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不是那种孤独清高、孤芳自赏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广交天下奇杰的热血青年。在他看来,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取得成就,交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他不但重交友,更为特别的是交友之奇,朋友间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愿意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在官府庙堂之上,也不一定在自命不凡的精英圈子中,那些一无所有的贫寒学子,那些被看不起的下层百姓,往往隐匿着一些非常之人,能做非常之事,能创非常之业。一师毕业时,毛泽东周围真地聚集起一批奇友,看起来无特别之处,但却个个胸怀远大,有救苦救难、救国救民之志。这些年轻人虽然人生道路各异,却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业永载史册。
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们连载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同志著作《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中“交奇友”部分内容。该系列文章内容精彩、领悟独到,既可从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也可得到刻骨铭心的事业人生启迪。已发第一至十八篇(见文后【相关阅读】),此为第十九篇。
【熊昆甫(1892-1939)】
毛泽东在东山高小读书时,便与在湘乡中学的他相识。不久熊昆甫考入一师,毛泽东也到长沙求学,两人以同乡保持着联系。1914年春,毛泽东随四师并入一师,两人成为一师校友。
他比毛泽东高三届,1915年毕业后在一师当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爱读书且又借书频繁,两人渐成莫逆之交。
船山学社有学者讲王船山的著作,他与同乡萧子升前去聆听,回校后记入日记,杨昌济老师阅后认为肯去听讲必有益,还在学生中宣传提倡。毛泽东知情后埋怨他没约自己,再后来他们经常一起去船山学社听讲,还订立了互阅日记、共同向上的协议。
求学期间,他与毛泽东都对哲学产生兴趣,便成立了课余哲学学习小组,蔡和森、萧子升等10余名同学也参加,请杨昌济老师指导,定期讨论哲学和伦理学问题。他还经常与毛泽东一起到芋园,向黎锦熙老师请教读书方法,讨论社会改造等问题。
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他是最早的会员和发起人之一。学会发起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他是跟毛泽东一起北上的学生。
到北京后,他与毛泽东都住在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过着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清苦生活。后来他进入北京留法预备班,毛泽东则放弃赴法留学回到湖南。后来领导驱张运动,率驱张代表团赴京请愿,熊昆甫刚好从预备班结业,成为毛泽东在京活动的得力助手。1920年5月熊昆甫等从上海赴法,毛泽东到上海为他们送行,在半淞园召开了送别会。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欢送次日赴法的会员。左起:萧三、熊昆甫(光楚)、李思安、欧阳玉生、陈绍休(陈赞周)、陈纯粹、毛泽东、彭璜、刘望成、魏璧、劳君展、周敦祥。】
熊昆甫到法国后,在西北部圣梅桑学校学习法文,曾参加蔡和森等发起的几次重要斗争。1921年蔡和森等104名留学生,因进占里昂大学被迫回国。他没一起回来,而是与一位同学转入当地工厂做工。在法期间加入共产党,后赴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工作。
【相关阅读】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一——陈昌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发布)