要从北川进入岷江峡谷地就必须打通位处土门河谷的道路,要保证西进道路的畅通安全,就必须攻占并扼守土门河以南的千佛山一线的高山。
㈡战前敌我双方概况
为防止红军进入岷江峡谷地区,四川“剿总”实施“封锁土门,全力守备北川河谷”的作战计划,1935年4月下旬川军各部及“民防团”、地方士兵等近12个团,相继开进墩上、土门、土地岭等地,部署三道防线:一线北起通口河上游,经马槽、坝底至墩上,再沿何家沟至西大垭口,指挥中心设墩上;二线北起马槽沟老水洞,经赤土坡、七星包跨土门河向南沿山道至观音梁子,设指挥部于土门;三线位于涪江和岷江的分水岭土地岭,以控制茂东要道。
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在占领北川县城后,继续向通口河上游一带进攻,击溃马槽、坝底守敌,于5月1日占领墩上,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㈢战斗进程及进军路线
5月2日,红军攻占北川县城对岸的东岳宫,敌军败退凉风垭,红军乘胜追击,于3日攻占凉风垭,打开了千佛山一线的突破口。随后徐向前亲自指挥号称“钢军”的红九军和号称“夜摸常胜军”的红三十军之一部以及妇女独立师一部,与红军先遣队会师,奔袭伏泉山,于4日凌晨占领了伏泉山主峰龙宫殿及其周围的制高点。6日,红军从伏泉山西进到东大垭口,击溃反攻之敌,之后一举攻占巴笼山、大坪山、皇宫山。10日,红军占领千佛山主峰佛祖庙,使千佛山与伏泉山阵地连成一片。11日,红军又歼灭邓锡侯部一个团,乘胜占领西大垭口,彻底粉碎了川军的“土门封锁”第一道防线全部阵地。
随后红军向川军土门主要封锁阵地发起进攻。5月13日,红三十一军一部攻克桃坪。5月15日,红军分左、中、右三路展开全线总攻。左路红军采取两翼包抄,经4小时激战,攻占观音梁子,击溃敌军反扑后,沿石槽沟、九家沟直扑土门。右路红军沿马槽沟攻占老水洞,出奇兵攻占赤土坡后,与观音梁子包抄下来的左路部队合围土门。中路红军一部出岭岗,抄出大沟口,进击雨淋墩。红军从川军土门封锁线左右地区阵地间隙突入,分割包围据点,包围土门敌指挥部,全歼守敌,占领土门。
5月15日进攻土门的同时,红军南北两路部队绕过敌军在土地岭的第三道防线包抄茂县,红军右路部队攻占赤土坡后,其一部经神溪沟、大火地梁子、黄土包、歼国民党驻防军一部后翻山到达茂县县城北约10公里的渭门沟;红军左路部队占领观音梁子后,其一部在羌族向导的带领下,沿观音梁子山脊小路,直扑县城以南约5公里的宗渠,于15日当晚占领了茂县县城。
中路部队在占领土门后,于5月16日突破土地岭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茂县县城。
至此,红四方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堵,彻底粉碎了土门封锁线,红军大部队通过土门河谷进入岷江流域。在伏泉山、千佛山、观音梁子一线红军继续凭险据守阻击川军进攻,多次击退川军进攻,保证了进入岷江峡谷道路的安全和通畅,至7月中旬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撤离。
千佛山、土门战役进军路线图
四、红四方面军首攻松潘的进军路线
㈠相关地域地理概况
松潘位于岷山山脉与川西北草原之间,是川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向南通过松(潘)茂(县)大道经茂县、威州(今汶川)、灌县(今都江堰)可达成都;向东有东路官道(又称松龙大道),经大寨,翻雪栏山,过黄龙寺,顺涪江干流至平武;向北出黄胜关可至甘南、青海,也可经南坪(今九寨沟)至甘肃。另有连接北川的小道,从松茂大道上的镇坪分路,向东翻桦子岭(顶峰海拔3964米,垭口海拔约3675米)经白羊、片口至北川,1933年茂县叠溪大地震,松茂古道受阻期间,这条茶马古道更是通向松潘的主要交通运输线路。
1910年的松潘城
松茂官道
㈡战前敌我双方概况
1935年4月,蒋介石担心红四方面军经松潘出西北,严令胡宗南火速抢占松潘,堵截红军。胡受命之后,即率该纵队由文县、碧口等地出发,经涪江上游向松潘疾进。
5月10日,六一师三六一团团长林英率部先行进入松潘县城,组成“松潘临时剿匪司令部”,林英任司令,开始在松潘布防,设主阵地于城南和县城制高点塔子山。
红四方面军在1935年5月中旬进行土门战役的同时,其一部从平武县水晶堡(今水晶镇)出发,经土城进入杨柳坝翻散垭,到达白羊场(今松潘县白羊乡)、茶坊(今平武县泗耳乡)、片口(今北川县片口乡)一带,之后于5月14日起,相继从白羊翻越桦子岭进占镇坪,进入松潘南部地区。
㈢战斗进程和进军路线
红四方面军的部队进占镇坪地区后,立即北上镇江关向松潘县城进军。5月15日攻占归化(今岷江村)后,兵分三路继续北进,右路经大姓沟翻山进抵松潘县城东的东胜堡(今东龙村),中路沿岷江东岸松茂大道直插松潘县城,左路从安顺关(今安宏乡)进牦牛沟(今牟尼沟),上山梁策应右路和中路部队。
5月18日晚,右路红军夜间从东胜堡、塔子山向国民党军队迂回靠近,19日拂晓前发起攻击,经过3小时激烈战斗攻占塔子山制高点,国民党军队一个机枪连被歼,其余退至半山。此时敌增援部队胡宗南部李文旅沿松龙大道翻雪栏山赶到松潘县城,投入战斗,凭借优势兵力反攻红军占领的塔子山制高点,红军没有后续部队增援,给养、弹药告急,便开始南撤,沿岷江东岸而上的中路红军也未能突破国民党军队城南阵地向南撤退,进牟尼沟的左路红军,从西山袭击防守谷斯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胜利,亦于塔子山制高点的争夺战失利后向南撤退。红军从石河桥上泽司尔顿(泽司顶)向烟囱、纳坡山(纳坡村)且战且退,直至金瓶岩一线固守备战,与尾追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相对峙。
首攻松潘因敌人抢占先机,未能夺取县城,对红军后来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首攻松潘进军路线图
五、进占岷江峡谷其他地区
㈠岷江峡谷及其附近地域地理概况
岷江峡谷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主要道路是灌县(今都江堰)经汶川(当时县治在今绵虒镇)、威州(今汶川县城,当时属理番管辖)、茂县至松潘的骡马道,道路基本沿岷江东岸溯江而行。
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地震垮塌的山体在叠溪形成巨大堰塞湖(叠溪海子),经过40多天的蓄水,10月9日由于余震引发溃坝,下游茂县、汶川、灌县沿江村镇被水冲没,造成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地震水灾。岷江两岸的道路和桥梁均因地震和水灾遭受损毁。震后次年1934年开始组织培修道路,到1934年8月道路大部分能通行,只有叠溪至上游观音岩约15公里的路段由于工程浩大难于拓通,于是在叠溪海子造船用于摆渡叠溪至观音岩这段路,直到1940年筑路完成才停驶渡船。本就不便的岷江两岸之间跨江的交通也更加困难,1935年红军进入岷江峡谷地区时,也受到地震的损毁和敌人的破坏受到影响。
叠溪大地震四周山峰崩塌,堆积体阻塞岷江,形成堰塞湖(庄本学摄于1934年)
震后重开路(庄本学摄于1934年)
㈡进占岷江峡谷及其附近地域的进军路线
红军占领茂县县城后,陆续分4路前往岷江峡谷地区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以实现松理茂计划。
1、5月16日下午,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先头部队沿岷江东岸的进至青坡、芤山、萝卜寨一带,23日进攻雁门关受挫,29日红军分三路包抄攻击雁门关得手,并于当夜占领威州。
2、红军占领岷江东岸的茂县县城后,即令红四方面军总部水兵连(后改为工兵连)在县城附近架桥,5月20日架通横跨岷江的竹索桥。通桥当日,红九军一部即过桥沿岷江西岸的小南路,向理番进军,30日占领理番(今理县)县城薛城,31日占领杂谷脑(今理县县城)。
3、红九军一部于5月22日从茂县过竹索桥至岷江西岸,沿岷江至两河口,再沿黑水河右岸进入三齐(今三龙乡一带)、小北(今回龙乡)、黑布寨(今黑虎乡)及黑水境内。
4、红九军另一部于5月22日从茂县出发,沿岷江东岸的松茂大道向松潘进发。到叠溪较场坝后开始寻找渡船渡过叠溪海子,国民党为阻挡红军过叠溪海子,命令隐藏和烧毁渡船,违令者斩。较场贫苦农民赵怀荣等人毅然挺身而出,驾船送红军渡过海子。红军在较场坝分两路,一路乘船摆渡至观音岩,再顺松茂大道于镇坪会合了从北川片口而来的红军,之后继进至镇江关附近与国民党守军相持;一路乘船摆渡至松坪沟口,顺松坪沟至牙骨寨翻红军棚子(垭口海拔4097米),于5月下旬进抵松潘小姓热务沟地区。
红军棚子
进占岷江上游地区进军路线图
从1935年4月中旬至5月底,红四方面军通过一系列作战,成功经北川进入并控制了岷江上游地区,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四方面军于涪江地区的企图。随后红四方面军开辟了以松潘、茂县、理番为中心的红色区域,并于5月30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
与此同时,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往天芦宝地区疾进。红四方面军则派出一支部队,从理番出发翻虹桥山赶往懋功(今小金县),以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
两支红军的主力部队越来越近,会师就在眼前。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周军:《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详考》,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州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6】北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北川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7】平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平武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8】江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油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四川省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安县志》,巴蜀书社1991年版。
【10】松潘县志编纂委员会:《松潘县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1】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汶羌族自治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12】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汶川县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3】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理县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