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贾镛甡 | 钢铁运输线上钢铁的兵

1.webp (8).jpg

志愿军后勤一分部汽车五团官兵与赴朝慰问团成员合影。(作者供图  )

 

1950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在交通部下属中国建筑公司工作的我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志愿军后勤一分部汽车五团。

 

志愿军入朝首战告捷,初步稳住战局。敌人不甘心失败,每日出动大批飞机对朝鲜北部狂轰滥炸,企图阻止我军继续入朝。铁路运输被迫中断,作战物资只能通过汽车运输。后来,铁路运输恢复,也只能到达朝鲜中部,再往南运送还是要靠汽车。

 

战争中,后勤补给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更是如此,因为很多给养物资无法就地补给,需要从国内运过去。随着战线南移,运输线逐步延长,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战士每次出征,除了携带尽可能多的武器弹药外,只能背负够吃几天的干粮。这一“秘密”被敌人发觉后,他们便有意识地“适当”后撤,等志愿军官兵断粮后再发动反攻。志愿军加强后勤补给迫在眉睫。志愿军后勤官兵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与敌人斗智斗勇,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计划,确保了前线物资供给。

 

“乔装”改扮 放哨预警

 

入朝初期,我军缺乏对空斗争经验,不知如何隐蔽伪装车辆,遭受很大损失。

 

有一次,我们团一个连从国内接回40辆新车,白天分散停在一个山沟两侧,结果被敌机发现来回扫射,一下子就击毁30多辆。

 

吃一堑长一智,白天休息时,如果旁边有树,我们就把车停在树下,用树枝覆盖起来;停在村子里时,就用苫布、庄稼秆等把车伪装成房屋;遇到下雪天,就用白布把车盖起来……根据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我们灵活地把汽车伪装起来,让敌机难以发现。

 

能不能尽早发现敌机,预先报警?在兵站执勤的战士想出一个办法:在公路沿途一些制高点站岗放哨,夜间一听到敌机的声音,立即鸣枪报警。司机听到报警枪声后马上关灯,摸黑行驶或停车等待。敌机飞过后,再敲响铁器解除警报,汽车继续开灯行驶。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速度。

 

上级领导非常重视这个办法,很快推广下去。在敌机活动频繁的主要运输线上有组织地设立防空哨,根据地形每隔一两公里设一个哨位,一个哨位发现敌情鸣枪后,邻近哨位听到后也跟着鸣枪,依次传递下去。

 

最初,防空哨只担任对空监听,后来发展为担负指挥车辆、维修道路、抢救遇险车辆和伤员等多项任务的一支特殊部队,为保证运输畅通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背光”而行 暗度陈仓

 

为避免遭遇敌机空袭,志愿军后勤官兵白天几乎无法进行有效运输,大都只能在夜间闭灯或开小灯行驶。这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更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警觉。汽车行驶时,本身就有响声,难以听到外面的声音。所以,不论天气多么寒冷,副驾驶一侧的车窗都要开着,坐在副驾驶的战士把头伸向车外,注意监听有无敌机的声音,一有异常立即把灯关掉。

 

这样驾驶眼睛特别吃力,再加上营养不够,很多司机患了夜盲症,一时成为大问题。后来大家发现一种土办法,用松针煮水喝,上级也紧急从国内运来萝卜等蔬菜,给大家补充维生素,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月色也会影响汽车运输。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时月光明亮,不开灯也能行驶,但敌机活动频繁,借着月光便可发现目标。特别是新车,油漆和挡风玻璃都会反光,容易被敌机发现。

 

司机们就用稀泥把车体涂成土黄色,在挡风玻璃上方用草苫子支起一个小遮光篷,有效解决了反光问题。月亏时略有月光,路况依稀可见,是行车的好时机。司机们还利用阴天、下雨、有雾、下雪等敌机难以活动的时机,在局部地段行驶,抢时间运送物资。

 

朝鲜河流多,水浅的地方容易通过,水深的地方没有桥不行,但主要运输路段的桥梁都被敌机炸毁,志愿军工兵部队头一天修好,敌机第二天又炸毁,很让人伤脑筋。

 

后来,工兵战士想出一个好办法:修水下桥。他们用粗铁丝编成一个个大笼子装上石块,沉到河底作为“桥基”,上面铺一层碎石,就成了一座水下桥。桥面离水面一尺多,从空中不易发现,河水也淹不了汽车的排气管,可以放心通过。工兵们还故意在水下桥附近架个假桥迷惑敌机,假桥炸毁了,水下桥还平安无事。

 

随机应变 军民同心

 

敌人为了破坏我运输线,不惜使用各种诡计招数,如炸坑、扔“鸡爪钉”、投“蝴蝶弹”和定时炸弹等。

 

炸坑,就是把重磅炸弹投在公路上,炸出一个七八米深、直径约十米的大坑,等里面渗出水就成了大水坑。要填平这样一个坑,需要很多土石方和人力,常常是费了很大劲儿填好一个坑,别处又炸出一个坑。

 

后来工兵部队预先准备好木料,在坑里打下木桩,架起横梁,铺上木板,架成便桥,几个小时就可以恢复通车。

 

“鸡爪钉”,是用直径约半厘米的钢管焊成的,呈鸡爪形,不管怎么翻滚总有一根向上,切口是斜的,很锋利,轮胎一轧上就刺进去,很快就漏气瘪了。

 

敌机在黄昏时撒在公路上,执勤部队就协同当地群众及时清扫,不会带来多大麻烦。

 

“蝴蝶弹”是一个大弹壳里装几十个小炸弹,敌机投下后大弹壳打开,小炸弹落地后一被触动立即爆炸,和定时炸弹一样很有威胁性。

 

工兵战友们又想出对策,两个人在公路两边拉直一根电话线贴着地面扫过去,这些小炸弹乒乒乓乓就都炸了。

 

1951年夏季,敌人在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在志愿军后方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绞杀战”,对朝鲜中部东西地带的铁路、公路沿线进行持续轰炸,对重要桥梁、路线实行重点封锁,企图切断我后方交通线。

 

我们团执行任务的路段上有个地区叫新溪,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是通往前线的必经之地,成为敌机重点封锁的目标。

 

夜晚,一架敌机沿着公路上空投下一串照明弹,悬挂在降落伞下徐徐降落,把二三公里长的地段照得如同白昼,另一架敌机在低空来回扫射。

 

司机们总结了一条经验,遇到照明弹正投在上方时,必须加速通过,决不能停留,否则一堵车就会遭受更大损失。如果汽车被击中起火,司机会迅速把火扑灭或把车开到公路旁,以免堵塞道路,影响其他车辆通行。

 

敌人的“绞杀战”实施了近1年,阻滞了我们的运输供应,但未能切断我们的运输线。我们团的一位班长沈荣国,创造了一夜跑300多公里的纪录,被朝鲜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功臣称号。

 

这个成绩在平时算不了什么,可那时是什么情况?货场装货,摸黑行驶,应对封锁,前线卸货,返回货场。这一晚上,太不容易了。

 

朝鲜群众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援,护路、修路时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司机来不及返回驻地,中途借宿在群众家,他们总会帮忙把汽车伪装好。要知道这样做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敌机发现,一阵扫射就可能家毁人亡。

 

司机住下后,到了吃饭时间,村里的大娘或大嫂就会把司机交给他们的粮食做成饭端上来,有时还会端上来一碗泡菜。这可是他们有限的一点副食,是从他们自己嘴里省出来的。

 

千里运输线上,志愿军后勤运输工作是在封锁与反封锁、“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中进行的,敌人用尽招数,给我们造成很大困难和损失。然而,志愿军后勤官兵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依靠智慧和力量,总能找到办法克服,把作战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官兵手中。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黄悌在我们团体验生活后,就写了一个剧本,后来还在北京上演,剧名就叫《钢铁运输兵》。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