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历史真相:知青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壮举!

 

  老三届的老知青,时常想起逝去的知青岁月;苦辣酸甜也时常涌上心头。作为过来人,应当正确地评价那段历史并客观地书写那段历史,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指1968年12月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讲话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之后的那段历史。

  1968年,当时,在国际上苏、美两霸掀起了疯狂的反华浪潮。特别是当时被我们称之为社会帝国主义和新沙皇的叛徒集团,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亡我之心不死。

  在此前后,毛主席审时度势,相继向全国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全民皆兵”,“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一系列指示。在国内,取消了考试制度,各类大专院校由工农兵推荐招生。

  毛主席所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里的关键是“很有必要”。

  毛主席在1939年4月给抗大的题词写道,“知识分子之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他们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

  毛主席也曾讲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

  我以为,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除了考虑到当时国际国内的诸多因素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毛主席为了防止中国走苏联的道路,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是“实行结合工农民众”,在广阔天地中锻炼,在大风大浪中成长,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变。

  毛主席一生追求公平公正,当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缩小三大差别的重要举措。

  知青在上山下乡那段岁月,由于环境和经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上山下乡那段生活苦不苦,确实很苦。正因为苦,才出现了一些“逃兵”。

  而绝大多数的知青,都在那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并加速了世界观的改造。不可否认,广大知识青年在那不寻常的岁月,用自己的双手,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为共和国,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坚信:对于这些,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也必将载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史册。70年代后,有的知青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有的通过招工等形式,相继返城;也有一些知青由于各种原因留了下来。后来,一些地方发生了知青请愿之类的事情,这里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如今,当年的知青大多已近老年或已进入老年。回顾当年,反思过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我是在号称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度过的知青岁月。那时,每个星期吃两顿细粮(黑面馒头),平常就是高粱米饭,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大多是吃各种干菜。有一年连续10个月没吃上一顿猪肉。

  上山五年,干了三年重体力劳动:修路、伐木。有一年修战备路,每天5点钟起床,晚上10点钟收工。后来得了肝炎,腰部也在抬木头时被压伤。

  如今,我将步入老年,让我常常回忆的仍然是那个地方。正因为有了那段经历,一般的苦难我能承受,一般的困难我能克服。

  正因为如此,我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从不向困难低头,也不向邪恶让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多的科学知识充实了自己,成为一个并不糊涂的人。有人说,“‘上山下乡’使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还说:“使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

  我却不这样看。我视那段经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如果时光倒流,我倒希望那样“荒废的青春”再来一次!至于“长期务农”又有什么不好?一边瞧不起农民,一边吃着农民种的粮食,说这话的人的良心何在?

  我以为,坚信毛主席思想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培养强者的过程。

  还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历史的倒退”,这种屁话不值一驳。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告诉人们,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伟大的壮举!――共和国可以作证。在过去的岁月里,千千万万的知青,是共和国的名符其实的中坚力量!

  然而真正的事实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时至今日,应当实事求是,应当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思考一些历史问题,而绝不能以个人的得失来评价毛主席。

  时至今日,我仍然无限怀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寄予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殷切希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