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一——陈昌

 1.webp (8).jpg

【编者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不是那种孤独清高、孤芳自赏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广交天下奇杰的热血青年。在他看来,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取得成就,交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他不但重交友,更为特别的是交友之奇,朋友间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愿意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在官府庙堂之上,也不一定在自命不凡的精英圈子中,那些一无所有的贫寒学子,那些被看不起的下层百姓,往往隐匿着一些非常之人,能做非常之事,能创非常之业。一师毕业时,毛泽东周围真地聚集起一批奇友,看起来无特别之处,但却个个胸怀远大,有救苦救难、救国救民之志。这些年轻人虽然人生道路各异,却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业永载史册。

从今天起,我们连载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同志著作《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中“交奇友”部分内容。该系列文章内容精彩、领悟独到,既可从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也可得到刻骨铭心的事业人生启迪。此为第一篇。

 
 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一——陈昌
 
1.webp (9).jpg

【陈昌(1894.7.14-1930.2.23)】

 
1915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
“同学陈子,有志之士,馀不多见。”【1】
 
陈子,即陈昌,又名章甫,湖南浏阳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0岁进私塾启蒙,曾因家贫被迫辍学。1911年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1915年毕业,入校比毛泽东早两年,毕业早3年,是毛泽东最要好的同学挚友之一。
 
陈昌到底奇在哪里?竟然让毛泽东都认为不多见。其实,只一件事就能知晓。在一师读书时,他的演讲才能闻名全校,常见清早起床后,独自一人跑到湘江猴子石旁,以滔滔江水为千百听众,旁若无人地大声练习演讲,而且绘声绘色,顾盼神飞,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欣赏。因是学校辩论会的积极组织者和领导者,人称他为“雄辩部长”。
 
他学习极为刻苦,课堂之外不是阅读报纸,就是在自习室读书,思考所得必记入笔记或日记。他勉励自己:
“人不能天生聪明也,发愤就是聪明。人一知之,吾十可知也,人十知之,吾百可知也。”
 
一般人常把聪明看成天生的,对发愤努力的决定性作用认识不够,并以脑袋不聪明或其他客观条件不足为自己不努力开脱。而陈昌的可贵在于,年纪轻轻就能认识到聪明不是天生的,通过发愤努力学习可使自己聪明,下功夫读书学习能积累起更多知识,别人知道一,自己能知道十,别人知道十,自己能知道百,这不就是聪明的表现吗?
 
有这样坚定信念的学生,老师和同学自然很关注,对他评价也甚高。杨昌济曾在日记中说:
“阅熊萧陈三生笔记,均有长进,昆甫多记读书讲论所得,子升多记思虑所得,章甫多记行事所得;一重博学,一重深思,一重力行”。【2】
 
老师读了熊光楚、萧子升、陈昌的笔记,一一讲对这3个学生的认识。其中陈昌日记的特点,是做事的收获记得多,认为他是一个更重行动的人。
 
黎锦熙老师在日记中提到:
“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3】
 
当时黎锦熙、杨昌济都住在芋园,毛泽东与陈昌等同学常去请教,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定期讨论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暑假期间,两人干脆也住进芋园,多次向黎锦熙请教读史方法、研究方法、读书自习方法和文字学知识等,老师也能很方便的到他们住所。看了两人日记后,记下自己的感受:毛泽东文理优于陈昌,而在努力践行所学上,两人却大致相同。他还预言这两人,都是可以有大功德大前程的人。
 
前些年,浏阳市档案馆展出一本珍藏的陈昌日记,用的是一师蓝格笔记本,取名《寸阴笔记》,署名陈章甫。记录了他从毕业后在家闲居,到被徐特立聘为高小教师半年多的情况。从日记中可以看出,那时除一些简单应酬外,他终日读书写字,每夜都学到“辄近三更”。当小学老师后,给学生讲孔夫子的“君子三戒”,其中告诫年少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他便在日记中反省自己:
“偶一望美女,不免动心,与平昔所讲者不合。”
 
他的反省很具体、很细节,感觉还没完全做到戒色,有见到美女心动的情况,行为与平时所讲不能一致,今后自当严格要求。可见重力行的确是其突出特点,老师对他的评价精准真实。
 
陈昌从一师毕业后便闲居在家,此时又传来袁世凯复辟帝制、一些著名人物趋炎附势拥护帝制的消息,遂陷入深深的苦闷中,感到处在乱世难有作为,只能独善其身了。毛泽东闻知后连写数信激励他,还寄送《中华杂志》《时事痛言》等进步刊物给他读,使他走出消沉又振作起来,在日记中感慨:
“少去其萎靡之气,故人贵有师友也。”
 
他还写诗明志:
“兴邦洒耻属吾曹,爱国头颅等弁【4】毛。”
 
兴邦雪耻,拯救国家,舍我其谁!以身许国的志向跃然纸上。
 
可见,朋友间的帮助激励之可贵。他写信向毛泽东表示:自己正在日夜练习武功,奋张空拳,摩挲武器,良以百重有待武功之驱逐也,个人虽属九牛一毛,但不敢荒匹夫之责,甚至想效法古代荆轲那样的燕赵义士去除掉袁世凯。他说,当今为仕者,不可为富贵淫,不可为威武屈,苟图国利民福,虽死也无愧于天地鬼神。
 
1915年下半年,陈昌到一师附小当教员。当时,毛泽东深感需要交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写了一个征友启示,用八裁湘纸油印若干张,贴于长沙各重点学校传达室门口。大意是:祖国正处在危机存亡之秋,特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共同砥砺品行,储蓄才能,寻求救国之道,特别指明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为友。启事结尾写道:
“愿嘤鸣【5】以求友,敢步将伯【6】之呼。”【7】
 
毛泽东引用《诗经》的话比喻,自己像鸟儿那样,嘤嘤地鸣叫着寻求朋友;像古人那样,呼唤贤长之士帮助与合作。启示署名“二十八画生”,为便于联系,他还特意注明:
“信由第一师范附小陈章甫转交。”
 
这一举动引起各校师生议论纷纷,一些人不理解甚至乱猜测。
 
女子师范学校的马校长看到启事后,怀疑征友者胆大妄为,要对女生图谋不轨,不仅提醒女学生们严加防范,还特地到一师附小询问“二十八画生”是什么人。陈昌耐心解释,“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姓名笔画数的总和【8】,他是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又有鸿鹄之志的学生。
 
1917年寒假,毛泽东徒步游学到浏阳,在陈昌家住了49天之久,两人每日在一起。毛泽东要聚集有志青年建立组织,陈昌一直参与筹备。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陈昌是最早的会员之一。
 
后来,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先后赴法留学,陈昌本想去日本留学,但毛泽东希望他留下协助自己工作,还特意写信与蔡和森商量,蔡和森也同意他留下帮办会务,以便为学会建立坚实的后方基础。最终陈昌放弃出国念头,成为毛泽东的有力助手。
 
毛泽东一师毕业第二年,当上了一师附小主事,陈昌也在附小当老师。当时几位教员的家都住在长沙天鹅塘青山祠,毛泽东提议组建一个“大家庭”,集中在一起办伙食吃饭,委托陈昌的妻子毛秉琴管理伙食,大家相处得非常好。毛秉琴比毛泽东大半岁,毛泽东便认她做姐姐,陈昌的孩子则称毛泽东为舅舅。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时,陈昌夫妇热情地帮着张罗,尤其毛秉琴这个姐姐,把自己的结婚纪念品都拿来布置新房,新婚喜宴也是在她家办的。
 
1921年冬,陈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国共合作期间,他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曾被派往湘西动员贺龙出兵北伐。当时,军阀孙传芳和吴佩孚也派了人,贺龙设宴请三方陈述理由。陈昌充分施展雄辩才能舌战军阀说客,最后促成贺龙率兵北伐。
 
1927年,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贺龙部队任团长。
 
1929年冬,他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西,帮贺龙开辟革命根据地,不料途中被自己曾经接济过的学生诱捕。敌人先以高官厚薪诱惑,继而施以酷刑,又捕来其妻子企图动摇他。陈昌坚定地对妻子说:献身党的事业是我的生平志愿,今日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1930年2月,他在长沙浏阳门外被杀。绑赴刑场时,仍沿途高声演讲,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与国民党作斗争。临刑前振臂高呼:
“革命一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
 
他以36岁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
 
妻子毛秉琴含辛茹苦,在贫困艰难中把3个女儿养大。
 
1.webp (10).jpg
【毛泽东和陈昌的女儿陈文新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两次接见陈昌的女儿陈文新,充满深情地对她说:
你父亲是个好同志,他为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要学习父亲的精神,继承父亲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1.webp (11).jpg
【毛泽东给陈文新的回信】
 
50年代,陈文新被派到苏联读博士。回国后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研究,成为杰出的农业科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代奇儿洒尽热血的土地,孕育着无限希望和生机。
 
 注 释:
【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2】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49页。 
【3】《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4】弁[biàn]: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 
【5】嘤鸣[yīng míng]:鸟相和鸣,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6】将伯[jiāng bó]:将,请也;伯,长也。请长者助我。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或向人求助。 
【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8】繁体毛泽东3字的笔画总和。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