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军主力于11月30日晚至12月1日拂晓,在新兴里全歼美第7师1个多团3100余人,创造了一战全歼美军1个加强团的范例。”
这是源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里的一段记述。70年前,面对严寒天气和武装到牙齿的强敌,英勇的志愿军将士经过几个昼夜的激战,歼灭此前从未吃过败仗、被称为“北极熊团”的美第7师31团,并缴获该团团旗。
01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尽管已经知道我军出兵参战,但还是错误地估计了我们的决心和意志,认为百废待兴的我们只是“象征性出兵”。
于是,美军继续兵分两路,西线第8集团军由清川江北上,东线第10军经长津湖西进,11月6日重新发起试探性进攻,11月24日发起意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企图在朝鲜临时政府所在地江界以南的武坪里会师,围歼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尔后向中朝边境推进,并赶在鸭绿江冰封之前抢占全朝鲜。
第二次战役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打响。鉴于彼时严峻的朝鲜局势,在山东休整待命的我军第9兵团奉命紧急入朝。此时的朝鲜已是隆冬时节,又赶上了几十年一遇的寒潮,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尽管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但大部分指战员仍然头戴大盖帽,身着单衣,脚穿胶鞋,粮食弹药也仅靠随身携带,部队在入朝初期遇到了严重困难。
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9兵团广大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顽强惊人的毅力韧劲顶住了严寒、饥饿和疲劳多重困难考验。紧急入朝后的11月27日,9兵团下辖的27军80师将美军“北极熊团”,围困在了朝鲜北部高寒山区长津湖畔一个平凡的小村庄——新兴里地区。
02
这个团名为一个步兵团,实为一个“战斗群”,在原有第31团基础上,该战斗群还配属了第32团1营、第57野战炮兵营的A连和B连,以及第15防空炮营的D连。整个战斗群超过3500人,由31团团长麦克莱恩指挥。
在漫天大雪、北风呼啸、极度严寒的新兴里,敌我双方非战斗减员都非常严重。但参与围歼战斗的战士们纷纷表示,“就是爬也要爬到战场上去”,必须用实际行动兑现“打好出国作战第一仗”的铮铮誓言。
在持续几个昼夜的血战中,战士隋春暖,在双脚冻伤、身上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仍顽强迂回近10公里拦截逃敌,独自一人毙、俘15名敌人;“一级英雄”孔庆三,在无法构筑炮阵地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当炮架,保障火炮精准射击,配合步兵摧毁敌重要火力点,自己却受到火炮后坐力的巨大冲击而壮烈牺牲;240团三连,在苦战三昼夜歼敌90多人,自身也只剩下两个排兵力的情况下,仍然要求担当主攻任务,再次向敌人发起攻击,当任务完成接应部队赶上来时全连打的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一个个碎片化的的战斗场景,依稀拼接起了一张完整的胜利拼图。“北极熊团”在我军凌厉攻势下伤亡惨重,待援无望,熬到12月1日,仓皇决定依托40余架飞机和10余辆坦克的掩护向南突围求生,而我军则不顾敌机轰炸扫射,依托公路有利地形,从敌侧翼、后尾、正面猛烈冲击。据志愿军战史记载,31团最终约有1000余人冲破了242团的正面阻击,狼狈跑了出去,但最后还是在后浦、泗水里地区被我志愿军歼灭,仅剩200余人逃往下碣隅里。
至此,这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由其亲授团旗的第31团战斗群被成建制歼灭,团旗被我军缴获,战斗群前后两任指挥官麦克莱恩和费斯也相继在战斗中殒命阵亡。
03
这是志愿军第一次消灭整建制的美军团级部队,这也是在缺少冬装、弹药补给,和付出大量伤亡的情况下打出的辉煌战果。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鉴于东线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作战,毛主席和志愿军司令部都给9兵团发了嘉奖令。毛主席在嘉奖令中说——“你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短短的十几个字,褒奖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尽管美国军方至今也不愿接受这支整建制部队被我军歼灭的事实,但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最终还是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承认,麦克莱恩上校的第31团在长津湖东侧遭到大批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并最终遭受了被全歼的厄运。
时任美军第57野战炮兵营营长雷·恩布里后来回忆:“中国兵人数这样多,如此顽强反复进攻的事我从未见过。他们冒着严寒和陆战队的炮火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对这场战斗,我的感觉是强烈的,因为我失去了很多战友,我们伤亡惨重。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战斗。我曾经在二战中遇到过德军在阿登的最后一次大反击,但也不像长津湖之战这样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后来,彭德怀也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一般包围美军一个团,全部歼灭要两天时间,原因是我军技术装备太落后……全歼美军一个整团,只在第二次战役中有过一次,其余都是消灭营的建制多。”可见,这一战对他这个时任总司令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04
美国舆论界人士曾感叹,志愿军第九兵团部队开进和集结的行动“是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很多见证或了解这场战斗的人也说,这场艰苦卓绝的围歼战应该称为世界战史上的奇迹,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前绝后的范例。
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场围歼绝不能仅仅只用一个“奇迹”来概括。
整个抗美援朝时期,不论是轻重武器、通讯联络装备,还是后勤补给运输、战斗员被服条件,我军技术装备全方位落后于美军,能够击败当时最具现代化的美军,完全是血肉和钢铁较量的胜利。
第二次战役中这场最具代表性的战斗,从包围到全歼,我军五天四夜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伤亡代价,最终给了不可一世的美军致命一击。
“北极熊团”的团旗今天依然收藏于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里,这是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更是对所有志愿军战士的深切缅怀。这面团旗告诉世人,美军不是不可战胜的。当年,先辈们正是凭借这种“以气胜钢”的精神,打赢了一场看似不可能打赢的战斗。
70年后的今天,虽然战争的硝烟已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发展,是烈士们用鲜血才换来的。长津湖畔一眼望不到边的烈士群像告诉我们,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英雄气概始终生生不息,需要一代又一代官兵传承基因、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